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展会报道 > 内容

南农猪业大会听课笔记!闫之春:从病案处置,学习群体兽医临床诊断的工作方法

冠牧精准诊断 2025-07-01

阅读()

2025年6月27日,资深猪业科学家闫之春老师以“从病案处置,学习群体兽医临床诊断的工作方法”为题,进行了一场深度分享。

2025年6月27日-29日,第九届南农猪业大会在无锡盛大启幕。本届大会以“健康领航,向质而行”为核心,汇聚了海内外顶尖的行业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共同探讨中国猪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2025年6月27日,资深猪业科学家闫之春老师以“从病案处置,学习群体兽医临床诊断的工作方法”为题,进行了一场深度分享。讲座通过剖析两个真实的、复杂的群体猪病案例,系统性地阐述了在当前中国养猪业新形势下,群体兽医应具备的核心诊断思路、工作方法与关键技能。讲者强调,面对复杂的问题,兽医工作必须回归临床、回归数据、回归基本功,将PCR等现代检测技术与经典的临床症状鉴别、剖检病理学有机结合,才能做出准确诊断并制定有效措施。

 

 

闫之春博士,养猪专家。主修专业为动物流行病学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长期研究和管理工作,涉及猪场的生产记录分析、生产条件下疾病的鉴别诊断、场内选育、繁殖管理和精准营养等多种现代养猪实用技术。近年来,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实际生产条件下,防控和净化猪群重要疾病等工作。

 

一、回到现实:当前猪群健康问题处置的两大困境

 

一、PED流行现状:危害持续,变异加剧

 

讲座开篇,闫老师便指出了当前猪场,尤其是集团化企业在疾病处置中面临的普遍困境。他通过两个真实的群体病案,生动地展示了问题的复杂性与挑战性。

 

案例一:持续数月的哺乳仔猪腹泻

 

第一个案例涉及一个拥有超过300条生产线的大型集团,其下属20多个分公司自去年10月初起,多个母猪场持续爆发哺乳期仔猪腹泻。尽管各场次都将病料送往实验室检测,结果五花八门,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轮状病毒(RoV)和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等均有检出。面对检测结果,各场采取了“中国特色”的综合防控措施,如产前免疫、抗生素保健、提前淘汰病弱仔猪、提前断奶乃至使用干扰素等。然而,这些措施并未取得决定性效果,疫情从去年10月一直断断续续延续到次年3月才基本结束,导致年均窝均断奶数不足9头。这个案例的典型特征是:病原不清、措施繁杂、效果不明、周期漫长。

 

讲者在现场补充道,这些大型集团公司拥有先进的PCR检测甚至测序能力,但面对持续的疫情,诊断和处置几乎成了一门“玄学”。每一次都声称“四周内控制住了”,但疫情反复发作,暴露出群体疾病管理上的深层问题。 

 

面对这一局面,大家似乎都采取了措施,但疫情的反复凸显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究竟有没有真正搞清楚这次疫情的“主角”是谁?

 

 

案例二:高死亡率的保育猪“蓝耳并发症”

 

第二个案例则聚焦于保育猪阶段。某公司三个母猪群的断奶仔猪,在断奶后5周内的死亡率持续超过5%,部分批次甚至高达10%-20%。实验室检测显示仔猪蓝耳病病毒阳性,且序列与母猪场一致,因此初步结论是“蓝耳病继发细菌感染”,并在现场检测到了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尽管采取了抗生素普防,有一定效果,但问题每年都会重演,关于如何改进免疫方案,场方一筹莫展。

 

 

二、诊断的核心追问:从“玄学”到量化科学

 

一、PED流行现状:危害持续,变异加剧

 

基于以上两个真实且棘手的案例,闫老师提出了群体兽医在面对复杂疫情时必须回答的四个核心问题。这四个问题是推动诊断从模糊的“玄学”走向精准科学的关键。

 

1. 究竟是什么疫情? 需要一个准确的诊断结论,而非一堆病原检测结果的罗列。

 

