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数据显示,受巴西旧作大豆供应不足,新作收获延迟导致出口放慢影响,2025年3月我国大豆进口量350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36.8%,为2008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叠加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豆粕供应紧张局面短期无法得到缓解。市场的连锁反应迅速显现,国内多家饲料商纷纷上调饲料价格,涨幅50-100元/吨不等。
企业文化铸就长效竞争力
“27年深耕农牧行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真正的护城河是文化。"双胞胎集团饲料与服务产品线总裁张昭胜接受采访时强调。这家连续多年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贯穿经营始终——在养猪端承诺为养户增收,饲料端坚持薄利多销策略。这种文化基因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体现在一次次的市场抉择中。
2025年初,当北方饲料企业因豆粕涨价三次上调浓缩料价格时,双胞胎选择自行消化成本压力。张昭胜透露:"当客户利润空间压缩的时候,我们就必须从其他环节为客户找回更大的降本空间,这才是我们的价值!"正是这种将客户利益置于首位的企业文化,为双胞胎在行业动荡期的稳健发展筑牢根基。
“三百工程”体系化发力,支撑多维降本
面对行业普遍存在的降本焦虑,双胞胎集团给出了系统且极具魄力的解决方案。继2024年“双百工程”(25天窝重100公斤、造肉成本降低100元/头)已得到超2200家规模猪场的认可和合作,成功帮助1200多家猪场实现25天断奶窝重超100kg,帮助1000多家猪场造肉成本降低超100元/头后,2025年,在养猪业面临更为严峻的降本挑战下,双胞胎集团重点提出“三百工程”——即在“双百工程”基础上每吨饲料再为养殖户节省100元!
支撑这100元降本空间的,是双胞胎集团精心构建的四大核心体系。
在采购环节,集团通过AI大数据建立商情研判系统,精准把控采购节奏,实现原料成本降低30-50元/吨;研发创新上,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打造三级研发IPO体系,从未来技术储备到终端养殖效益提升全面覆盖,“低蛋白低豆无豆技术、精准营养”等核心技术赋能饲料成本再降50元/吨;生产制造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制造升级,使生产成本再降10%-20%,饲料成本再降15-20元/吨;管理层面,通过精益化管理压缩销管财费用,将节省的资金全部用于让利客户。这四大体系环环相扣,犹如精密运转的齿轮,共同驱动着“三百工程”稳步前行。
全产业链赋能生态圈:技术破局原料困局
从饲料巨头到养猪前三强,双胞胎用7年时间完成20万头到1778万头的跨越。但集团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其降本体系正通过"种、栏、管、料、防"五大环节赋能下游客户。
张昭胜表示:"我们建立的养猪生态圈不是简单买卖关系,而是能力共享平台。"双胞胎将自主研发的低蛋白日粮技术、精准饲喂模型等核心技术向合作猪场开放,通过与我们合作实现造肉成本降低100元目标的客户比比皆是。”
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蛋白原料供应紧张的背景下,双胞胎的低蛋白日粮技术优势尤为凸显。经过验证,该技术能在维持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同时,降低粗蛋白水平,减少蛋白原料添加,提高动物对蛋白原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动物代谢负担,还能改善肉质、减少粪污排放。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双胞胎集团始终坚守"降本不降质”的品质底线。通过在采购、物流、生产制造、科技研发、管理等多维度持续发力,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升效率,坚决实现节省100元成本这一目标。
在风云变幻的饲料行业,双胞胎集团的逆势降本之举,是对“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极致践行,更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与主动破局。从企业文化的传承到技术体系的创新,从全产业链的赋能到品质底线的坚守,双胞胎集团用实际行动证明:越是艰难的市场环境,越能孕育出伟大的企业。在未来,随着“三百工程”的持续推进与完善,双胞胎集团不仅将为养猪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更将为整个饲料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宝贵经验,引领行业向着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