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离不开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者缺少任何一个,疾病就不能传播,非洲猪瘟也遵循这一原则。
中国养猪产业庞大,且地域分布广泛,掌握不同地区流行的非瘟毒株的分子特征对于非瘟防控非常重要。非瘟于2018年8月在中国首次发现,之后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大多数省份。据报道,中国猪群中同时存在基因I型和II型的非瘟毒株流行,并且在几个省份鉴定出了自然缺失的变异毒株。
近日,尼泊尔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紧急报告,3月19日至4月14日,该国巴格马蒂省6家农场发生非洲猪瘟。2022年5月27日,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防止尼泊尔非洲猪瘟传入我国的公告》(海关总署公告2022年第46号)。
ASF发生一定是与感染动物接触的结果,感染非瘟的风险到底来自哪里?
最近,关于介绍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的文章汗牛充栋,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补充些信息呢?这是因为我在处理多起口蹄疫FMD和经典猪瘟CSF发病疫情的一线经历了太多,在充分并迅速控制这两种病毒病暴发方面曾犯了很多的错误。
非洲猪瘟病毒最先出现在唾液样本中,唾液学的检测为优先必要措施,若贻误时机则形成病毒血症,环境污染严重,定点清除效果查。
最近一段时间,非洲猪瘟的流行还是非常厉害的,今天就以非瘟防控为话题,给大家分享一下非瘟防控的六大要点。可以先收藏,文章有点长,建议认真看完。如果这6个方面都做到了,那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会更加的有保障。
自2018年非洲猪瘟(本文简称“非瘟”)进入国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生猪供给阶段性严重失衡,猪肉价格飞涨。高额利润驱使各方资本投资养猪行业,2021年底,生猪产能已经超过非瘟前的水平。
非洲猪瘟形势依然严峻。无论中小散户还是万头规模猪场,在非洲猪瘟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一个发生非瘟的猪场都有一个凄惨的故事。在惋惜之余,我们如果痛定思痛,找出可能的发病原因,才能不让悲剧重演,为幸存的猪场提供宝贵教训,及时弥补目前存在的生物安全漏洞。
为了做好对猪场的非瘟防控,现在越来越多的猪场开始实行定期检测和特定情形下的的检测。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检测出,需要现场采样的采集到。如何保证采样现场的采得到,现将几种有效的采样方法简要总结如下:
非洲猪瘟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是家猪和野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其发病率高、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达100%,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热榜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