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会前论坛-养猪育种论坛,在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由浙江大学傅衍教授主持。
大会笔记精彩内容如下:
一场振兴中国养猪育种的高端又接地气的报告
——20日养猪育种论坛听课笔记
前言:2021年10月20日上午9点到11点半,来自全国各地的养猪人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聆听了由浙江大学傅衍教授主持的养猪论坛,让养猪人受到一次新的养猪育种理念、技术、成功、经验的高水平教育,同时更让养猪人搞清了为什么养猪育种实践中很多搞不懂的现实难题。下面根据我们的现场听课,进行简洁的总结记录,期望对养猪人能有所帮助。
1.猪育种实践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黄瑞华,南京农业大学
在“猪育种实践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南京农业大学养猪研究所/淮安研究院/江苏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优良品种培育工程生猪协作攻关组黄瑞华教授讲到:
关于对育种地位的认识问题大家的几乎共同的认识:育种是影响养猪生产效益最主要的环节,观点占比大概如下:遗传育种40-50%,饲料/营养15-20%,健康方案15-20%,猪场猪舍环境控制10-15%,其他5-10%。
而对于模式有以下观点和实践:产业链模式,生产系统,饲养管理。
那么究竟有多少同仁真正重视育种呢?我认为优秀的种源是高效生产的关键。行情好时优质种猪能保障高效。行情不好种群优化最低成本期。
关于育种目标制订问题,我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外貌还是追求性能,是否要追求培育性能全优的种猪,是否该因场因猪制宜订育种目标,育种目标是否该考虑未来的趋势,是否一定要追求培育出新的品种。应该重点关注外貌还是追求性能:外貌与性能孰轻孰重?是否要追求培育性能全优的种猪?繁殖力、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抗病抗逆性、产肉量、肉质、母猪生产力(使用年限;如果指望把所有优势性状都集中到同一个品种种猪身上,传统方法可能会适得其反!除非多基因共编辑!是否该因场因猪制宜订育种目标?不同的基础情况应该制订不同的目标。育种目标是否该考虑未来的趋势?国外如丹麦猪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是能据生产性能、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选育目标。是否一定要追求培育出新的品种?在市场上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仍是杜长大及其配套组合。
关于育种流程规划:如何理解核心群?核心群应该是什么样的猪?如何认定种源?引种证明或基因鉴别?强调纯种或性能稳定?没有经过测定的猪能否进入核心群?后代没有测定结果的猪能否留在核心群?核心群大小如何把握?建群到一定世代又引种了,是否该从头再来?后备猪如何选淘?基因组选择如何应用?
育种数据正确利用尤为重要另外,原始资料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要引起高度重视。对于育种价值体现:我认为,育种是长跑工程而非短跑行为,育种指望靠冲刺成功是不可能的,育种管理比常规生产更为复杂,更需个体信息而非仅窝信息,育种需计划运作监测与优化,育种效果的真正价值在商品猪,商品猪信息跟踪收集并反馈给育种公司意义很大,集团公司育种意义更大,育种场不能按普通商品生产进行绩效考核,如果考核产房仔猪成活率,可能会得到不全真的数据。
要重视处理好生产经营与育种的关系。育种实践避不开酸甜苦辣,要持之以恒。苏淮猪几代人持续选育的产业链建设深有感悟!要以优种取胜,尽管疫情长伴且猪市跌宕,但优种在手必然成功!希望养猪人要不断提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生存能力!源于养猪人携手前行共创中国养猪育种灿烂未来。
2.从育种数据质量分析谈如何提高育种效率
朱砺,四川农业大学
在“从育种数据质量分析谈如何提高育种效率”四川农业大学朱砺教授讲到——育种数据主要由猪只基本信息,繁殖测定信息,性能测定信息三类基础信息组成。数据范围来自26家核心育种场,近十年合计1293383条猪只基本数据。
繁殖信息来源:总产仔数,活仔数,断奶仔猪数等数据组成。数据来源:22个原种场。合计202945条有效繁殖数据。数据构成:总仔数数据202945条。活仔数数据201002条。断奶猪仔数130226条。育种数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极端值个体记录过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数据统计,采集错误。数据录入错误。缺乏对极端数据的有效处理。造成的影响是:大量的0值直接造成数据偏离正态分布。
