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被列为烈性传染病,防控难度大,被国际公认为是目前对畜牧业危害最大的动物传染病之一, 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其主要是由病毒的以下特点所决定:
一、传染性极强
1、传播途径多。该病不仅可通过直接、间接接触传播,还可经空气传播。
2、传播距离远。气象条件合适时,病毒可向下风向传播几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的距离。
3、易感动物多。重要家畜猪、牛、羊等都易感。牛最易感,发病率可达100%;其次是猪;再次是绵羊、山羊及70多种的野生动物。
4、致病性特别强。牛吸入10个感染性粒子即可发病,猪排毒量大,仅呼吸每天可排108个感染单位。一头病猪一天呼出的病毒如果全部被牛吸入,可使1000万头牛发病。
5、发病急。动物感染口蹄疫病毒后,最快十几个小时内即可发病排毒,处于潜伏期、发病期及持续感染期的动物均可引起易感动物发病。
二、自然分离毒有缺陷
1、血清型多。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每个型之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
2、易变异。口蹄疫病毒具有很高的变异性,易产生新毒株,同型内不同流行毒株的抗原性不同,每出现一个新流行毒株就会出现新疫情。
3、免疫原性弱。口蹄疫病毒含有抑制宿主免疫蛋白,具有免疫抑制性(NK、DC、淋巴细胞),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较弱,不能产生很好的细胞免疫,从而产生抗体慢、持续期短。
三、病毒抗原极不稳定
1、五聚体之间的分子作用力很微弱使病毒结构不稳定。
2、五聚体之间分布的大量组氨酸以及α螺旋结构降低了酸稳定性。
3、五聚体连接处存在的酸性氨基酸降低热稳定性。
对于口蹄疫的防控,疫苗接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内口蹄疫流行毒株复杂,疫苗毒株种类多,疫苗质量及效果评价方法各异,为了避免误入口蹄疫防控“雷区”,我们需要科学评价疫苗的质量与效果,并按照合理的免疫程序接种,做到“真苗、真打、真有效”。
雷区一:忽视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匹配性
目前我国口蹄疫流行毒株复杂,根据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监测结果,O型有4种毒株,A型有1种毒株,其中在猪群中主要流行毒株是O型缅甸98毒、O型猪毒及A型毒株,且反向遗传技术改造的缅甸98毒对O型毒株的交叉保护效果远远优于其他3种毒株(猪毒、泛亚毒、印度2001毒)。
注:数据源于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专家报告
扫雷战术:选择匹配性更好的疫苗毒株
研究表明,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匹配度r值越高,免疫原性越好、交叉保护率相对越高,持续时间也相对越长(国际标准r值≥0.3)[1]。根据国内外权威实验室研究结果[2],猪口蹄疫疫苗抗原含量达到15-20微克/头份即可保护,含量再高也不如更匹配的疫苗毒株效果好。一句话,选择优良的种毒比含量更重要。
雷区二:忽视146S抗原含量降解
由于口蹄疫病毒颗粒自身结构不稳定的缺陷,疫苗在低温长期储存、受热或酸性环境等条件下,146S抗原极其容易降解,最终导致疫苗保护效果大幅度降低。对于猪场来说,抗原越不稳定会导致免疫程序越不稳定。不同时间段使用同一批次疫苗,或不同批次不同效期的疫苗时,因抗原的降解而导致每次给猪打的疫苗抗原含量差别较大,这就引起母猪群中抗体水平高低不齐,仔猪的首免日龄不好确定。
扫雷战术:选择抗原含量更稳定的疫苗
疫苗抗原含量的稳定需要先进的抗原保护技术,区别于其他常用的抗原保护技术,分子书钉i-MolSta双向抗原保护技术,能够保证在有效期内在有效期内抗原含量降解很小,保护效果更可靠,免疫程序更稳定!
雷区三:依靠生物安全措施,忽视口蹄疫疫苗免疫
在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形势下,通过合理可行的生物安全措施能够有效阻断非洲猪瘟病毒的接触性传播,但防住非洲猪瘟不等于就能够防住口蹄疫!研究表明,口蹄疫病毒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通过气溶胶形式传播上百公里[2],再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除了空气高效过滤)也挡不住口蹄疫病毒的“随风潜入夜,感染细无声”!
扫雷战术:扎实做好疫苗接种
在选择毒株匹配性更好、抗原含量更稳定的疫苗前提下,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保障猪群产生高水平的保护性抗体,才可有效抵御通过空气传播的口蹄疫病毒。
雷区四:忽视疫苗的免疫程序
口蹄疫疫苗属于灭活苗,在临床使用中,只打一次所产生的抗体水平有限,且持续时间短,不足以保护到出栏。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基础免疫做好,再次免疫时才能产生更高、更持久的保护性抗体,就如同接种新冠灭活苗一样。
扫雷战术: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接种
研究表明,仔猪所获得的高水平母源抗体可持续到56日龄左右,因此建议在60日龄左右首免后,间隔1个月再做加强免疫,如要压栏(150KG),还需在两次免疫后间隔3个月左右再加强一针,保护才更持久。
雷区五:过于关注疫苗免疫抗体检测
口蹄疫疫苗免疫应答以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为辅,通过反向遗传技术改造的种毒加强了细胞免疫。研究表明,体外检测的口蹄疫抗体效价与动物攻毒保护之间都没有绝对的相关性,不能真正反映疫苗的实际保护效果[4]。但在一定范围内,抗原含量的高低与攻毒保护之间相关性极显著[5]。
扫雷战术:建立科学的疫苗评价体系
根据国内外权威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建议对不同批次疫苗的146S抗原含量、总蛋白含量以及中和抗体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确保质量可靠,免疫有效!
注:国家标准6 PD50以上,最高值为15.59 PD50
参考文献:
[1] Paton DJ,et al. Vaccine. 2019. PMID: 31405637.
[2] Park JN, et al. Vaccine. 2014. PMID: 24525017.
[3] Sørensen JH, et al. Epidemiol Infect. 2000. PMID: 10982082.
[4] McCullough KC, et al.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1992. PMID: 1313624.
[5] 杨生海, 口蹄疫灭活抗原稳定性及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替代方法的研究. 2021.
特约编辑:申联生物技术服务总监助理 郭天准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