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PRRS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一直是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重要疫病之一,长期困扰着中国养猪人,而疫苗免疫作为蓝耳防控的重要一环,关于其安全性、有效性的争论也一直层出不穷。12月28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博士、副教授 黄毓茂 携手硕腾(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战略客户技术服务经理 郭海兵 做客《农财大视野》栏目,为观众对比不同蓝耳病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效力,现场解读当今形势下猪场如何实现蓝耳完美防控。
直播现场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博士、副教授 黄毓茂
硕腾(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战略客户技术服务经理 郭海兵
蓝耳病分为许多谱系,黄毓茂向观众介绍,经典猪蓝耳病可以算作条件性致病,生产过程中可以不打疫苗,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改善营养等手段解决。而高致病性蓝耳病,更倾向于烈性传染病,除了提升生物安全外还需通过疫苗防控,在非瘟爆发前,高致病性蓝耳病已给国内生猪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虽然对蓝耳病免疫理论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空缺,但黄毓茂告诉观众,蓝耳病在临床上的免疫防控手段已非常清晰,针对不同的猪场条件、生产流程均有相应的防控方案。那不同的蓝耳病弱毒疫苗,生产过程中效果如何?对流行性野毒的保护效果如何?对此黄毓茂在直播中为大家分享了他的研究。
该实验将35头PRRSV双阴、CSFV、PRV、PCV2抗原阴性(T2-2 PCV2核酸阳性)18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成5组,分别作为阴性对照组(T1)、阳性对照组(T2)、某进口疫苗免疫攻毒组(T3)、“瑞兰安”免疫攻毒组(T4)、某JXA1-R株疫苗免疫攻毒组(T5)。饲养调理三天后,21日龄进行免疫,49日龄攻毒(Wenshi-TP HP-PRRSV,注射 104TCID50,滴鼻104TCID50),69日龄结束,实验周期持续四个月。
据黄毓茂观察,某JXA1-R株疫苗免疫攻毒组在免疫7天后猪只发热明显,同时28天内日增重相对较差,表明该疫苗存在明显的临床安全性问题。
实验观察攻毒后第14天,阴性对照组猪只精神状况良好生长正常;阳性对照组已死亡4头,其余3头精神萎靡,出现了严重的呼吸障碍;某进口疫苗免疫攻毒组,猪只精神状况不佳,其中3头出现瘫痪;“瑞兰安”免疫攻毒组,猪只精神状况良好,均一度也较好;某JXA1-R株疫苗免疫攻毒组,猪只精神状况良好。
攻毒后第21天,阴性对照组所有猪只精神状况良好且没有出现死亡;阳性对照组已死亡5头,剩余2头精神萎靡;某进口疫苗免疫攻毒组,猪只精神状况较差,死亡1头;“瑞兰安”免疫攻毒组,猪只精神状况良好,均一度也较好;某JXA1-R株疫苗免疫攻毒组,猪只精神状况良好。
攻毒保护后进行临床评分,可以发现阳性对照组、某进口疫苗免疫攻毒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日增重明显较差且体温显著高于其余组别,存在猪只死亡现象。21天实验结束后,取出实验动物肺部进行眼观及组织切片观察,“瑞兰安”免疫攻毒组肺部与正常肺部几乎没有区别。
分析实验结果,黄毓茂发现“瑞兰安”和“某JXA1-R株疫苗”均能对HP-PRRSV起到很好的临床保护效果,但综合安全性和免疫效率评估,“瑞兰安”优于某JXA1-R株疫苗,在防控HP-PRRSV方面效果明显。
问答交流环节:
1、 目前猪场都非常重视生物安全了,还有必要免疫蓝耳病疫苗吗?
黄毓茂:近几年来经过非瘟的考验,养猪业同仁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提升,但不同于公众的既有印象,其实非洲猪瘟在已知猪病中是较易防控的,因其传播途径非常清晰,所以大家可以有针对性的防非。但蓝耳病传播途径多、带毒排毒时间长,防控难度要大大高于非瘟,所以现阶段有些猪场能防住非瘟,却不一定能防住蓝耳,生物安全是相对的概念,没有人能做到绝对的生物安全防控,现阶段通过蓝耳疫苗干预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郭海兵:目前国内蓝耳病感染状态可分为四类:阴性、阳性稳定且保育育肥无病毒循环、阳性稳定但在保育育肥阶段存在病毒循环、不稳定爆发。我们可以根据猪场所处阶段判断是否需要免疫蓝耳疫苗。
2、 蓝耳与非瘟混合感染后,怎么鉴别处理?