数据混乱带来了二次分析错误,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大量的“0”值直接造成数据偏离正态分布。表中的“0”值不同于缺失数据,是录入了结果为“0”的值,会对数据的均匀度与平均数造成极大的影响:背膘厚数据中,过多的“0”值会让我们错误的乐观估计遗传情况;活仔数等数据中,“0”值会降低平均数,故数据库两端的极值都会对统计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警醒的问题。另一方面,育种的基础在于变异的存在!故并不反对数据记录中出现极值,但出现极值时,应该特别重视,对数据反复确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辅助测定性状中存在的错误可能的产生原因:原始数据错误,数据录入错误。
为了拓展研究和育种升级考虑进行了很多辅助性的非必要参数的收集,但收集起来的结果真实性存疑。比如上图中的左右乳头数,右乳头数为8的乳头数是左乳头数为8的两倍。——像这样的数据去还有很多,诸如:弱仔数、木乃伊数、死胎数等等。——肉质性状、基因组测定结果如何保障真实性和可比较性?这些数据本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但是因为真实性的问题,造成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
足够的场间遗传联系是实现跨场联合遗传评估的前提。建立场间遗传联系的主要措施:通过种公猪站扩散优秀公猪精液,实现育种场间遗传交流。
现实情况:20个种猪来源记录清楚的原种场中,猪只来源场高达108个,血缘最广的场有26个不同遗传来源。
好处:丰富的遗传来源有助于提高育种进展
弊端:场间遗传关联不足,不利于开展联合育种。
场间遗传交流情况:建设区域性联合育种体系是新一轮“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重点,但场间遗传交流总体不足。要求国家核心育种场最少和5个以上企业开展遗传交流,仅有10个场达到要求。场间存在遗传交流的企业有12家,但没有在本地5家以上原种场引种的企业。
建议:加强场间基因交流,强化公猪站建设,提高共同公猪精液的使用面,促进区域性联合育种体系的形成。
十年来,3个品种达100kg背膘厚波动趋势较一致,改良效果较好。十年来,3个品种的总产仔数改良趋势较一致,获得较大提高。十年来,3个品种的活产仔数呈缓慢上涨趋势,波动趋势较一致。
解决思路有那些呢?设置数据预警:设置极端数据预警,以前后百分之五倍标准差等标准设定阈值区间,来就所录入数据预警,当录入的数据过大或者过小时,结合数据分布情况进行修改,并由现场操作人员二次确认。对数据进行清理,剔除不合理的“0”值和逻辑错误的数据,这样的平均水平才有参考价值。对造成整体数据混乱的企业予以警告,对数据质量高的企业予以表扬。
3.在生猪育种如何破局
丁向东,中国农业大学
“在生猪育种如何破局”丁向东老师讲到:生猪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不愿投入,对现代育种的认识不足,对地方品种的开发利用,疫病如非洲猪瘟,减少种猪核心群体,性能测定工作不扎实1规模小2测定性状少3缺乏监督,数据记录不规范。
育种该如何突破?1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2增加新的育种
目标是既要保证健康又要增强性能。
4.集团化猪育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朱康平,德康集团
在“集团化猪育体系的构建与运用”朱康平老师(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讲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的条件:全球最大的市场支撑,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2020年全球一共生产猪肉9787.5万吨,中国就生产了4113万吨:中国是最大的生猪养殖国家,年存出栏量占全球的45%。肉类消费中猪肉占比高:猪肉在中国消费者的肉类消费中的比例长期维持在60%。2020年全球主要国家猪肉产量前十国家(千吨)及结构
中国生猪养殖环境和猪肉消费市场的不一样
生猪养殖规模化比例较低;生猪养殖市场受疫病等影响波动较大。中国猪肉消费者对于肉质(肉色、肌间脂肪、坚实度)的关注;不一样的猪肉消费观。中国生猪养殖方式和环境差异:从业人员、环境、饲养模式、饲喂原料、成本管控需求和疫病防控等差异。
当前养猪生产中的“芯片”:种猪