2. 如何界定这次疫情? 必须明确定义疫情发生的时间、波及的群体以及核心的临床症状。

 

3. 什么措施真正起了作用? 在繁杂的“综合措施”中,必须识别出有效的关键干预手段。

 

4. 靠什么指标来度量? 必须建立数量化的指标来客观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干预措施的成败。

 

 

讲者强调,若不能用量化的指标来界定疫情和评估效果,所有的诊断和措施都可能流于形式,无法实现根本性的改进。

 

三、 行业进步与诊断短板:我们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

 

一、PED流行现状:危害持续,变异加剧

 

讲者回顾了中国养猪业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他引用2016年的观点指出,行业早已进入依靠设施和技术提升效率的阶段。

 

 

特别是经历了2006年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和2018年的非洲猪瘟(ASF)后,中国的养猪业在硬件设施和生物安全理念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猪舍普遍实现了全封闭、空气过滤、自动环控和自动喂料,这为疾病诊断和控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同时,以PCR为代表的检测技术也变得非常普及和及时。

 

讲者认为,行业的转型与重构,总是与重大疫情及其防控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从高致病性蓝耳病时期主要依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如全封闭猪舍、后备猪驯化),到非洲猪瘟后以检测和清除为核心的自主创新模式,中国养猪业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然而,讲者话锋一转,尖锐地指出:“但是在猪群体情况下,健康问题的鉴别诊断和改进,仍然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这意味着,尽管我们的硬件和检测技术上去了,但在软件——即兽医的临床诊断思维和方法上,仍存在明显短板。

 

这个短板在第一个案例中暴露无遗:20多个分公司反复发病,每次都送检,PED、轮状病毒被反复检出,甚至采取了返饲强毒等极端措施,年均窝均断奶数却依然不足9头。这充分说明,仅有先进的检测工具而缺乏正确的诊断思路,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四、案例深度剖析:重建群体兽医的临床诊断工作流程

 

一、PED流行现状:危害持续,变异加剧

 

讲座的核心部分,是带领听众重走第一个“仔猪腹泻”案例的诊断之路,展示一套科学、严谨的群体兽医工作方法。

 

第一步:回归病史与临床症状,摒弃“PCR依赖症”

 

讲者首先展示了一套经典的大区兽医工作流程图,强调了病史(History)、临床检查(Clinical examination)和生产记录(Performance records)是诊断的基础,其重要性甚至在剖检和实验室检测之前。

 

在案例中,当被问及“究竟是什么症状?”时,一线的年轻兽医们往往无法给出清晰、准确的描述。他们的回答常常是“都有”,或者直接跳到“PCR检出了什么”。讲者严厉地指出,当前年轻兽医普遍缺乏对临床症状的典型鉴别能力,对最基本的病史和流行病学资料梳理不清,这是诊断工作中的严重缺失。

 

讲者强调,“PCR检测到病原核酸不是诊断”。诊断必须回答:这是传染性还是非传染性问题?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他要求兽医必须能准确描述腹泻的性状:是急性水样痢,还是半干湿的糊状粪便,或是牙膏状粪便?以及最关键的——发病日龄。例如,急性水样痢在不同日龄的意义完全不同。遗憾的是,案例中20多个公司只有2个能勉强说清这些基本情况。

 

 

第二步:眼见为实——粪便外观与剖检病变的鉴别诊断

 

讲者展示了现场收集的腹泻仔猪粪便照片。这些粪便是典型的半干湿、非水痢状态。他当场提出一个关键问题:“这样的腹泻有没有可能是PED?”答案是“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急性PED的腹泻通常是严重的水样,粪便不会成形。然而,临床上超过一半的样品都检出了PEDV。 

 

 

讲者进一步展示了不同病原引起的典型腹泻外观对比图,指出轮状病毒常引起水样腹泻,大肠杆菌则多为黄稠痢,而球虫病多见于14日龄左右的仔猪,呈牙膏状。这些都是教科书级别的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被忽视了。

 

 