黄毓茂:如果是非洲猪瘟野毒的感染,那就不需再考虑蓝耳病毒的感染,直接精准剔除;非瘟疫苗毒临床上对猪群的影响是有,但是没有那么大,在饲养管理水平提升的前提下,能一定程度降低死亡率保持稳步生产,但当疫苗毒与蓝耳病毒混合出现时,彼此会有加强作用,发病率死亡率剧增,所以不推荐业内人士使用所谓的“非瘟基因缺失疫苗”。
郭海兵:多年来服务一线猪场,我发现当前大部分猪场都有硬性规定,猪场出现异常猪只必须首先检测非瘟病毒,排除风险再考虑其他疾病,非瘟直接关系猪场的生死,一旦发现必须马上精准剔除。
3、 我猪场流行的类NADC30毒株,需要使用什么疫苗防控蓝耳病?
黄毓茂:NADC30毒株在2015-2016年开始流行于国内猪场,临床表现不易分离、不易检测,所以极易在场内扩散,但其毒力不如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与经典毒株类似,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营养调控来改善,现有疫苗虽不能完全抵抗其感染,但能提供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防控NADC30毒株最大的难点在于其极易重组,目前重组毒株越来越多,给蓝耳的防控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
郭海兵:根据当前病毒流行趋势来看,市场上现有疫苗对NADC30毒株虽然保护不完全,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交叉保护,所以不推荐业内再承担多引入一个毒株的风险来制备疫苗,市面上商品化疫苗+环境水平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保障猪群正常的生产。
4、 目前蓝耳病灭活苗比较热门,您认为防控效果如何?
黄毓茂:首先蓝耳灭活苗并不是新产品,只是在科学、临床应用上人们的理解有所偏差。常规的蓝耳灭活苗应用于没有感染过的阴性猪,免疫效果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国蓝耳阴性猪毕竟是少数,灭活苗可以在有活毒感染的基础上强化免疫。灭活苗免疫机制主要是依赖体液免疫,其产生时间较晚,维持时间短,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所以建议目前商品化灭活苗可以与弱毒苗联合使用,针对毒株来源复杂的猪群使用灭活苗,辅助加强免疫,达到排除疫苗毒、野毒的效果。
5、 注射蓝耳活疫苗是否会有散毒、毒力返强、重组等风险?
黄毓茂:蓝耳病弱毒苗如果按照免疫理论去综合评价,其技术不成熟的,所有的弱毒苗都会带毒排毒,只是不同疫苗毒株之间存在差异。疫苗毒株理论上在猪场内自身就会变异返强,只是不同毒株的相对强弱不同,且不同谱系毒株间还会重组,所以今后猪场生产的目标一方面是控制蓝耳病,另一方面就是实现蓝耳病在临床上快速的净化。
郭海兵:“瑞兰安”疫苗在NSP2上缺失了120个氨基酸的片段,导致其毒力大大降低且自身不易返强,在安全性上得到了保障。在此建议猪场在选择疫苗上必须慎重,不能同时使用两种不同谱系毒株的蓝耳活疫苗,这样会加速猪场蓝耳病的重组。
6、 我的猪场从几个猪场引进的后备猪,蓝耳病该如何驯化?
黄毓茂:需要根据猪场自身的生产流程及未来的养猪目标来判断,如果引入的全是阴性猪,就无需打苗,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即可;如果引入“百家猪”,毒株来源复杂,此时如果直接混群就容易爆发蓝耳病。如果猪场是蓝耳病阳性稳定群,引入阴性猪那就使用本场的毒株主动感染阴性猪将其驯化,如果是猪群全部感染过,那就推荐使用灭活苗连续接种排毒,也可用弱毒苗连续接种两次,强化免疫,但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生产问题,场内一定要有配套措施,加强饲养管理让其平稳度过。
郭海兵:如果猪群毒株来源复杂,就建议猪场在猪只日龄较小时引入,主动感染给予充足的时间驯化,混群前检测口腔液,阴性且不排毒时再混群,主动感染期间注意营养的调控,加强饲养管理。
7、 猪场使用的其它毒株的蓝耳病疫苗,怎么安全更换成瑞兰安?
郭海兵:如果猪场用的是经典株疫苗或R89株,想要换“瑞兰安(天津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病毒血症的时间应该是30天,建议30天后再更换疫苗。如果现在是使用江西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病毒血症时间可能会有60-80天,建议中间间隔60天。如果原本就是使用天津株疫苗,那就按原来的免疫程序替换即可。
8、 非瘟后,猪场生物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是否是净化蓝耳的好时机?
黄毓茂:非瘟如今在中国爆发流行,行业需要反思一直以来的疾病防控流程,但反过来思考,非瘟也会强行提升我国的生物安全防控标准,国内养猪水平将有一个革命性的提升,打造高标准养猪模式将会是行业的共识,破而后立,浴火重生,实现猪病的净化不是幻想,但同时不可操之过急,需要稳步前进。
郭海兵:国内猪场不论硬件水平还是管理思维都有了空前的提升,不仅针对非瘟、蓝耳病,对于任何疫病的净化都是非常有利的,据了解部分养猪企业已经将蓝耳病的净化提上日程。目前蓝耳病净化的方法、技术路线都已成熟,缺乏的是决心和长久保持的觉悟。
嘉宾合影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