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米对华出口激增这事的热度还没过去,美小麦的风头也赶上来了。
而且从消息来看,中国近期对美小麦的采购热情高涨,自今年10月份以来,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已连续5次大手笔采购美国小麦了。
具体来看,在10月3日时,中国曾买入了22万吨美国软红冬小麦;
随后又在10月13日时,买入18.15万吨;
然后又于11月22日买入11万吨;
在本周一又买入了44万吨;
然后美国农业部周二又发布了出口销售报告,显示中国继续买入了19.8万吨的美国软红冬小麦。
在中国连续5次大手笔买入美国小麦后,使得本年度中国买入美小麦的数量超过了100万吨,相比去年同期足足增长了64%。
而我们都知道,今年还没过完,我国进口小麦的数量已经远超出配额了,并且首次突破了千万吨的级别,使得我国再次成为全球小麦进口的第一大国。
但很多人都在纳闷,国内小麦都跌成这个样了,为啥还在大量进口美小麦呢?
首先从进口的品种上来看,在这100多万吨的美小麦中,其中有近8成都是软红冬小麦。
美国小麦一般分为6种类型,硬红冬小麦、硬红春小麦、硬白小麦、软白小麦、软红冬小麦和杜伦麦。
其中,硬红冬小麦用途比较广泛,主要用于制作吐司面包、牛角面包等,制粉特性也很优异,也是制作通用面粉的理想选择。
而软红冬小麦蛋白含量比较低,主要用于制作面包、糕点以及饼干等,质量较差的软红冬小麦也可以用作饲料。
而前两年,小麦需求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就是饲用需求明显增加。
一方面是生猪产能快速增长,对饲料需求激增,而另一方面,玉米价格上涨,饲料成本不断上升。
而同样,从2020年开始,我国小麦进口量也一改常态,出现了大幅增长。而在随后的几年里,小麦与玉米进口同步增长,一直延续至今。
所以,我国小麦进口持续增长,并非是口粮短缺,饲用替代才是根本原因。
第二,近期大量进口美玉米及小麦,不乏政治因素。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但大家也都明白,互相并不能完全脱钩。
尤其是随着当前国际局势千变万化,中国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也越来越举足轻重,而美国在各种掣肘下经济压力也比较大。
所以这段时间,两国贸易开始恢复。
今年10月份的时候,中美两国签订了10亿美元的粮食协议,其中就包括进口美国的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
第三,储备需求。
虽然今年国内粮价普遍走跌,无论是玉米还是小麦,以及大豆、稻谷等都全线下行,但是近两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粮食市场十分多变,受影响因素较多,而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会引发粮食市场的巨大波动。
地缘政治冲突就不用说了,对粮食市场产生了很大甚至是格局性的影响。而除了地缘政治冲突以外,极端天气也成为近两年影响粮食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受极端天气影响,印度等大米主产国纷纷发出减产预期;
比如,受极端天气影响,巴西明年二季玉米的播种可能要出现延迟;
……
而天气多变且捉摸不定,因此未雨绸缪,每个国家都提高了粮食储备。
那么,随着进口小麦的不断增长,对国内市场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虽然说进口的数量占比并不高,但是由于国际小麦价格常年低于国内,而当前国内小麦又频频走弱,这时进口不断增长会对国内小麦市场产生一定压力,使得本就偏弱的小麦市场更加情绪低落。
其次,进口小麦的增长对玉米的影响可能要更大。
今年的玉米价格也是屡经风波,丰产、替代谷物增加以及进口玉米价格走低等一系列影响都使国内玉米不断承压,而进口小麦大部分并不是进入食用领域,而是进入饲用领域,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国内玉米的压力。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