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猪瘟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2月3日结束,大会主要内容为猪瘟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猪瘟对各位养殖同仁并不陌生,俗称“烂肠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始稽留、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等,剖检以脾脏梗死、扁桃体出血和肠道溃疡为主要表现。猪瘟目前使用的防控策略是疫苗免疫,但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猪瘟的遗传稳定性和免疫原性变化、猪瘟分子流行病学现状等等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方面。本文结合2021年猪瘟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相关内容,和大家分享目前猪瘟相关研究内容。
1 目前我国猪瘟的基因型及分布比例
通过对来自我国1979年到 2020年获得和收集的32个省942条(含中国台湾地区49条)CSFV E2 基因相同区域序列进行分析,中国流行的CSFV分属为Ⅰ、Ⅱ和Ⅲ三个基因型。通过对中国大陆获得的893条E2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近年基因Ⅱ型成为我国优势流行毒株(74.24%),其次是基因Ⅰ型(25.76%),尚未监测到基因Ⅲ型。
2 根据流行病学的分析,基因Ⅱ型成为主要的流行毒株,目前的猪瘟疫苗(基因1.1亚型)是否还能提供有效的保护?
国家/OIE 猪瘟参考实验室采用猪体本动物进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力评价研究,采用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流行的9个不同基因亚型(1.1、2.1、2.2)的高、中、低不同临床致病力毒株及2000 年之后流行的3个高、中、低不同临床致病力的流行毒株进行保护力试验,结果显示目前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仍具有坚强的保护力。
3 中国4个细胞源猪瘟活疫苗E2基因遗传稳定性和免疫原性分析
3.1 遗传稳定性分析—E2 基因全序列对比
3.2 免疫原性分析
试验所用的4个细胞源猪瘟活疫苗分别为BLG(勃林格)、C+GDr180株(广东永顺)、C+GDr180株(华威特)、XBY(吉林和元),攻毒的毒株是石门系强毒,免疫后10天使用石门系强毒攻毒,观察16天,均能100%临床保护。说明C株细胞源活疫苗与原始毒株相比免疫原性未发生变化。
4 猪瘟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
图1 CSFV基因组示意图
CSFV蛋白不仅仅是依赖于蛋白本身的功能发挥作用,也会与多种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影响病毒的复制和毒力。识别和理解这些病毒蛋白的功能对于研究病毒复制、病毒毒力和免疫系统逃避的分子机制是必要的,构建病毒蛋白-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病毒蛋白在病毒复制和感染中的作用。像E2是主要保护性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Erns可以促进CSFV入侵宿主细胞;Npro干扰细胞的抗病毒反应;其他病毒蛋白会影响或调控CSFV复制和毒力。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