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升级与生猪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优质黑猪以独特肉质风味与健康属性备受青睐。松雷黑猪是以雷猪为基础母本、松辽黑猪为基础父本培育的创新品种,通过遗传资源整合与现代育种技术应用,实现生长性能与肉质的双重突破。本文从品种特点、培育技术及饲养模式三方面梳理其研究进展,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 松雷黑猪的特征
松雷黑猪以雷猪(地方品种,耐粗饲、抗病性强)与松辽黑猪(自主培育瘦肉型母系品种)为母本,经6世代闭锁选育定型,具有结构匀称、腿臀丰满、抗寒、耐粗饲料、环境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等优势。其瘦肉率达55%以上,肌内脂肪3.5%以上,肉色达到3.0。松雷黑猪体型中等。全身被毛呈纯黑色,毛短致密。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头部大小适中,耳朵前倾,鼻嘴中等长,颈较为粗短。背腰平直宽广,中躯较长,腿较丰满,腹线平直;四肢粗壮结实,系直立;乳头7~8对,排列整齐;公猪睾丸大而匀称,母猪外生殖器官发育良好;体型外貌一致,遗传性能稳定。
其性成熟较早,公猪2月龄左右出现爬跨动作,7~8月龄适宜配种,公猪适配体重115~125 kg,母猪适配体重100~110 kg,母猪繁殖利用年限约4~5年。公猪精子活力都在90%左右,经产母猪窝产仔数不少于12头,母猪总产仔数不少于12头,窝均断奶仔数不少于11头,哺乳仔猪成活率98%以上,平均初生重1.15 kg。
松雷黑猪的肥育性能表现为松雷黑猪169 d体重达90 kg,肥育期33~100 kg平均日增重达620 g以上,料重比2.8。
3 黑猪的培育技术
3.1 传统育种技术
传统育种依赖家系选择、表型测定及闭锁群繁育,是黑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基础性状优化的核心手段,是种质保护与基础改良的基石。
(1)家系选育与血缘控制:以系谱记录追溯血缘关系,了解种猪遗传特性和潜在遗传缺陷,为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在闭锁群内定向选配,避免近亲衰退的同时固定优良性状。家系选育的优点在于可以精确了解种猪遗传特性,减少遗传缺陷和发病概率。同时,还能促进纯种品质的稳定和传承,提高种猪的遗传水平和优良性状的表现。以太湖猪为例,经近亲繁育,初产母猪平均12头,经产母猪平均16头以上,且乳头数稳定在8~9对,且性成熟早,公猪4~5月龄精子的品质即达成年猪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八眉猪通过系统,实行家系、品系轮回交配具有早熟和优良肉质等优势,公猪30日龄有性表现,45日龄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成年公猪平均射精量250~400 mL/次;母猪4月龄发情,性成熟日龄116 d,发情周期19 d,断奶后9~10 d开始第1次发情;育肥期10~14月龄,活体重75~80 kg时可屠宰,5月龄后日增重高达470 g,6月龄日增重390 g左右,8月龄生长速度达577 g左右;肉质色鲜红,大理石花纹明显,细嫩不柴,香味浓郁,第6~7肋间膘厚32.5~34.6 mm,胴体瘦肉率42%~45%,瘦肉含水率58.68%,蛋白质含量22.56%,背最长肌pH值6.71。
(2)表型测定与个体选择:基于生长速度、屠宰率、肉质评分等表型数据构建选种标准,为个体选择提供数据支持,个体选择依据这些表型数据,筛选出具有优良遗传潜力的个体。通过分析和评估这些性状,可构建科学选种标准,实现高效的动物育种,提高生产效率和肉质品质。比如金华猪选育过程中,金华猪Ⅱ系胴体瘦肉率已提高至55%左右。提高胴体瘦肉率的同时,皮肤较薄,哺育能力、生长速度有所提升。
传统育种技术虽然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技术成熟等优点,但存在一些显著的缺点,主要体现于对育种认识不足、技术水平有限和遗传评估不统一等方面。这些问题将制约生猪育种的效率和质量,亟待通过提升育种理念、技术水平和统一评估标准来解决。
3.2 现代生物技术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全基因组选择(GS)以及基因编辑技术推动了黑猪育种进入“精准时代”。
