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企业 > 内容

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做客《央视财经评论》,揭秘牧原“猪芯片”如何重塑全球养猪业

牧原集团 2025-05-22

阅读()

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始实施,法治的力量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民营企业强化创新的后劲更足了。5月21日,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做客CCTV-2《央视财经评论》。

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始实施,法治的力量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民营企业强化创新的后劲更足了。5月21日,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做客CCTV-2《央视财经评论》,以下为访谈内容实录:

 

01 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让民营企业安心谋发展

 

马洪涛:我知道秦总是在1992年辞职下海创业的,从事民营经济可以说已经是有33年的历史。而且现在你是领导着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所以我们特别想知道,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对您的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秦英林:可以说放心了。这一次民营经济促进法一出台,从法律上确定了民营经济的位置,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就可以专心发展、安心经营。 

 

 

02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发展

 

马洪涛:秦总对民营经济促进法当中围绕着科技创新的表述是特别的关注。为什么?

 

秦英林:民营经济的创新能力很强。就以我们养猪来说,虽然是一个传统行业,正是我们这3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创新,跨过了一道一道的坎,才走到今天。如果没有创新,就走不到今天。 

 

03 创新要持之以恒,越难越有价值

 

秦英林:创新是被逼出来的,是死磕出来的,也是持续迭代走出来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每一次创新就是一次重生。正是创新支撑,我们跨过了一个坎儿又一个坎儿。实际上我们的业务发生了一次又一次变化才走到今天。所以创新是越难,越有价值。 

 

秦英林

 

马洪涛:牧原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你觉得科技创新在里面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秦英林:它应该是第一条。我们不仅是靠创新把养猪这块能做好,而且它能延展。比如说我们现在和西湖大学合作,用合成生物技术,发酵生产的异亮氨基酸,能够减少豆粕的使用,少用甚至不用豆粕就可以养猪,这样一来,直接减少了大豆进口,支持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 

 

 

马洪涛:牧原这些年来累计申请的专利已经是2276项。大家可能很难理解养猪产业,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在养猪,这里面有那么多的门道吗? 

 

秦英林:我们把养猪技术分了20大类。像饲料、营养,还有育种的,更难的是猪病防治,还有又脏又辛苦的现场饲养管理、环保方面臭气治理等等,这里面每一项都是一个大问题,都需要创新来支撑做好。 

 

04 研发智能化空气过滤猪舍,应对非洲猪瘟挑战

 

秦英林:像牧原创新的空气过滤猪舍,在我们应对行业非洲猪瘟的灭顶之灾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用了三年时间就复产了,超过了原有的生产能力,让所有人都很惊讶,这时候我们设计的空气过滤猪舍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英林

 

马洪涛:就类似这样的很多的发明,很多的专利,就有两千多项,能够支撑着我们从一个小的猪场成为现在全世界最大的一个生猪养殖企业。

 

05 组成万人研发团队,稳定提升研发投入

 

马洪涛:科技创新是牧原首要的因素,应该也是投入特别大的一项内容。所以在每年,你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我听说有十几个亿之多?

 

秦英林:是的,无论是我们盈利多的时候,还是遇到行业低谷的时候,我们的人员不能动,我们1万多研发人员,我们研发不能动,你项目的进展不能因为当前这个困难就停下来。还有我们定的目标不能变。今天一变,明天一放弃,后天遇到困难的时候,那就过不去关了。所以研发这块是我们发展的根本。 

 

秦英林

 

06 不追周期波动的利润,通过创新降本增效

 

马洪涛:养猪这个行当,大家都听说一个词叫猪周期,几年来的周期经常会让很多参与者备受折磨。你觉得我们的科技创新是如何帮助应对猪周期的? 

 

秦英林:猪周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研究它,要应对它,但是不能去追,不能去赌。不追这个周期的高点的红利,不去赌什么时候周期高点。反而要看这个周期的底部在哪,它低到什么程度,我们能不能度过去?我们要研发技术,要创新,降低成本。然后,看过周期的时候企业过得怎么样。在底部的时候能不能盈利,有没有亏损,这是我们要关注的。 

 

秦英林

 

马洪涛:面对猪周期,我们的养殖企业能否坚持下去,主要是在看这个最困难的时候,你能不能扛下去,只要你能扛下来,那么在未来这轮猪周期里面,就会是一个赢家?

 

秦英林:是这样的。换句话说,我们关注周期,是看在这个低谷时会不会亏损,我们的技术能不能支撑我们走过来。我们经历了八个周期了,这八个周期我们都顺利的度过。 

 

马洪涛:在您看来,对于我们的民营企业来说,科技创新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一个因素?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秦英林:创新是我们活下来的根本。

 

表面上看,养猪很容易,要是真容易,一场疫病过来,可能我们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我的技术和别人没有什么优势的时候,别人损失多少,我们也损失多少,这个时候我们就走不过来了。 

 

牧原就是靠着对疾病技术的创新,疾病来的时候,牧原没有损失,死得少;我们的饲料成本会有优势,成本也就低。慢慢积累,慢慢积累,尽管表面上差那么一点点,但多年下来以后,我们的积累能让牧原平稳的度过这个低谷。 

 

07 应用新设备让养猪更智能

 

马洪涛:您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谈的最多的一个话题是关于人工智能。牧原是不是要把人工智能更多的用在养猪车间里呢? 

