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提上了重要议程,生物安全防控意识进一步提高,但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不愿建、不敢建”等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工作体会,以共勉。
1 无疫小区“不愿建、不敢建”的原因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对生物安全防控管理的认识不足、站位不高,缺乏战略眼光和前瞻性,思想认识有误区。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是实现动物防疫转型升级、保障防疫生产安全的必然要求,是衡量一个地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措施。养殖企业是建设主体,要落实企业第一责任人责任,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公共服务和监督、指导工作。
1.2 生产投入保障不足
养殖企业规模体量小,产业链条不完善,实力不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前期投入大,企业在工作中存在不愿投、不想投和“项目化”管理的现象,缺乏长远规划,生产投入保障不足。
1.3 人员技术力量不足
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养殖企业、属地农业农村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从种源、饲料、兽药、屠宰、销售、无害化处理、人员、车辆、栏舍设施等多环节、全方位的生物安全防控监管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和操作规程,实施闭环管理。建立生物安全防控管理体系,需要扎实的动物防疫法规、兽医、兽药、防疫管理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需要较好的组织管理和文字编撰能力,缺乏复合型动物防疫专业技术人才。
2 无疫小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主体责任不实
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工作职责不清,创建主体“权责利”不统一,工作履职不到位。应具有统一的目标价值体系和生产管理机构。
2.2 管理体系不完善
入场人员、饲料、车辆、试验检测、无害化处理等多个职能部门或工作岗位,未实现有机衔接、闭环管理。没有读通弄懂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通则》《评审准则》的基本要求,采取“模版化”编制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与企业生产管理实际不符。免疫程序、监测方案不具体,日常工作行为不规范、要素不齐,工作记录表格设计不合理,兽医诊疗、兽药处方管理不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不到位。
2.3 生产功能布局不合理
入场清洗、消毒、隔离设施不便捷高效,净道、污道交叉,未落实分区、分色标识管理。入场消毒池、清洗消毒通道、烘干等防疫设施,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人员、物品、车辆的不同功能需求,合理规划布局,实现净污分流。对生产功能区不能实现物理隔离的,应设立分区警示标识,实行空间区划管理。
2.4 工作执行跑偏走样
制定的操作规程、方案执行不到位,简化操作流程,工作不细致、标准不高,工作记录不及时、不全面、不真实,不能全面反映工作情况。清洗、消毒、隔离管理执行不到位,风险隐患排查不细致,对养殖场及缓冲区基本情况不全面,检疫监督、疫情监测、无害化处理监督不到位。工作督查整改落实不到位。
2.5 资料收集整理不完整
工作部署安排、培训、检查、整改,无现场佐证材料。生产、免疫、检疫、监测、无害化处理数据不符合逻辑要求。企业生产数据与官方监管数据不一致。工作记录表格应满足信息要素需求,如时间、地点、工作方式、方法、执行人员,实现可追溯管理。
2.6 工作统筹调度不到位
农业行政、畜牧水产事务职责不清,防疫管理、疫病预防控制、兽药、饲料、屠宰、车辆备案、执业兽医注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质量不高、不规范、不协同。无疫小区建设与日常监管工作未实现有机统一,工作行为不规范,监督指导不到位。
3 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建议
“三分硬件、七分管理”,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制定纠错程序和纠错确认程序,及时整改落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一是领导如何带。要理顺工作机制,成立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职权,强力推进实施;二是风险在哪里。要科学研判疫情风险来源,对各生产单元实施精准防控,把住关键节点;三是员工怎么干。要优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各生产单元应处于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内运行,实施高效防控;四是具体如何抓。督促落实防控工作,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应为企业主要负责人,具有统筹、协调、调度、决策的执行权力。
3.1 科学研判疫情风险
疫情风险无处不在,低风险可引发成大问题,高风险也可消除或稳定控制,实现防疫安全生产。不同畜禽种类、日龄、季节,疫情风险种类、程度不同。不同动物疫病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应科学评估疫情风险来源和风险等级,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制定相应的管控工作措施。对共性部分,要制定生物安全手册统筹规划管理;对个性部分,应把住关键控制点,实行差异化管理。疫情风险评估。
(1)疫源地理位置:按疫源地理位置可分为场外周边风险和场内风险。场外风险的管控,主要依靠职能部门的防疫监督管理;场内风险的管控,主要依靠企业的防疫生产管理。
(2)病原传播途径:按病原传播途径可分为种源(精液)、饲料、兽药、人员、车辆、食品、生物媒介等疫情风险。根据不同传播途径和物品特性,分别制定管控措施。
