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同时也是猪场疾病高发的时期。气温波动大、湿度增加、病原体活跃等因素,使得猪群抵抗力下降,疾病传播风险显著升高。
一、春季猪场高发疾病及防控措施
1.猪流感(季节性高发)
症状:突发高热(40-42℃)、咳嗽、流涕、精神萎靡、群体性发病,妊娠母猪易流产。
诱因:昼夜温差大、通风不良导致猪群应激,病毒通过空气快速传播。
防控要点:
加强保温与通风平衡,夜间关闭门窗,午间适度换气。
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1-2g/L)或黄芪多糖(0.5g/L),增强免疫力。
发病猪隔离治疗,使用板蓝根注射液(0.1ml/kg)配合抗生素防继发感染。
2.猪传染性胃肠炎
症状:水样腹泻、呕吐,哺乳仔猪3日内脱水死亡,死亡率超80%。
诱因:春季湿度大,饲料霉变(黄曲霉毒素B1>50ppb)、饮水温度过低刺激肠道。
防控要点:
使用电热板保持产房温度28℃以上,仔猪灌服口服补液盐(ORS)。
妊娠母猪产前20天接种胃流二联苗,发病猪群断料24小时,饮水中加蒙脱石散(3g/L)。
饲料中添加脱霉剂(如蒙脱石1kg/吨),每日清理料槽残渣。
3.猪蓝耳病
症状:母猪流产、死胎、弱仔增多,育肥猪发热、呼吸困难、耳朵发紫。
风险:春季气温回升,病毒活性增强,易通过空气、人员、车辆传播。
防控要点:
定期检测猪群PRRSV抗体水平,阳性场使用弱毒苗紧急免疫(1头份/猪)。
加强生物安全,禁止外来车辆进入,入场人员需隔离48小时。
发病猪群使用替米考星(200g/吨饲料)或泰万菌素(100g/吨饲料)控制继发感染。
4.猪圆环病毒病
症状:仔猪消瘦、呼吸困难、皮肤苍白,育肥猪生长迟缓、死亡率升高。
诱因:春季昼夜温差大,猪群免疫力下降,病毒乘虚而入。
防控要点:
仔猪14日龄接种圆环病毒疫苗(1头份/猪),母猪产前4周加强免疫。
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如黄芪多糖500g/吨),提高猪群抗病力。
发病猪群使用氟苯尼考(50g/吨饲料)或阿莫西林(200g/吨饲料)控制继发感染。
5.猪链球菌病
症状:急性病例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神经症状,慢性病例表现为关节炎、跛行。
诱因:春季湿度大,猪舍卫生条件差,细菌繁殖迅速。
防控要点:
加强猪舍消毒,使用2%烧碱溶液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物(1:200)每周喷洒2次。
发病猪群使用青霉素(2万单位/kg)或头孢噻呋(5mg/kg)肌注治疗。
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200g/吨)或磺胺间甲氧嘧啶(300g/吨)预防。
二、春季猪场管理“四加强”
1.环境控制
保持猪舍干燥,及时清理粪污,避免积水滋生细菌。
合理通风,避免氨气浓度过高(建议<20ppm),使用负压风机或地窗通风。
2.饲料管理
春季饲料易霉变,使用脱霉剂(如蒙脱石1kg/吨)吸附霉菌毒素。
定期清理料槽,避免饲料残留发霉,确保饲料新鲜。
3.生物安全
严格控制人员、车辆进出,入场人员需更换工作服、鞋靴,并进行消毒。
定期对猪舍、设备、车辆进行消毒,使用2%烧碱溶液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物。
4.健康监测
每日观察猪群精神状态、采食量、粪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定期采集唾液、血液样本进行病原检测,掌握猪群健康状况。
三、春季猪场疾病防控“三早”原则
1.早发现:每日巡查猪舍,关注猪群动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2.早诊断:对疑似病例及时采样送检,明确病原,针对性治疗。
3.早处理:对发病猪群隔离治疗,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四、结语
春季是猪场疾病防控的关键时期,养猪人需高度重视,科学应对。通过加强环境控制、饲料管理、生物安全和健康监测,结合“三早”原则,可有效降低疾病发生风险,保障猪群健康。唯有筑牢防线,才能确保猪场平稳运行,为全年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来源:张伟光)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