 

秦英林:是的。一定要与时俱进,特别是传统行业,要把人工智能要用进来。像现在我们用这个巡检机器人,它的能力相当于一个超过10 年的兽医师的水平,它能一天24小时实时观察,在猪舍里巡检猪的健康。这是一下子就把我们很多的辛苦的劳动替代出来了。 

 

智能养猪

 

还有我们现在用的听猪咳嗽的声音的智能装备。它根据不同咳嗽的声音,辨别判断猪生了什么病,然后它再把信息传递给我们的饲养员、场长,第二天早晨,你打开手机去看,哪一个圈,哪个猪咳嗽了,会是什么病,它给你做个预判,然后再根据你的判断去有目标的治疗。

 

马洪涛:相当于医院的初诊。

 

秦英林:是的。而不是过去,我们今天去(猪舍)转了一圈,好不容易把时间花费了,最后得个结果。就是说,前期工作人工智能就把它干了,后面我们人再去补充做一些作业。 

 

08 智能化新技术应用潜力巨大

 

马洪涛:这种识别的效率高吗?就是它识别的跟我们人工鉴定的结果之间的匹配度如何? 

 

秦英林:太有价值了。我们要培养一个高级技工,听到猪的咳嗽声音知道什么病,太难了。但是把很多高级兽医师的技能,通过算法变成一个机器,一个芯片就可以完成,这样一来,我们一瞬间用很低的成本复制1万个、10万个这样的巡检机器人,也就是说把几十个兽医的能力,汇集到一张芯片上,它能够去到每一个车间、每一个场去工作,而且是一天24小时工作。

 

09 投资60亿元,打造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

 

马洪涛:除了人工智能之外,我们未来的养猪产业当中还有哪些新技术是你特别想让我们知道的? 

 

秦英林:多呀。像育种,我们过去是大家吃口肉都很期待,那现在是有肉吃了,而且也吃上了想吃的瘦肉。我想这个肉能不能回到40年、50年以前,儿时记忆里的猪肉香的味道。

 

马洪涛:小时候的味道。

 

秦英林:对。现在我们正在投资了60亿,建一个超健康的种猪选育平台,就是要奔着让猪肉吃着更香、更健康。 

 

牧原

 

马洪涛:所以这个猪肉的味道,不仅仅是跟我们的饲料有关,也跟它的品种和基因有关系? 

 

秦英林:关键是品种。我们期待的目标是既多吃猪肉,又很健康,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去做。 

 

10 生猪养殖绿色环保可持续

 

马洪涛:这次是把科技创新写进了民营经济促进法里面。有很多的内容,刚才你说的跟你们的企业关系很密切。我们看到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当中,也专门提到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很想知道,在你看来,什么样的生产力才能算作是农业的新质生产力? 

 

秦英林:一定要体现在效率方面,更要产生价值。像我们养猪这个行业呢,很辛苦,除了科技创新,高效、成本低之外,还要绿色。现在养猪都知道又脏又臭,臭气治理是一大难题。

 

在环保这方面,牧原把猪粪做成了有机肥,把猪尿做了沼气,用来发电或者是照明。我们的沼液全部返还到田里,循环经济。这样一来,把原来的污染物变成了资源。每年这方面我们创造价值非常大,一年能够带动周边农民循环经济增益部分有14亿左右。我特别自豪,牧原养猪还有利润,在这个循环经济体内能帮助周边的农民增加14亿的收入,这是了不起的一件事。 

 

马洪涛:确实改变大家对养猪又脏又臭的这样一种概念,已经真正的实现了逐绿向“新”。 

 

秦英林:环保要绿色,还要“新”。像我们对臭气治理,不仅是把猪的臭气治理了,关键是把排出猪舍的空气、雾霾也降低了,把病原也给消灭了,这是利己、利他、利社会。我们把病原消灭了以后,猪场更干净了,生态更好了。排出的废气也经过处理以后,像PM2.5、PM10都下降了90%多,达到优或良,这是我们觉得了不起的地方。

 

马洪涛:所以我们的新质生产力不能光盯着无人机,不能光盯着机器人。其实在我们这么传统的养猪产业里面,也有很多新质生产力在的。

 

11 让养猪成为受人尊重的行业,助推中国从养猪大国迈向养猪强国

 

马洪涛:刚才你的一番描述,已经改变了我们对于养猪产业的传统印象。那未来的养猪产业,在你的理想当中会是什么样子? 

 

秦英林:我们能看得到的未来,一定是猪好,人好,行业好,让这个行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行业。就是说我们现在完全有望把猪的生产水平,做到和世界一流水平的量级上去,让中国养猪从大国成为一个强国。 

 

秦英林

 

马洪涛:将来在养猪车间里,是不是真的人工智能,就像您刚才描述的那些,听它的咳嗽声,面部识别、大数据,就可以真正成为我们主流的声音? 

 

秦英林:将来我们的从业者,能够可以成为用知识装备的职业工人,能够经常在猪舍外工作,脱离那个又脏又累的环境,在一个舒服的环境工作,让这个行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行业。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