接着,讲者深入到剖检环节,指出这是当前临床兽医正在丧失的关键能力。对于PED,典型的剖检病变是整个小肠肠壁变薄、透明,内容物充满液体,镜下观察可见小肠绒毛完全脱落。而轮状病毒感染虽然也导致腹泻,但肠壁变化不那么剧烈,绒毛只是部分断裂和萎缩。

 

 

一个更简单、更直观的剖检鉴别点被特别强调:观察小肠乳糜管中是否有正在吸收的白色乳汁。讲者展示的对比图清晰地显示,正常仔猪的乳糜管充盈乳汁,而PED病毒感染12小时后,由于肠道完全丧失吸收功能,乳糜管内已不见白色乳汁。而在该案例中,剖检的很多仔猪乳糜管内仍有乳汁,这直接否定了急性PED是本次疫情主角的可能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做出最终诊断

 

通过对发病日龄、粪便性状、剖检病变(特别是乳糜管状态)的综合分析,讲者得出了最终结论:尽管能够检出PED病毒(可能是之前返饲驯化后的毒株持续存在),但本次疫情造成主要临床影响和经济损失的真正主角是轮状病毒和球虫病。特别是7日龄以后出现的以半干湿粪便为主的腹泻,高度指向轮状病毒。而部分猪场提到的7日龄以内死亡率不高但后期腹泻的情况,则与球虫感染规律吻合(球虫卵囊发育需要时间,通常在7-10日龄后才出现临床症状)。

 

 

第四步:用数据说话——建立量化指标评估干预效果

 

诊断明确后,如何评判干预措施是否有效?讲者引入了关键工具——生产数据。该集团每周四固定断奶,批次管理清晰,这为数据追踪提供了完美的基础。他们选取了“各批次断奶前死亡率”作为核心监控指标。

 

 

数据显示,在采取了正确的“鉴别诊断+措施”(包括环境减毒、球虫处置、并停止淘汰轮状病毒感染猪)后,死亡率并非如之前所说的“4周恢复”,而是经过了长达8周的时间才真正回归正常水平。这个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只有建立在准确诊断基础上的措施才是有效的,并且量化指标能够真实反映恢复过程。

 

更有趣的发现是,当追踪这批猪到育肥阶段时,产房里感染轮状病毒最严重的那批猪,断奶后反而是最好养的,因为它们成了康复猪,获得了坚强的免疫力。这一发现反过来印证了之前的处置决策——“不要大量淘汰”——是完全正确的。对于轮状病毒这种自限性疾病,淘汰反而是最大的经济损失来源。

 

 

讲者总结了轮状病毒在真实世界的主要特征:1)轻度腹泻,死亡率低;2)病毒可自清,千万不要大量淘汰;3)由于是无囊膜病毒,环境存活时间长,净化难度大,持续的环境减毒是工作重点。

 

轮状病毒

 

五、群体健康管理的思维导图与工作流程

 

一、PED流行现状:危害持续,变异加剧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讲者将实践经验提炼升华为群体健康管理的通用方法论。

 

核心思维:分类处置,先摘最低的果子

 

面对复杂的腹泻问题,讲者提出了一套清晰的分类处置思路:

 

1. 首要保证初乳:这是所有病毒性腹泻防控的基石,因为新生仔猪完全依赖母源抗体。

 

2. 先排除球虫:对于7-20日龄的腹泻,要优先考虑并处理球虫病,这是“最低的果子”。

 

3. 判断病毒性腹泻:如果确定是病毒性,立即检测母猪初乳抗体。若抗体足够,则重点是环境减毒;若抗体不足,则需考虑同期免疫或返饲,并严禁过度淘汰。

 

分类处置

 

讲者再次强调了初乳的重要性,新生仔猪在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摄入足够的初乳(约250ml),这是其获得被动免疫的唯一途径,对仔猪一生的生产性能都有决定性影响。

 

 

思维工具:流行病学三角

 

讲者引入了另一个流行病学三角模型,用于在群体层面定义一次“疾病”:必须清晰界定疾病的特征(Define 'Disease')、受影响的群体(Define population)和发生的时间范围(Define timeframe)。只有将这三者都定义清楚,才能对疫情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工作流程:PDCA循环