(3)疫情风险成因:按风险来源成因可分为管理性风险和功能性风险。管理性风险主要是工作制度、流程不合理、不闭环,工作不落实。功能性风险主要是设施设备不全或功能设计缺陷。
3.2 编撰生物安全管理手册
编撰生物安全管理手册应符合《动物防疫法》《疫病防治规划》《生物安全计划准则》《规定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准则》《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规范》《规定动物疫病监测准则》《无规定疫病评审指标体系》《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现场评审要素判定原则》《规模猪场(种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生物安全手册(试行)》《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检查评价指引(试行)》《活畜养殖场HACCP应用规范》等法规、政策、技术标准要求。
(1)总论:主要包括生物安全手册编制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依据,防疫生产指导原则、目标,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管理组织结构,硬件设施设备、人员技术资质、投资经费保障等内容。材料应形成整体概貌。
(2)场址选择: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位置、生产功能区(单元)布局、周边高风险场所、缓冲区管控等内容。粪污、病害猪、入场人员、物料路线规划应参考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管理办法要求规范场地建设。
(3)场内生产布局:各生产功能区(单元)应建立物理隔离设施和隔离工作制度(分色管理制度、洗消工作制度),合理规划工作流程、运行轨迹,避免交叉污染,实现净污分流。在门岗(分级管理区)、出猪台、隔离舍等重点场所应设置洗浴间、单向流动设计(分为污区、洗浴区、净区),配备清洗消毒设施设备和衣物储存设施,并建立人员(物品)入场清洗消毒操件规程(设立警示标志)和清洗消毒工作记录等。各生产区要严格落实污净分流,特别是高风险动物的处置管理。
(4)生产管理:主要包括根据生产用途和日龄结构,引种、隔离应参考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实行分区饲养管理,加强引种动物(精液)和转群风险管理,引种入场前应科学评估疫情风险,规划引种、转群路线,落实隔离观察制度。
(5)人员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健康管理,执业兽医资质、教育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管理,人员安全防护,人员及随身物品入场清洗、消毒、隔离、监测管理等工作。加强兽医、屠宰、贩运等重点人员的管理,外来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厂区,工作人员不得串岗、串舍。应加强人文关怀,关心关爱驻场人员物质和精神生活。
(6)车辆管理:主要包括生猪运输车辆、饲料运输车辆、病死猪收运车辆、猪粪运输车辆及司乘人员的管理。运输车辆应符合车辆备案和洗消工作要求,规定车辆行驶路线,降低车辆入场频率。实行分区、分级防控,规范病死猪暂储、转运管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问题:分级隔离、洗消不到位,运行线路有风险)
(7)物资管理:主要包括人员生活物资、饲料、兽药、疫苗、设备的入场清洗、消毒、隔离、储存管理,应借鉴“物资传递窗理念”,加强入场物品管理。
(8)卫生消毒:应符合《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根据不同消毒对象、不同环节制定消毒操作规程,建立消毒效果评价与轮换制度,加强洗消中心管理。
(9)污物处理:应符合《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工作要求,主要包括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粪污处理、医疗废弃物处理、餐厨生活垃圾处理等。
(10)风险评估:应符合《规定动物疫病监测准则》要求,根据疫病流行病学特征、历史状况和日常监测情况,制定系统的风险评估监测方案,持续、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疫情信息,并及时修订防控工作方案;明确监测范围、监测方式、监测频率、抽样方法和检测方法,全面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每年应组织对各生产单元及周边环境、选址布局、设施设备、防疫管理、人员管理、投入品管理等各种潜在风险因素进行两次全面系统的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建议,形成评估报告,并要有整改落实情况。
按照“一场一策、一病一案”要求,根据本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疫病监测、净化工作方案。在稳定控制阶段,重点开展免疫效果监测,达到良好的免疫保护后,加大病原学监测力度;在净化阶段,要以血清学监测为主,病原学监测为辅。兽医实验室管理应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试验活动和疫情报告管理。建立样品采集登记、样品交接流转、仪器使用、结果报告与审批、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制度,并做好工作记录。
(11)疫病预防:应符合国家动物疫病防治计划、兽用药品(疫苗)使用管理等法规政策要求,主要包括疫苗采购、储存、使用管理,免疫程序制定与修订,免疫操作规程与免疫档案记录,免疫效果评估;兽药采购、使用管理,药物预防保健管理,兽药休药期管理等内容。严禁使用非法疫苗,严禁违规免疫接种,严禁使用违禁药品。
(12)应急处置:应符合《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要求,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应急预案制定与修订、应急工作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管理培训及演练,应急管理响应与指挥等工作。
生物安全手册编辑,建议采用“模块化集成技术”,明确工作目标、标准和工作责任,分部门、类别、岗位编制,收集、整理资料。操作规程应简单明了,便于执行。生物安全手册应文字精炼,参考文献、标准应及时查新。养殖场布局,应清晰标识警示标志、工作流程、运行路线。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