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除了月初短暂的开门红之外,几乎是一跌到底,与7、8月份的涨跌调整已截然不同,尤其是最近一周,猪价出现了加速下行的态势,截止今日(9月22日),全国主要地区生猪出栏均价已经回落至34.2元/公斤,较一周前下跌超过1元/公斤,较月初的高点37元/公斤左右已下跌近3元/公斤,以130公斤出栏体重计算,不到3周的时间,每头猪的利润缩水近400元。
有人说近期猪价是“塌方式”暴跌,而且还将一跌不回头,明年猪肉跌到4、5元一斤未必是空谈。
1、猪价下跌在预期之内
最近的猪价真的是“塌方式”暴跌吗,还是只是正常的调整呢?9月以来,猪价从18.5元/斤跌到17元/斤,而同期毛鸡价格则从3.7元/斤跌到2.9元/斤,一个跌了1.5元/斤,一个跌了0.8元/斤,哪个跌的更狠呢?
从价格来看,目前的猪价依然处于高位,同比涨幅也依然明显,也远高于5月中的年内低点,而去年同期,毛鸡价格已突破5元/斤,和去年10月底的高点7元/斤相比,下降幅度接近60%,目前的价格已接近春节新冠疫情时期的低点。
从跌幅来看,9月以来,猪价累计跌幅约8%,而毛鸡的跌幅已超过20%。
从利润角度看,17元/斤的猪价,如果是自繁自养,成本低于8元/斤,依然有2000元以上的利润,成本在10元/斤,也依然有1500元以上的利润。但2.9元/斤的毛鸡价格,即使前期补栏的鸡苗价格已经不算高,每只的亏损也至少在3元,而在月初,还是小幅盈利的。
可以说,猪价不过小跌,毛鸡价格却已真正塌方,根本原因还是供需的不同。显然,禽肉产业去年以来扩张明显,对于猪肉替代的需求却过于乐观,导致供应过剩,鸡肉价格即使已是白菜价,但依然走货缓慢,短期价格难有起色。
而猪价回落,更多是基于产能回升的预期。虽然能繁母猪存栏自去年10月以来触底回升,但去年4季度实际增量有限,据统计局数据,2019年年底,能繁母猪存栏3080万头,较9月底增加不过95万头,对应现阶段生猪出栏量虽然低位回升,但短期增量同样有限。此外,需求步入旺季,居民外出旅行和就餐活动增多,住宿和餐饮业经营持续恢复,猪肉供需缺口短期仍难有效收窄。
2、猪价跌肉价依旧坚挺
事实上,近期猪价出现较明显的回落,但猪肉价格依然保持坚挺。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9月22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47.27元/公斤,较9月初的高点48.47元/公斤下跌1.2元/公斤,跌幅不到2.5%,而同期猪价跌幅约8%。
此外,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的定点监测,9月第三周(9.16日),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依然高达54.99元/公斤,华南地区猪肉平均价格较高,为57.67元/公斤;东北地区较低,为52.43元/公斤。所以,部分地区猪肉零售价格依然还在每斤30元以上。
猪肉价格走势坚挺,或许也能说明,现阶段猪肉供应增长依然有限,同时需求有所好转,这也将支撑后期猪价走势。
今年4、5月份,猪价出现大幅的回调,5月中一度跌至26.5元/公斤,此后猪价快速反弹,除了猪依然少的原因外,成本的支撑也很明显。26.5元/公斤的猪价,对于部分外购仔猪育肥和二次育肥的养猪人而言,已经出现亏损。
现阶段,外购仔猪育肥的成本远远高于今年2季度,因为3、4月份补栏仔猪价格正是高点。从成本的角度看,短期猪价继续下行的空间也有限,毕竟,出栏量依然还在低位,远远未到过剩阶段。虽然猪价下行的大趋势已定,但暴跌依然不太可能,猪肉价格跌回10、20元时代,依然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