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温氏、正邦、新希望、天邦、大北农......上市猪企前三季度赚钱有道,一天一亿不是事儿!
牧原代替温氏摘取前9个月出栏生猪数量的桂冠,而且温氏出栏生猪头数同比去年“腰斩”,9月份温氏出栏74.11万头,更是排在了牧原、正邦以及新希望之后,位列第四。
2020年1-9月上市猪企出栏生猪数量
截至10月12日,12家上市猪企前三季度的生猪出栏数据已经公布,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现象:
一是,桂冠易主,牧原代替温氏摘取前9个月出栏生猪数量的桂冠,而且温氏出栏生猪头数同比去年“腰斩”,9月份温氏出栏74.11万头,更是排在了牧原、正邦以及新希望之后,位列第四。
二是,新希望六和同比去年增幅最大,1-9月份,新希望六和出栏生猪头数433.8万头,同比增长83.11%,是12家猪企中同比涨幅最大的。
三是,近半猪企出栏生猪数量同比去年减少,温氏、大北农、唐人神、罗牛山和正虹科技,出栏生猪同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2020年1-9月净利润
从已经公布前三季度业绩预告的牧原、温氏、正邦、新希望六和、天邦和金新农六家头部猪企的数据来看,这6家企业均是盈利的,但是盈利幅度冰火两重天、各有千秋。

1、牧原:净利润绝对值最多的猪企,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去年增长约14倍,第三季度净利润占9个月净利润的一半,而且几乎一天一亿的速度在赚钱,名副其实的“印钞机”。
2、温氏:受累于毛鸡行情,温氏净利润比牧原少了很多,前三季度仅赚81-84亿元,却也是绝对值排名第二的企业。但其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去年下降了9.69%-16.07%,温氏回应:“今年前三季度,温氏股份的毛鸡、毛鸭售价同比分别下降22.96%、31.47%,养禽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出现较大亏损。”
3、正邦:正邦第三季度的净利润是同比涨幅最大的,大概8倍,也是一天赚一亿的节奏。根据其每月生猪出栏数量,在其8月份已经突破每月出栏百万头,9月出栏121.6万头,是1月份的4倍之多,增长速度可谓之快。由于每月出栏数量的大幅增加,加之今年猪价高位运行,正邦前三季度正邦盈利55-56亿元,同比去年翻100倍。
4、天邦: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33-242倍,是目前预增最多的猪企,从天邦的出栏生猪数量来看,202万头,与去年变化不大,但是由于其种猪和仔猪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利润十分可观。
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猪价进入下行期,猪企如何应对?
10月6日,华西证券发布研报称:本轮猪周期自2018年6月开始,目前时长为28个月,为“上行期”;预计2020年四季度开始步入“下行期”。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的数据表明,生猪生产正在逐渐恢复,首先是2月份新生仔猪数量首次环比增长3.4%,第二是2020年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3.6%,这是自2018年4月份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第三,2020年7月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3.1%,这也是自2018年4月份以来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除产能稳步恢复外,还有三点供给因素也影响了猪价下滑。一是目前产能恢复主力军是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其出栏增加对市场的影响较普通散户更大。二是在供应增长但需求相对稳定时,先前处于亏损状态的屠宰行业会利用供需形势的转变,尽量拉低生猪价格,减少成本。三是中央储备冻猪肉正在不断投放。
牧原股份表示:“面对历史上几个猪价的低谷期,公司首先是从生产管理上把成本降到最低,这是我们一个目标,也是我们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一个基础;第二是在猪价低谷期的时候,公司要采用相对保守的现金流管理策略,具体就是把工程建设的开支管好,例如在2014年、2018年,尽管会经历利润的波动,但是把这两点做到了,就能够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营和未来的发展不受影响。”
新希望六和也表示继续降低成本,目标是2021年10-12月份,养猪自育肥成本降到理论值11-12元,就不用担心猪周期的影响。这是新希望内部非常坚定的一个决策方向。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