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展会报道 > 内容

听课笔记 | 分会7:非洲猪瘟(ASF)疾病防控

李曼养猪大会 2021-10-26

阅读()

第十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分会7-非洲猪瘟(ASF)疾病防控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仇华吉研究员主持。

第十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分会7-非洲猪瘟(ASF)疾病防控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仇华吉研究员主持。

 

图片

 

1.非洲猪瘟带给我们的反思

 

仇华吉,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图片

 

一、当前产能恢复与疫情形势

 

1.产能恢复:101.6%/100.2%(截至今年7月)

 

2.当前猪价低迷的原因剖析:

 

复产、新增产能逐步释放

 

新冠影响,消费不振,消费结构改变(禽肉替代)

 

大肥猪(“牛猪”=1.5~3倍标猪),冷库饱和,屠企压价

 

拔牙、清场,但肉没浪费

 

恐慌性抛售,低产三元母猪集中淘汰(母转肥)

 

猪企主动缩群,更新高性能纯种或二元母猪

 

进口冻肉冲击… 

 

图片

 

3.对目前养猪业形势的基本判断

 

行业已经基本掌握防非能力,但防非成本偏高

 

产能基本恢复,但消费偏弱,供需相对失衡

 

新增产能陆续释放中,后续冻肉进口动能不足

 

猪价已进入猪周期下行阶段,处于箱体震荡中,近期可能出现反弹,但很难反转

 

疫情依然是影响行情的最大变量,但造成猪价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4.当前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

 

病毒污染面广:“净土”难找、“双阴”难觅

 

疫情呈散发性:复杂性、持久性、艰巨性

 

流行病学复杂化:毒株呈现多样性(基因变异与重组、基因型与致病性),临床与病变表现多样化

 

“疫苗毒”防控难:发现、诊断与防控难度加大

 

5.非洲猪瘟造成的负面影响

 

冲击巨大而深远

 

疫情防控难度加大

 

防疫成本和压力上升

 

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

 

种猪性能参差不齐

 

优良地方猪种保种难度增加

 

6.非洲猪瘟给行业带来的正面变化

 

养防理念上:生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生物安全措施成为“标配”;更加注重兽医在猪群健康管理中的作用;重视病原监测,走在疫情前面;回归生态养殖模式,更加关注猪的生存条件。

 

布局设计上:生猪产能布局更趋均衡,产业规模化和集中度明显增加;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生产流程,从源头解决生产效率和防控难题;养猪生产和疫病防控日益体系化、标准化、智能化。

 

生产运营上:生猪产品流通模式发生改变,从以调猪为主变成以调肉为主;肉类消费结构优化,猪肉消费比重下降;非接触交流方式兴起,线上和线下交流并举。

 

二、非洲猪瘟带给我们的思考

 

1. 养猪的初心是什么?养猪要回归本原、以猪为本

 

2. 疾病的本质是什么?防病要防患于未然、止病于未发

 

3. 如何持续高效防非?防非要基于系统思维、多管齐下

 

4. 如何降本增效?增效以降本、减耗以降本,全方位考虑

 

5. 如何熨平猪周期?需要重建兽医防疫体系、避免大疫情周期性发生

 

6. 兽医的责任和使命到底是什么?兽医要致力于动物健康管理、治未病。兽医进化:治疗型兽医到预防型兽医到管理型兽医

 

7. 动保行业该如何服务于养猪业?要转型升级、为无抗健康养殖服务

 

8. 如何保障粮食/食品安全?猪不能与人争粮、集团公司不能与民争利

 

9. 中国养猪业将向何处去?养猪业要走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之路、全产业链之路

 

10.目前养猪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低迷行情:如何度过“寒冬”?

 

生物安全:投入大、压力大、风险大

 

非洲猪瘟“变异株”:基本上无法拔牙,只能通过综合防控

 

饲料成本:原料靠进口,不可控因素多

 

限抗禁抗:替抗?无抗?

