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猪企陆续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对比2023年,猪企盈利情况可谓“一片红”!这背后除了猪价回暖,还有加强研发投入、不断“修炼内功”带来的养殖效益提升。过去一年,牧原股份、海大集团、温氏股份等企业已持续提升研发强度,主要聚焦育种、环保、智能化、生物安全等方向。
一 23家猪企合计盈利超440亿
经统计23家上市猪企的2024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营收情况是冰火两重天,但在净利润方面,21家企业同比上涨超过50%,合计442亿元。
具体来看,盈利前三名分别为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海大集团,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78.81亿元、92.3亿元、45.04亿元。德康农牧以42.02亿元的成绩,紧随其后。此外,还有立华股份、ST天邦盈利超10亿元。
京基智农、正邦科技2家企业的净利润虽然同比下降,但分别是受地产业务和重整注资影响,实际上2024年生猪养殖业务均实现扭亏为盈。
仅有正虹科技、东瑞股份2家企业未实现盈利。其中,正虹是受产能减少影响,东瑞则可能受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
二 超7成猪企研发投入增长
15家上市猪企2024年研发投入合计48.36亿元。总体来看,11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6家企业过亿元,但仅有5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1%,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中,前三名分别为牧原股份、海大集团和大北农。
具体来看,牧原股份仍然是唯一研发投入超10亿元的企业,据年报来看主要聚焦智能化,包括智能饲喂系统项目、智能巡检项目、种猪数智化项目等。不过,与2023年45.11%的同比增幅相比,2024年增幅缩窄至5.4%。据牧原透露,今年起将投资60亿元打造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2025年整体研发投入或进一步提升。
海大集团的研发投入即将突破10亿元,主要从饲料方面聚焦“精准营养”。
大北农是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最高的企业,占比约为2.55%。据年报来看,大北农主要投入在种业创新方面;2024年在生猪方面,除了疫苗研发投入,还有一项“节粮耐粗饲适应性猪新品系设计与培育”,据描述可有效节约饲料成本、显著提高PSY。
同比增长超10%的企业有海大集团、温氏股份、立华股份、新五丰、华统股份、京基智农和巨星农牧共7家企业。其中,新五丰增幅最大,高达117.14%。
温氏股份的研发投入增长超14%,除了种猪、疫病防控等方面,也有“畜禽粪污农田安全消纳与高效资源化利用”等环保项目。
三 生猪养殖业创新方向
以往生猪养殖行业在疫苗研发、饲料营养等领域投入较多,而随着生物技术与数智科技的发展,科技对养殖行业的赋能也变的更加多元。
1. 基因育种与生物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技术培育抗病性强、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猪种。例如,中国农科院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非洲猪瘟(ASFV)的转基因猪,通过删除猪基因组中易感基因(如CD163),降低病毒感染风险。
2. 智能养殖与数字化管理
应用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实现精准饲喂、健康监测和环境调控。这也是中国养殖企业近年来进行数字化改革的重点。例如,牧原股份构建“猪脸识别”系统,结合AI分析猪只行为,及时发现咳嗽、跛行等异常情况,从而做到早期预警疾病。
3. 环保与废弃物资源化
在“双碳”目标的激励下,减少粪污污染和低碳养殖成为养殖行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例如,2024年12月,温氏股份斥资16亿元收购筠诚和瑞,看重的正是其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生产方面的强大竞争力。
4.替代蛋白与营养调控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的蔚然兴起正在给养殖领域带来新变革,包括通过开发非粮型饲料、功能性添加剂,减少对传统养殖依赖,探索可持续蛋白来源。例如,养殖黑水虻幼虫生产高蛋白猪饲料,用以替代豆粕和鱼粉;2024年,牧原在南阳内乡打造合成生物产业园,建设3万吨异亮氨酸合成生物项目,未来最少能减少2000万吨大豆的消耗,使养猪摆脱对大豆的依赖。
总体来看,未来养殖行业的主要科研创新方向集中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环境影响、疾病防控及产品品质提升等领域。政策驱动、科技加持以及企业自身对于升级的迫切需求,都将促使养殖业的科技创新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来源:猪场动力网、温氏股份、大象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