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点评 > 内容

生猪期货预计将如何影响养猪行业?如何利用生猪期货控制价格风险?

牧食记 2020-12-14

阅读()

12月11日,中国证监会宣布,生猪期货将于2021年1月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这也将是我国首个以活体为交易标的的期货品种。

  我国筹划了近20年的生猪期货终于落地。12月11日,中国证监会宣布,生猪期货将于2021年1月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这也将是我国首个以活体为交易标的的期货品种。

 

  根据大商所次日公布的生猪期货合约及相关规则征求意见稿,生猪期货合约交易代码为LH(LiveHog,即生猪-编者注),交易单位为16吨/手,最小变动价位是5元/吨,合约涨跌停板幅度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4%,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5%。合约月份为1、3、5、7、9、11月,最后交易日和最后交割日分别为合约月份倒数第4个交易日和最后交易日后第3个交易日,交割方式为实物交割。

 

生猪期货预计将如何影响养猪行业?

 

  为保证交割效率,减少交割争议,我国生猪期货的交割质量标准采用了现货习惯中简单有效的外观、体重等指标。其中外观要求具有瘦肉型猪的体型外貌,行走自然,无疝气,体表无脓包或肿块,无异常喘息特征;平均体重为100-120公斤,单体体重为90-140公斤,超重10公斤范围内可不作扣价。

 

  大商所在其新闻稿中指出,生猪期货的上市对于服务生猪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发挥价格发现功能,为市场提供公开、透明和连续的价格参考。另一方面,生猪养殖企业可以利用生猪期货套期保值,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从而实现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些企业也很早就开始了前期准备,特别是今年4月中国证监会批准开展生猪期货交易政策以来,相关人才资源的储备加速。如在今年10月召开的李曼中国养猪大会上,新希望六和公司发布的招聘启事中就包括了生猪期货负责人。

 

  新希望六和认为,生猪期货上市后有助于与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期货市场形成联动,建立健全农牧产品期货体系,同时也有利于公司发现生猪市场价格规律;此外,通过期货、现货联动,促进公司和行业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保障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是,生猪期货给公司提供了一个风险管理工具,通过期货能够规避生猪价格波动的风险。”

 

生猪期货预计将如何影响养猪行业?

 

  中粮期货则表示,期货工具除了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生猪价格风险、锁定养殖环节利润,还可以通过月间、品种间替代套保(套利)来赚取额外利润。

 

  从整个行业来看,生猪期货预计将带来何种影响?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养猪大国——美国自1966年便推出了生猪期货,我们或可从其发展历程的梳理中获得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复盘美国生猪期货发展的三阶段

 

  根据长江证券分析师陈佳和姚雪梅先前发布的生猪养殖专题报告,总体而言,美国早期将活猪作为交割标的以及实物交割的方式阻碍了期货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瘦肉猪取代活猪期货并采用现金交割后,生猪期货才逐渐发展成最为活跃的畜牧期货品种之一。

 

  活猪/瘦肉猪期货的出现也并没有降低生猪现货价格的波动幅度,但为规模养殖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控制猪价波动风险提供了套期保值工具,只是其规避风险的功能较为有限,猪价低迷时养殖企业几乎难以通过套期保值获取利润。

 

  不过,活猪/瘦肉猪期货较高的规模门槛和技术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小养殖户的退出,为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提供了助力。

  

生猪期货预计将如何影响养猪行业?

 

  长江证券将美国生猪期货的发展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60-70年代的初步发展期、80-90年代的震荡变革期、21世纪的平稳发展期。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生猪养殖行业主要由散养户构成,散养户不理性的补栏与淘汰行为造成供给剧烈波动,给生猪养殖产业及其上游饲料加工厂和下游屠宰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产业链的不稳定性延缓了美国生猪产业的发展,1956-1966年间美国生猪养殖场年出栏量复合增长率仅为2.6%。在多因素的推动下,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于1966年推出了活猪期货合约(LiveHogFutures)。

 

  其当时的合约规模为4万磅/张,约等于163头生猪的量,并需在规定的八个批发市场进行实物交割。

 

  美国活猪期货在推出后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成交量在80-90年代出现萎缩,一方面是因为早期的活猪期货合约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生猪行业发展的新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活猪期货实物交割的方式存在重大缺陷。

 

  具体而言,首先是美国生猪交易定价方式发生了转变,现货交易由活体定价逐渐转向猪胴体瘦肉率定价。截至1997年存栏量50万头以上的养殖场中,76%的商品猪是按照胴体瘦肉率进行销售,这一数字在2000年更是上升到了99%,因此以整猪为交易单位的活猪期货无法满足现货市场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生猪交易流程出现了显著变化,绝大部分的生猪不再通过现货批发市场中转再流向下游企业,而是直接从养殖场销往加工企业,逐年下跌的市场份额也直接导致部分期货交割批发市场暂停了运营。这继而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基于现货市场价格的每日公示价无法体现当下供需情况,批发市场的关闭引起了部分生猪交割成本的上升等。