 

种源安全:主流猪种选育、地方猪种保护、特色猪种培育

 

11.当下非洲猪瘟防控模式

 

a) 两种理念/方向:眼里惟有病毒(切断、切断、再切断)vs眼里只有猪(目中无毒,一心养猪)

 

b) 多个流派/模式:切断派、拔牙派、净化派、疫苗派、神药派、带毒生产派、体内外阻断派、综合防控派、生态防控派……

 

12.非洲猪瘟“疫苗毒”的防控

 

a) 发现:关口要前移(减料、沉郁、监控)

 

b) 检测:方法要升级(筛选、优化)

 

c) 诊断:临床+核酸和抗体检测(多方证据、综合诊断)

 

d) 防控:措施要成体系(多管齐下,控源头、抓关键、防交叉、重健康)

 

13.当前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主要误区

 

过度消毒

 

过度检测

 

轻视猪群健康:猪的健康对非瘟的防控至关重要

 

滥用保健产品

 

操作繁冗,抓不住关键点

 

忽视一线员工的身心健康与生活福利:人性化是生物安全可持续的根基

 

14.生物安全的难点与应对

 

团队不稳定、人才留不住----人性化

 

步骤太繁琐、执行不到位----简单化

 

标准不统一、操作不规范----流程化

 

无效消毒多、交叉污染重----精准化

 

物资进场频、处理不充分----批量化

 

效果难评估、好坏靠感觉----实证化

 

拔牙不及时、病毒已扩散----关口前移

 

毒株太复杂、弱毒难处理----体系升级

 

15.低迷行情下猪场的降本增效策略

 

简化生物安全环节(科学化、精准化、实证化、人性化)

 

优化种群结构(适当缩群、选优淘劣)

 

实施种猪疫病净化(ASF、CSF、PR、PRRS…)

 

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利用率、生长速度)

 

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提升人猪机效率、降低应激)

 

精简疫苗免疫和药物“保健”程序

 

使用新型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注重人才团队的培养

 

适当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16.用科技赋能养猪业

 

向生物技术要饲料(非传统饲料,酶解、体外预消化)

 

向微生物要优质蛋白(发酵)

 

向机械化、自动化要工作效率(重复性劳动)

 

向人工智能、大数据要管理精准度、科创资源(数据金矿)

 

向信息化和互联网要市场(客户、伙伴)

 

向废气要能源(热循环)

 

向粪污要资源(有机肥)

 

17.养猪企业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生物安全与健康养殖的关系

 

降本与增效的关系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猪生命本质不可改变

 

做大(量)与做强(质)的关系:专精特的企业

 

专精特新与全产业链的关系

 

绩效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

 

三、我国养猪业未来发展方向

 

安全的产业:华系种猪、中国猪肉

 

好吃的猪肉:健康养殖、美味肉品

 

生态的农场:生态养殖圈、健康产业链(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生态养殖、品牌猪肉、循环农业、低碳经济)

 

富美的乡村:乡村振兴、美丽家园,“望得见绿水青山,留得住乡愁”

 

图片

 

2.非瘟疫苗开发与生产的挑战

 

希瑟•贝索夫,爱普特姆

 

一、由于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的限制,非瘟疫苗的尝试是失败的

 

1.到目前为止,尚无预防或治疗非洲猪瘟的有效疫苗

 

2.高度复杂的DNA病毒与高变的基因组

 

150-167个ORF与相应的多肽

 

至今未确定诱发免疫反应的区域

 

最近利用基因缺失突变的突破带来了希望

 

3.缺乏商品化细胞系培养病毒

 

二、ZMAC-通过基因编辑研发成功的一株具有极好疫苗潜力的细胞系

 

1.ZMAC细胞可维持ASFV生长且保持免疫原性

 

美国农业部完全认证:稳定的染色体组型、无污染物(病毒、细菌、真菌和酵母)、可商业化

 

可完全工业化生产

 

经多个实验室验证,可用于病毒生长

 

图片

 

2.ZMAC细胞系来源

 

ZMAC细胞最早于2007年分离自猪的胎儿

 

无菌分离自猪胎儿的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来自4号胎儿的细胞系命名为ZMAC-4

 

