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北方疫情尚未结束,“弱毒”流行只是开始,养户需做好防范
疫情的复杂性首先源自毒株的复杂性。目前基因缺失毒株存在多样性,既存在II型,也可能存在I型。临床反馈既使是同一型的毒株因缺失MGF和CD2v的不同区域,毒株的致病力也显著不同。因此,针对“弱毒”的防控,目前缺少可参考的数据和可借鉴的经验。
患病猪死亡后的特征是多组织广泛性出血肿大,解剖后其中脾脏肿大通常最显著,一般情况可以达到正常脾脏的3-6倍,呈暗红色至黑色,质地变脆易碎,表面有出血点,边缘钝圆,有时出现边缘性梗死。
非洲猪瘟流行现状是野毒、疫苗毒、自然变异毒株共存。这个情况比两年前更复杂。很多阶段都是有一些无症状感染携带者,检测又检测不出来,导致现在的拔牙比较困难,传播途径多,垂直传染也对非瘟的防控带来了很大困难。
2018年非洲猪瘟到来之前,尽管国内的养猪企业也曾受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变异伪狂犬病毒等主要病毒疾病的侵袭,但通过国际国内兽医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方案提高猪的抵抗力,降低猪的易感性。
西班牙欧盟非瘟参考实验室C Gallardo文章提到,自然弱毒株(NH/P68株)通过水平传播,感染健康猪后在45天后才出现临床发热症状,因此推算目前非瘟弱毒株的潜伏期至少为28-45天以上。
什么是猪场“拔牙”?感染了非瘟,就要这么做,才能避免损失更大
猪场“拔牙”,不是说的是猪生病了把猪的牙拔出就好了。这是一种比喻,猪场感染烈性传染病,首先就要把病猪和可能感染的猪及时淘汰,有一种手段叫拔牙。今天我就分享一下朋友猪场感染小飞拔牙成功保住的全过程。
生猪感染该类毒株后,排毒滴度低,间隙性排毒,难以早期发现,潜伏期延长,临床表现轻微,后期可出现关节肿胀、皮肤出血型坏死灶,感染母猪产仔性能下降、死淘率增高,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
黏膜免疫功能下降,非瘟病毒容易进入体内,增强黏膜免疫是有效的防非策略。管理好应激可以减少黏膜屏障受损的风险。
养猪业不能局限于眼前的非瘟,也应该有更广大的视野和目标。仇华吉认为,“产业安全、猪肉好吃、生态农场和富饶美丽的乡村”应当是中国养猪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生态化和福利化养殖是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养殖强国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种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只要消除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该传染病的流行就自然中止了。
热榜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