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猪病防治 > 内容

猪病原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及临床表现

猪业科学 2025-05-22

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大国,生猪出栏量世界第一。有文献报道,我国每年出栏生猪量占全世界的50%左右。截止2021年,我国的生猪存栏量以及猪肉消费量已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强大需求量的背后,离不开规模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大国,生猪出栏量世界第一。有文献报道,我国每年出栏生猪量占全世界的50%左右。截止2021年,我国的生猪存栏量以及猪肉消费量已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强大需求量的背后,离不开规模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实际生产中决定生猪产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猪腹泻性疾病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严重制约着生猪产业链的发展。导致生猪发生猪腹泻性疾病的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猪病原性腹泻和猪非病原性腹泻。本文将对猪病原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及其临床表现做一综述。

 

生猪

 

1 猪细菌性腹泻病

 

1.1 猪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E.coli)属于革兰氏阴性菌(G-),早期大肠杆菌被视为肠道正常菌群,不具有病原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会引起动物机体出现胃肠炎、腹泻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败血症。大肠杆菌作为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致病性往往决定于其数量和种类,当动物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其他肠道致病性因素叠加时,大肠杆菌就会大量繁殖成为致病菌。

 

生猪养殖业中,大肠杆菌导致的腹泻能感染各个阶段的猪只,尤其对仔猪的危害最大,典型表现为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对于成年猪的致病率以及致死率不高,往往呈现隐形感染,终身带菌。初生仔猪感染主要来源于带菌母猪的产道,粪便排泄物以及污染的环境。

 

仔猪黄痢常发于初生的1~3 d,以排出黄色稀粪和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剖检有肠炎和败血症变化,有的无明显病变,发病率可超过50%;仔猪白痢常发于出生后的10~30 d,主要症状为排灰白色糨糊状腥臭粪便,剖检变化有胃肠卡他性炎症;断奶仔猪还会出现水肿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尽管发病率低,但致死率较高。

 

1.2 猪副伤寒

 

猪源沙门氏菌是一种短棒状有鞭毛的革兰氏阴性菌(G-),可通过带菌、卵进行垂直传播,也可以通过环境进行水平传播。猪源沙门氏菌可引起仔猪副伤寒,常年均可发生,多发于6月龄以下仔猪,季节交替及寒冷多雨时发生率高。急性型主要表现败血症的病理变化,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先便秘后腹泻,排恶臭稀粪,不久死亡;慢性型最为常见,病猪体温稍高,精神不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持续数周,病猪呈现消瘦态势。

 

1.3 猪红痢病

 

猪红痢病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腹泻性疾病。魏氏梭菌是革兰氏阴性(G-)产气荚膜菌,其产生的β外毒素能引起肠道细胞损害,导致坏死性肠炎。仔猪红痢主要侵害1周龄内仔猪,其中1~3日龄仔猪感染死亡率最高,仔猪感染后发病速度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病猪排出浅红色并逐渐加深颜色的褐色粪便,排泄物中有坏死脱离细胞以及气泡,粪便呈米粥状,有腥臭味。病畜体温升高,常维持在40.8~41.2℃左右。

 

1.4 猪血痢

 

密螺旋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G-),菌体呈现两端尖锐,有4~6个弯曲型如双雁翼状,病料显微镜检常呈蛇样运动。自然条件下,猪是密螺旋体的终末宿主,只会感染猪,在病猪的肠内容物、粪便中均能检测到病原菌。密螺旋体能够感染不同品种、不同阶段的猪,且无季节性,其中2~3月龄的仔猪最易感。成年猪感染的发病率、致死率和死亡率均低于仔猪。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接触污染的食物及病猪粪尿由消化道传播。病猪发病时排灰色或黄褐色稀粪,混杂黏液或者血液,体温通常不会升高,少数个别体温在初期升高至40~40.5℃。

 

2 猪病毒性腹泻病  

 

2.1 猪细小病毒病

 

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一种无囊膜,单链,DNA病毒,直径约为22~23 nm,1967年Cartwright和Huck首次描述了猪细小病毒,我国于1982年首次分离出猪细小病毒。尽管我国猪细小病毒发现较晚,但流行情况很普遍,给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生猪养殖业中,猪细小病毒可感染任何阶段任何品种的猪,其中主要危害的是母猪和仔猪,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疾病,仔猪出现肠炎性腹泻和皮肤炎症。患病母猪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感染仔猪,日常生产中,仔猪、公猪和母猪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经由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猪细小病毒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发病较为严重。该病的感染率与年龄相关,随着仔猪年龄增加,感染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2.2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RNA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可以感染不同年龄段的猪,10日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染。该病毒可存在于猪的各个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可通过环境进行水平传播,带毒猪和其污染物是重要的传染源。该病毒随温度升高存活时间逐渐缩短,在沸水中可瞬间灭亡。不同阶段猪传染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哺乳仔猪感染后发病迅速,出现呕吐和腹泻症状,呕吐物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乳瓣和黏液,排浅绿色或黄白色水样稀粪,粪便中混杂没有消化的凝乳块,并散发恶臭味,机体迅速脱水而亡;中大猪感染常表现为采食量减少,偶尔的腹泻和呕吐,多排糊状或者水样灰白色、黄灰色恶臭味稀粪,病程短,可在1周内恢复正常。

