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PRRS防控实践中是否有以下疑问:
后备母猪驯化时间、方式和混群时间合适吗?
母猪群生产成绩的波动和PRRSV有关吗?
PRRSV对猪群哪个阶段生产有影响?影响多大?
选择什么疫苗?疫苗预期效果如何?真实效果如何?免疫程序如何调整?
是否需要药物保健?何时做药物保健?
选择什么其他防控措施?预期效果怎样(MCRebel、免疫等)?
如何减少重组风险?
......
PRRSV除自身影响生产以外,还影响其他疾病的表现,对生产系统影响深刻而复杂,需确切了解PRRSV本身及其感染状态的变化和其对生产的影响,以便分析相应防控措施的有效程度,理清问题,优化防控、清除措施。因此建立“PRRS评估和追踪体系”是有必要的。
硕腾针对蓝耳病控制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涉及猪生产的各个阶段,包括后备母猪、妊娠及哺乳母猪、保育及生长育肥猪等阶段的具体的干预过程。在硕腾猪蓝耳病防控高峰论坛上,王科文博士在《PRRS评估和追踪体系的建立介绍》报告中介绍,PRRS评估与追踪体系分为三个部分:追踪后备母猪是否驯化成功(SOS);追踪母猪群稳定性(SPPS);追踪生长育肥猪感染状况(SPSOS)。
01、追踪后备母猪驯化(SOS)
后备猪进基础群前,须了解免疫或驯化是否成功;尽量杜绝PRRSV排毒猪进基础母猪群。后备母猪驯化是稳定种猪群的基础,是稳定生产的前提。追踪驯化后备母猪可以为优化后备母猪免疫和驯化程序提供依据。
S-了解后备母猪可能携带的毒株和本场流行毒的差异
从猪源场和本场以前各自的测序记录了解;驯化期阳性样本ORF5测序,如有必要可进一步评估Nsp2及全序列,确定携带毒株。
O-排毒状态评估
荧光定量PCR:混群前采集口腔液,确定是否排毒,如果仍然排毒,则推迟进入配种舍配种或淘汰。
S-驯化前后各阶段ELISA抗体值(抗体阳性率、抗体值及其离散度)的变化
02、评估和追踪母猪群稳定性(SPPS)
确切清楚母猪群PRRSV是否稳定,了解PRRSV对生产成绩的影响程度(基于农场生产基准线),是防控和净化PRRSV的基础,为母猪群、产房制定和优化防控方案提供依据。
S-血清学追踪(抗体阳性率、值及及其离散度的变化)
每个季度ELISA测血清样本(至少35个样:P0为后备猪,10个样品;P1为初产母猪,5个;P2为二产母猪,5个样品;P3为三产母猪,5个样品;P4+为四产以上母猪,10个样品)。对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进一步分析不同阶段、胎次抗体变化情况。
O-繁殖指标变化(流产数、PSY等)
1x3σ,2x2σ,4x1σ,9次 >平均数。根据农场以往生产情况及既有数据,设置相应的基准线和标准差的范围。根据偏离标准差的程度判断是否需要采取临床干预措施。
P-母猪群稳定状态追踪:去势液采集
每周采集一个样本即可,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确定CT值的范围及变化情况。
S-断奶日龄仔猪血清带毒评估(未免疫)
建议每个季度采60个样品;荧光定量PCR检测,可以5合1检测;连续4次检测结果呈阴性,可以基本判断为母猪群稳定。
03、追踪生长育肥猪的感染状况(SPSOS)
准确分析育肥猪PRRSV感染状态、感染阶段及严重程度的变化,分析PRRSV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厘清生产系统中影响PRRSV活跃的因素,为评估、选择、优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S-各阶段血清学断面评估
建议每半年,分别在2、4、6、8、10、12、16、20周龄各采10-15个血清样本;结合免疫时间,根据各阶段阳性率、抗体值、离散度的变化初步了解PRRSV循环阶段和程度。
P--主要生产成绩变化
重点参考死淘率、日增重。建议保育猪、育肥猪阶段,前12周均值或批均值为基准线;根据偏离标准差的程度采取干预措施,评估影响因素。
S-PRRSV循环阶段病毒载量的变化
对疑似感染的2个阶段(间隔2周),各采5-10个血样,qPCR评估病毒载量;根据临床情况一般要求3-6个月进行1次评估。
O-确切了解PRRSV循环时间
引进仔猪后,每间隔一周,棉绳采口腔液,qPCR检测;建议按圈为单位,隔圈采样。
S-追踪PRRSV流行毒株的变化
对疑似感染阶段的猪只,采集5-10个血样,3-5个PCR阳性样本测序;每半年-一年1次,或临床问题出现明显变化时可以增加采样频率。
该体系建立后可以准确把握猪场的动态变化,明确免疫方案、给出疫苗选择的科学指导,预测PRRS的发病情况及生产稳定性,更可以帮助猪场选择精准控制或者选择PRRS净化方案。
关键信息: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