 

 

  除此之外,活猪期货实物交割会产生高昂的运输成本,继而阻碍了临近结算日时现货市场价格与期货市场价格的收敛,投资者需要额外对运输进行预估。同时,由于运输成本存在着较大的波动,运输成本的波动传导至期货价格,进一步扩大了生猪期货的价格风险,直接打消了部分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参与期货市场的念头,对期货市场交易量带来负面影响。

 

  为适应生猪行业发展的新变化,CME于1996年推出了瘦肉猪期货合约来替代原先的活猪期货,前者的改进主要包括:交割方式改为了更为便捷的现金交割;合约在交割月的第10个交易日进行交割,且最后2个交易日不设置价格变动限制,促使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收敛。自此瘦肉猪期货作为畜牧行业最主要的期货品种逐渐发展壮大。

 

  如何利用生猪期货控制价格风险

 

  从价格波动角度来看,长江证券发现,活猪/瘦肉猪期货的推出、应用以及美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的持续推进并未使得猪价波动放缓。“无论在行业规模化的何种阶段,生猪养殖企业始终面临着猪价大幅波动的风险。”

 

  美国生猪产业链企业主要通过三种期货使用方式来降低猪价波动和经营风险:

 

  1、养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销售合同与期货市场挂钩以控制猪价大幅波动风险;

 

  2、通过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

 

  3、通过期货价格提前调整生产计划以应对猪周期,降低经营风险。

 

 

  如在调整生产计划方面,由于生猪有固定的生长周期(从母猪妊娠到商品猪出栏合计约为10个月),在期货市场尚未成型时,养殖场往往通过现货市场价格去安排种猪补栏计划,当现货市场价格较高时,养殖场大量补栏母猪,将导致远期生猪供给大幅上升,猪价和养殖利润下滑,高杠杆经营的养殖场率先承压,行业开始进入产能淘汰期。而生猪期货提供了远期生猪现货的参考价,大型养殖企业可有预见性地调控未来出栏量,并且有规划地安排与下游企业的销售合约,降低了上述经营风险。

 

  纵观全美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其环比变化与现货市场价格相关性较大,而与滞后10个月的生猪价格呈较为明显的反向变动关系。“我们认为,规模养殖企业通过管理能力的优势降低了经营风险,从而能够更好地在反复大幅波动的猪价周期中存活下来并扩大规模。”长江证券指出。

 

  从美国养殖企业对活猪/瘦肉猪期货的整体使用效果来看,通过合理运用期货工具,养殖企业可以大概率上提前锁定养殖利润,但猪周期的不同阶段生猪期货的效用差异较为明显,猪价上涨阶段养殖公司通过期货套期保值的盈利显著高于猪价下行阶段。

 

  以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为例,为了覆盖生猪养殖业务的风险,其组合使用瘦肉猪、玉米与豆粕的期货和期权,锁定生猪养殖现金流,同时通过利率互换合约与外汇合约来覆盖利率变动与外汇变动带来的风险敞口。此外,该公司还通过瘦肉猪期货对存货进行管理来降低肉制品加工环节的猪价波动风险。如2012年史密斯菲尔德存货约减值1670万美元,但是通过合理使用衍生品公司获得了2190万美元的投资收益,完全覆盖了存货减值金额。

 

 

  小型养殖户则没有这么幸运。由于活猪/瘦肉猪期货的规模和技术门槛较高,一张CME瘦肉猪期货合约平均对应约221头商品猪,养殖规模在200头以下的养殖场很难使用期货合约提前锁定养殖利润。此外,期货工具的使用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小型养殖户养殖户往往难以决定合约数量、购买合约的时间以及合约的交割日期等,从而无法运用期货工具来降低风险,只得加速退出行业或转型为大企业的合作农户。

 

  屠宰企业使用期货工具的方式与大型养殖企业类似,可通过合同生产与销售合同外部采购两种方式获取猪源。如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使用生猪、玉米等期货合约对冲价格波动风险,锁定生猪养殖产生的现金流;或在销售合同模式中,企业规定生产者交货的数量、交货的地点和时间,并综合现货市场价格、期货市场价格以及自身判断给予合理的定价,便于风险管理。

 

  在活猪/瘦肉猪期货市场一定程度的助力下,美国养猪行业呈现出了养殖规模化和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两大趋势,其中规模化主要是由规模化企业养殖效率更高、养殖成本更低造成的,而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主要是因为下游屠宰巨头较高的集中度使其有意愿也有能力向上游并购整合。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