(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利用与目标性状连锁的DNA标记实现早期选种。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生物体基因组中的遗传变异进行鉴定、分析和利用,来预测和改良生物体的性状表现,以达到提高育种效率、优化种质资源的目的。例如,苏太猪通过MAS将α-(1,2)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iucosyltransferase gene,FUT1)定位于猪的第6号染色体上,改变了FUT1酶的活性,进而抑制了肠毒素大肠杆菌F18对仔猪小肠的黏附(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和水肿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其借助表面黏附蛋白与仔猪肠道上皮细胞建立特异性结合后,分泌具有肠毒素样活性的代谢产物。此类毒素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触发组胺释放级联反应,导致微血管内皮屏障受损。伴随血浆蛋白及电解质的外渗,引发肠壁组织渗透压失衡,最终形成特征性肠黏膜水肿及分泌性腹泻)。通过检测与RYR1基因紧密连锁的葡萄糖酸异构酶(GP)位点,成功将大白猪中的氟烷阳性基因渗入到皮特兰猪中,经过三次回交,培育出了氟烷阴性皮特兰品系。在猪大肠杆菌K88和F18受体基因的研究中,已知抗性基因(无受体)为隐性(s),而敏感基因(有受体)为显性(S)。利用抗性基因s进行标记和选择,可以鉴别出隐性纯合体(ss)公猪,进而用于繁育抗病品系。
(2)全基因组选择(GS):借助覆盖全基因组的SNP标记预测个体遗传值。仔猪出生后,通过提取其DNA并进行基因型分型,随后利用基因组选择技术估计个体的基因组,进而估计育种值,结合其他指标就可对仔猪进行初步筛选,缩短了世代间隔的同时,还能大幅降低种猪饲养成本。丹麦杜洛克猪应用GS后,背膘厚选育进展加快40%,年遗传增益提升至0.8 mm;我国松辽黑猪通过GS优化杂交组合,瘦肉率和平均背膘厚有显著变化。宋等人借助Porcine SNP80K芯片完成基因分型,并运GBLUP、SSGBLUP、Bayes R三种模型对猪达100 kg日龄、背膘厚等生长性状以及产活仔数、产仔数等繁殖性状进行基因组预测。结果显示,在生长性状方面,SSGBLUP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较GBLUP模型提升了0.08,较Bayes R模型提升了约0.13;在繁殖性状方面,SSGBLUP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比其他两种模型分别提高了约0.08和0.1。
(3)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工具实现基因敲除或插入。其原理为RNA引导的Cas9核酸酶,对特定DNA序列进行精准切割,来完成基因组的精确修改。如敲除猪生长抑素基因(SS)可提升瘦肉率。以及制备了CD163(一种被称作清道夫受体的CD163蛋白是PRRSV感染宿主的必需受体)双等位基因敲除猪,有效地抵抗猪蓝耳病。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修饰ZBED6 (zinc finger,BED-type con-taining 6)结合位点,能够上调两广小花猪IGF2水平,从而促进肌肉发育。
虽然基因编辑技术在猪遗传育种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技术层面上的脱靶效应、编辑效率的特异性以及多基因编辑的复杂性,生物安全层面上的生物安全未知风险,应用层面上的道德规范、动物福利和监管等问题仍制约商业化应用。
3.3 智能化技术
物联网、AI与大数据技术重塑黑猪育种模式,显著提升效率与精准度。数字育种是在对育种对象进行定性描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物候学等技术进行定量分析,进而通过信息感知、大数据、机器学习、智能控制等数字化技术进行精准评估、鉴定与筛选的现代化育种过程。荷兰公司Topigs Norsvin通过结合基因组选择和大数据技术,显著提升了猪的生长性能和肉质,同时降低了育种成本。
(1)智能设备与数据采集:智能耳标、电子饲喂站、红外测温仪实时采集生长数据,对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改造。其涵盖了养殖环境的自动监控、饲料的精准投喂、猪只的健康监测与疾病预警,以及养殖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决策支持等方面。温氏集团智能猪场通过AI分析采食曲线,自动识别弱猪并调整饲喂策略,使料重比降低0.2,种猪选留准确率提升至90%。上海某公司利用智能化种猪性能测定站,可记录生猪体重、采食间隔、采食量等数据并生成统计表,单台设备适用于10~15头种猪。此外,LiDAR技术也被用于观察母猪外阴周围的大小变化以监测母猪发情,深度测量误差仅为3.4±3.0 mm。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改进的母猪发情声音监测模型,体积仅为5.94 MB,监测速度为47.57 fps,召回率为97.34%,准确率为97.52%。
(2)虚拟育种与计算机模拟:利用G matrix模型或AlphaBreeder软件模拟杂交组合遗传效应。虚拟育种可以根据遗传定律分配杂交组合,产生育种后代的材料,并根据定义的遗传模型产生育种后代的表型,最终根据育种策略中的选择方法进行选择,进而实现对整个育种过程的模拟。华中农业大学通过虚拟育种预测精准设计最优杂交方案,使肉质与生长性状协同改良,育种成本降低。胡伟队利用2 797头杜洛克猪的全基因组基因型和6个经济性状的表型数据,构建了SNP位点与表型的相关性,并划分了不同数量的SNP数据集(0.5 k、1 k、5 k、10 k、20 k、30 k),以评估CNN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在1 000个SNP的数据集下,C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表明虚拟育种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的遗传模型和软件,还可以结合深度学习模型如CNN来优化预测和选择过程,进一步提升育种效率和准确性。