 

最后,讲者将整个群体健康管理工作总结为一个经典的PDCA(Plan-Do-Check-Act)循环流程。这个流程将生物安全、猪群监控、临床发病处置和生产管理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闭环。

 

· P (Plan - 计划):基于临床症状、剖检病变、流行病学数据和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 D (Do - 执行):采取兽医处置(抗生素、免疫)和生产处置(猪流改变、环境改善)。

 

· C (Check - 检查):通过生产指标和临床观察评估效果。

 

· A (Act - 处置):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和优化方案。

 

猪群健康管理的工作流程

 

六、结语与核心观点

 

一、PED流行现状:危害持续,变异加剧

 

讲座最后,闫老师总结了本次分享的核心观点,为新一代的群体兽医指明了努力方向。

 

1. 诊断的目标是控制临床影响,而非检出病原:群体健康问题的鉴别诊断,应以控制疫情的临床影响为目标,绝不能仅仅依据PCR检出某种病原体就下结论。

 

2. 诊断的依据是综合信息,而非单一技术:必须结合发病时间史、生产健康数据、典型临床症状和主要剖检大体病变,综合判断病因。

 

3. 临床剖检是当前亟待培养的核心能力:剖检和病理学知识是临床兽医的看家本领,必须重新捡起来。

 

4. 准确的生产记录是高效养猪的关键依据:生产数据不仅是监控工具,更是诊断和判断问题是否解决的核心依据。

 

5. PDCA是群体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流程:从定义(鉴别诊断)到度量(测量指标),再到控制(干预措施)和改进,这是一个科学循环。

 

 

整场讲座内容详实,逻辑严密,通过真实案例的层层剥茧,闫老师为与会者清晰地展示了如何从“玄学”般的混乱局面中,通过科学的方法论找到问题的本质并有效解决,为行业内的兽医工作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

 

冠牧学习心得

 

一、PED流行现状:危害持续,变异加剧

 

· 警惕“PCR依赖症”,诊断必须回归临床:PCR阳性不等于确诊。任何实验室结果都必须与发病日龄、粪便性状、剖检病变(如肠壁厚薄、乳糜管是否有奶)三项核心临床证据进行交叉验证。兽医的核心价值在于综合判断,而非仅仅作为采样机器。

 

· 停止无效淘汰,正确认识疾病:并非所有病毒感染都需淘汰。对于轮状病毒这类自限性、低死亡率的疾病,感染猪是未来的“康复猪”和“免疫猪”,过度淘汰是最大的经济损失。准确的鉴别诊断是决定淘汰策略的前提。

 

· 建立“数据驱动”的诊断思维:必须为每一次疫情建立量化的生产指标(如批次断奶前死亡率),并持续追踪。数据不仅能客观评估干预措施的真实效果(到底是4周还是8周恢复?),还能揭示被表面现象掩盖的管理问题。

 

· 抓住“第一道防线”,夯实基础管理:无论面对何种复杂的病毒性腹泻,确保所有新生仔猪在24小时内摄入足量初乳,永远是成本效益最高、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任何先进技术都无法替代这一基础管理工作。

 

· 掌握“先摘最低果子”的处置原则:如报告中提到的案例,在复杂的混合感染面前,应优先处理球虫病和大肠杆菌这类有明确、高效处置方案的疾病。先解决掉确定性的问题,能极大简化诊断和处理的复杂性。

 

知识的终点,是行动的开始

 

作为中国猪业的年度思想盛宴与技术风向标,“南农猪业大会”再次不负众望,为所有从业者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洞见。我们由衷地敬佩并感谢主办方南京农业大学,年复一年地为行业打造出如此不可或缺的交流高地,让前沿思想得以汇聚,让发展共识得以凝聚。

 

南农猪业大会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我们的使命,就是将这些宝贵的行业智慧,转化为猪场内触手可及的诊断工具与解决方案。我们诚邀您与我们一道,持续关注“南农猪业大会”的未来动态,把握前沿趋势。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