 

2.3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呈圆形,外面覆有囊膜,为RNA病毒,属于α冠状病毒。该病于1971年在英国首次暴发,随后在全世界逐步扩散,1976年开始在中国流行,猪是唯一的终末宿主且不同阶段的猪均易感。

 

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寒冷的冬春季,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往往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1~5日龄的仔猪最容易感染该病,形成较大的危害,死亡率接近100%,发病猪表现为不吃乳、精神沉郁、后期体温下降。有的仔猪发生呕吐、消瘦、皮肤发白、严重脱水,部分病猪皮肤、耳朵上出现蓝紫色斑点。严重腹泻的仔猪,排除黄白色、乳白色、黄绿色、灰色及水样的稀粪,有恶臭味。该病毒对光照和多种消毒药都比较敏感,如使用季胺盐类、氢氧化钠、福尔马林等消毒药都能够使其失活,在6~7 h的自然光照射下能将该病毒杀死。

 

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表现很相似,相比之下,猪流行性腹泻的潜伏期较长, 病程相对较长,腹泻程度也相对较轻,尽管如此,依然很难通过临床症状对二者进行严格区分,只能通过实验室手段进行病原学鉴定。此外,有研究表明,在西方一些国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导致母猪和中大猪腹泻最严重,而仔猪症状较轻,甚至有的无症状,究其原因可能是母源抗体对哺乳仔猪产生了保护作用的同时使猪流行性腹泻呈地方性流行。文献表明我国猪流行性腹泻对哺乳仔猪的危害较为严重,哺乳仔猪一旦感染,持续腹泻引起的严重脱水是导致病猪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3 猪寄生虫性腹泻 

 

3.1 猪球虫病

 

猪球虫病,是一种由艾美耳属(Eimeria)和等孢属(Isospora)球虫引起所致的仔猪消化道疾病、腹泻、消瘦及发育受阻。有研究表明,不同国家仔猪感染猪球虫病的发病日龄略有差异,但一般发生在7~21日龄的仔猪。主要临诊症状是腹泻,持续4~6 d,粪便呈水样或糊状,显黄色至白色,偶尔由于潜血而呈棕色。随着病情加重进而机体脱水,体重降低,日渐消瘦,生长发育受阻,个别逐渐发展成为僵猪。

 

3.2 猪隐孢子虫病

 

猪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科的隐孢子虫寄生于人和家畜消化道上皮细胞表面刷状缘而引起的以腹泻为特征的寄生虫病。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许多地方也有该病的报道。引起猪隐孢子虫病的病原有鼠隐孢子虫和微小隐孢子虫,寄生在猪的结肠。该寄生虫的宿主范围广,除猪外,人、牛、羊、马、犬、猫、兔、小鼠等患病动物和带虫动物均可成为该病的传染源。隐孢子虫的发育与其他肠道球虫类似,不需要中间宿主,发育形成的卵囊在猪体内已孢子化,可以自身感染,而主要感染方式是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猪。猪感染隐孢子虫的严重性与年龄大小有关。1~3日龄猪感染后受到严重影响,7日龄猪感染后受影响较轻,15日龄猪感染后不出现临诊症状。

 

3.3 猪类圆线虫病

 

猪类圆线虫病(Strongyloidiosis)是由兰氏类圆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常年均可发生,尤以夏季和雨季流行最为严重。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隐性带虫猪。类圆线虫可通过口和体表感染猪只,比如接触或者食用受到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等。该病对哺乳阶段的仔猪危害较大且易发病死亡。仔猪体表感染病原幼虫后,常表现出皮疹和皮炎;当幼虫移行至肺时,会导致呼吸系统损伤,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热等症状,最终可能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等;经口感染的仔猪,当大量虫体聚集肠道时,可引发肠道寄生虫性炎症,出现营养障碍,病猪表现为消瘦、贫血、精神萎靡、痢疾,未经有效治疗,最终大多数猪会因衰竭而死亡。

 

4 总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腹泻的发生并不是单一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是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混合感染,且实际生产中还伴随有病原微生物的强耐药性,使得腹泻疾病的防治变得极为困难,严重制约着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在实际生产中,对于猪病原性腹泻,要及时做好疫苗和定期的驱虫措施,加强动物保健措施,临床上尽量联合使用药物,减缓病原微生物耐药进程;同时应该做好生产管理,严控环境卫生、环境温度和湿度,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腹泻疾病的发生。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