3.MGF基因缺失病毒ASFv-∆MGF在ZMAC细胞上与野生型病毒具有同等的生长能力,甚至超过野生型病毒。ASFv-∆MGF病毒不需要在ZMAC细胞上多次传代就可以达到目标滴度。

 

4.从监管和生产的角度来看,ZMAC细胞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图片

 

三、小结

 

1.ZMAC细胞系支持ASFV的高效增值

 

2.用于美国及国外BSLAg工厂

 

3.目前,美国国土安全部优先支持非洲猪瘟疫苗开发,为美国建立紧急使用疫苗储备

 

3.非洲猪瘟在国内流行三年防控策略回顾研究

 

李孝文,新希望六和

 

图片

 

一、预防策略研究与实践

 

1.识别风险因素及不断的认知

 

图片

 

广泛的可能高度接触性、且难以消毒的物资成为当前主要风险因素,如水饺。

 

2.从全面防控到重点防控

 

3.从建立、失去信心到重建信心

 

4.从技术到管理

 

二、诊断及控制策略研究与实践

 

1.群体诊断

 

2.早期确诊的重要性:

 

腹股沟淋巴结Ct值最低

 

口、鼻、肛拭子Ct值离散度较大

 

弱毒株不同组织器官的检测Ct值

 

图片

 

采样:更懂猪,梨形咽拭子

 

三、群体净化策略研究与实践

 

1.从清群净化到群内净化

 

2019年:三周净化法、火焰法

 

2.猪病净化从ASF开始

 

3.弱毒的净化:曙光照进现实,很多案例已经实现

 

4.养殖区环境净化是群体内净化基础和保障

 

四、动态管理复产研究与实践

 

调查猪场背景(<1周)

 

重点清除(4-8周)

 

必要的消毒(1-2周)

 

验收(2-4周)

 

五、总结

 

预防、控制、净化、复产四阶段是3年应对ASF的重要战役;

 

新形势下从“全面战争”转向了“重点战争”;

 

当前的“极端低行情”给ASF的未来防控增加了沉重的困难;

 

净化和维持净化是实践证明的唯一出路

 

4.规模猪场非洲猪瘟常态化防范原理和控制策略

 

伍少钦,新航道

 

图片

 

一、引言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养猪业的头号杀手。

 

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报导第一例疫情以来,养猪从业者经历了恐慌、不知所措(2018年)、逐步建立信心(2019年)、自信满满(2020年)、又迷惘(2021年)等阶段。

 

2020年下半年非典型基因缺失毒感染,给信心满满的养猪从业者当头再来一棒,再次打击养猪人的信心,活下来的养猪从业者这几年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加上不定期的内部闭门会议,大型养猪企业共享最新防控措施,养猪公司都形成适合自己的应急预案;不会再像以前那么恐慌。

 

二、方法:重心在防

 

1.ASF防范原理/要点:

 

防范原理:依据“疾病三角(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结合猪场实际制定适合自身的综合防控方案。

 

(1)传播源:

 

(2)易感动物:

 

(3)传播途径:

 

要点:

 

通过生物安全关键措施减少或杜绝猪与活ASFV接触机会。

 

图片

 

提高全体员工的生物安全意识

 

升级完善生物安全硬件设施

 

图片

 

热水充足、海飞丝洗发水、舒肤佳沐浴露

 

严格执行日常生物安全审计

 

图片

 

2.ASF控制策略要点:

 

(1)加强异常猪只日常监测:一旦检测到病毒,马上启动应急预案。

 

按“非瘟精准剔除时间节点和目标管理”执行精准剔除方案,2周内控制。

 

图片

 

(2)非典型基因缺失株:部分清群、全部清群或“带毒生产”

 

三、总结

 

1.当前ASF防范策略,生物安全依然是最省钱、最省力和最有效的。

 

2.野毒控制:精准剔除方案依然适用ASF野毒(含弱野毒)的感染;

 

3.非典型基因缺失株的控制:还在探索总结中。感染非典型基因缺失毒株(双缺)的猪场,结局一般是“清场”或“带毒生产”。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