但是,智能化系统初期投入高(单场超500万元),数据隐私与算法普适性待优化,基层技术人才缺口达60%。
4 养殖模式与技术优化
4.1 生态养殖模式的应用
部分养殖基地借鉴松辽黑猪森林猪养殖模式,对松雷黑猪采用山林放养的方式,为猪群提供广阔的林荫、草地空间,保障了动物福利,使其身心愉悦,促进其健康生长,从而使生产者从中获得高品质的绿色有机产品。在这种模式下,黑猪以野果、野菜、野草等天然食物为食,饮用优质矿泉水,且运动量大幅增加,体质更为健壮,疾病抵抗能力显著增强。例如,辉南山黑猪养殖基地将松辽黑猪进行野生放养,放牧养殖较舍饲养殖降低了全价日粮的饲喂量,充分的活动量与充足的阳光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也减少了兽药的使用,减少了兽药滥用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模式同样可为松雷黑猪养殖提供参考,提升松雷黑猪的品质和市场竞争。
4.2 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引入
伴随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也开始应用在松雷黑猪的养殖过程。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可实时监测猪群的生长状况、健康状态、环境参数等信息,借助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喂养、疾病预警等功能,精准调控猪只的饮食,依据其生长阶段、体重和健康状况等关键因素,动态调整饲料种类与投喂量,确保每头猪都能获得科学、均衡的营养供给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疫病防控AI监测平台的应用,能及时发现猪群中的疫病风险,实时监测猪只活动情况及体温、呼吸等生理指标,还能通过监测猪只采食、饮水行为来及时发现猪只异常,帮助养殖户迅速采取措施,防止疾病扩散。智能化养猪还可以用数据分析预测疾病的发生趋势。通过对大量猪只的生理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疾病类型和发病率,这样养殖户就可以根据预测情况,进行针对性预防工作。如加强疫苗接种、调整饲料配方等,从而降低疾病发病率,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4.3 “公司 + 协会 + 农户 + 基地” 订单生产模式
由公司、协会、农户和基地共同参与。公司统一供应松雷黑猪商品代仔猪、有机饲料、生产防疫技术、有机生产标准,并保价回收,规避养殖户的市场风险。协会负责组织协调,整合资源、传递信息、监督执行,并为各方提供沟通平台,确保合作的顺畅运行。农户按照标准进行养殖,基地提供养殖场所和基础设施。
这种模式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公司负责前端的资源供应和后端的市场对接,协会负责中间环节的组织协调,农户和基地则专注于养殖环节的执行。通过这种分工协作,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降低了养殖户的市场风险,推动了松雷黑猪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另外,此模式还可以促进松雷黑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统一的生产标准和技术支持,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保价回收机制,稳定养殖户的收入预期,激发农户的养殖积极性;通过基地的基础设施保障,提升养殖效率和环保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松雷黑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 结论
本文对松雷黑猪在育种技术创新、养殖模式与技术优化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进行了梳理。但为了进一步提升松雷黑猪产业的竞争力,仍需持续开展育种工作,不断优化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加强品牌建设与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产业边界,为松雷黑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助力我国黑猪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