种猪是生猪养殖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种猪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养猪生产的效率、成本和产品品质等关键因素。解决养猪生产中的种猪自主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生猪养殖企业重要问题。
关于集团化猪育种工作,提出了以下实际步骤:
1可见的育种工作规划 基础育种群组建、规范养猪生产管控、组建育种数据库。性能测定、遗传评估、选种选配实现群体遗传性能显著改善、生产性能大幅提高,为生产提供种猪资源支持。
2杂交模式的选择 杂交模式决定“建立的繁育体系结构?”,是集团化养猪生产体系组建的基础、依据目前使用最为普遍、最为熟知的应该是DLY杂交模式;还有大量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在研发试验更高效的或特色化杂交模式。
3繁育体系的布局建设 对于业务分布较广的集团化公司繁育体系建设还需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市场特点、公司发展规划、管理模式、生产技术要求和生猪养殖环境进行调整布局方案。
4种猪选育目标确定 培育什么样的种猪?企业根植于市场,市场需求是企业生存的根基。根据当前生猪养殖和猪肉消费市场情况,降本增效、提升产品品质和形成差异化的产品结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有效手段。
5育种硬件与设备配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核心育种场的配备决定着育种工作开展的范围,影响着选择强度等。育种工具的配备决定了场内可进行测定性状,决定着育种工作的可靠性。
6现场育种工作标准与管控 从想法到实现的保障机制。科斗学、可执行的标准规范、育种工作流程是育种工作开展的基础;紧贴行业发展、公司需求是育种工作有效展开的保障。另,育种的主战场在猪场,只有在猪场切实的落地的育种工作才是有效的,才能保证预期的结果出现。
7种猪性能测定 育种重难点之种猪性能测定节。准确的、大规模的性能测定是选出优秀种猪的基础,是选育工作有效开展保障。性能测定多方面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日常育种工作的简化、通俗化,例:种猪选留:选择差(DEKONIndex、TBN、Age)
8育种数据体系建设和利用 育种核心技术之数据体系的建设&利用。科学、真实有序数据体系是选育工作开展的基础,是遗传评估、选种选配的先决条件。场内数据体系、管理机制是基础。
9技术支持和监督 利用一切资源实现育种工作目标之外界技术资源。育种是一个开放性的工作:必要的技术、资源交流是有效推进育种进展的方式。》有效的第三方监督也是推进工作开展、问题及时发现解决的有效手段。
10遗传进展 重点经济性状的进展情况,也反馈出育种人员日常工作是否带主观意识。
11生产性能 农业农村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性能测定结果。2018年测定结果:核心场种猪100kg日龄146.29天;30-100kg日增重969g;30-100kg的FCR2.31;瘦肉率65.20%!
2020年测定结果:核心场种猪100kg日龄141.28天:30-100kg日增重1004g;30-100kg的FCR2.16(公猪)
关于集团化猪育种工作的方向,朱康平老师很有见地——
1瞄准市场搞育种:在ASF之前的中国猪肉消费量已经较长时间保持在5500万吨,且有缓慢下降的趋势。
2瞄准需求搞育种:造肉成本降低是商业育种永远的追求,也是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猪场环境和用工成本上升对猪的抗逆性要求越来越高。有效生产是最终产出量的有效保障。紧随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品质是公司产品竞争力的体现。差异化的产品结构是先进社会里赢得消费者的保障。
3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国内大集团已具备进行育种良性循环的可能性。组建了丰富的种猪遗传资源库;形成了完售的繁育体系。以国内市场和公司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育种工作并的育种方向并取得进展。
技术储备完善:传统育种+新技术。依托全球最大的市场,形成了世界级的养猪企业。
4高效生产模式的探索:初步结果&可行性。目前根据公司E系公猪与加系LY种母杂交商品生产试验情况:相较原有DLY商品猪苗育成6-120kg料肉比下降0.13,饲养时间缩短9.61天。
会场掠影
在老师们讲课结束后,还进行了互动交流,无论是养猪人提出哪方面问题,老师们都一一耐心详细的解答。真正体现讲课人听课人都是在努力认真的为中国养猪育种而做出自己的坚守与创新。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