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企业 > 内容

温氏股份拟拟为子公司融资23亿,引入3家国资战投!突破”猪芯片“技术还需多久?

猪场动力网 2022-10-03

阅读()

温氏股份9月30日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中芯种业)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合计涉及投资额达23 33亿元。

拟增资超23亿元,引入3家国资战投

 

温氏股份9月30日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中芯种业)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合计涉及投资额达23.33亿元。

 

其中,广东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将向中芯种业增资20亿元,获得19.82%的股权;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增资3亿元,获得2.97%的股权;广东华农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则以其持有的评估价值约为3257万元的广东东成种猪科技有限公司15%股权增资,获得中芯种业0.32%的股权。

 

本次增资完成后,中芯种业的注册资本将由12亿元增至15.61亿元,温氏股份对中芯种业的持股比例由100%变更为76.88%。

 

据披露,此次新引入的三个战略投资者均为国资背景,其中广东种业集团为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者隶属广东省国资委;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财政部合资成立,双方各持股约60%和40%;华农资产则由华南农业大学100%持有。

 

资料显示,中芯种业成立于2021年9月,主要整合了温氏股份的种猪育种业务。财务报告显示,该公司截至2021年底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约为25.74亿元和4.97亿元,其去年实现营业收入4.99亿元,亏损2.89亿元。今年上半年,中芯种业营收约为3.57亿元,亏损收窄至6332万元。

 

生猪

 

温氏股份、中芯种业承诺,在种猪销售方面,中芯种业2022年-2024年实现的种猪销售量合计不低于约63.79万头,2025年-2027年合计销量不低于约86.45万头。

 

温氏股份表示,本次增资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中芯种业的资金情况,并通过引入资源加强市场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竞争和抗风险能力,促进中芯种业的业务发展,提升其市场占有率。

 

与”芯片“抗衡的超级赛道

 

作为首轮融资,这个金额的量级,只有“芯片”行业能与之抗衡了。众所周知,在养猪业,育种就是该赛道的“芯片公司”,俗称“猪芯片”。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科技投资热达到高潮:企业获得融资的可能性,与其技术含金量完全成正比。

 

若要把赛道归类,其次序为:硬科技>软科技。而硬科技里,基础设施科技>应用层科技。在基础设施科技里,最抢手就是行业的“源头科技”。

 

比如智能产业的源头是“芯片”,农业的“源头科技”就是种子——在养殖业,“源头科技”就是育种。

 

因此,“中芯种业”就是养猪业的“芯片公司”,它解决的是一项“卡脖子”技术。

 

据国家官方数据,2021年全国出栏的生猪数量约6.71亿头,而“中芯种业”已经能满足其中14.9%的需求。

 

这离“生猪育种国产化”又迈进了一小步。

 

生猪

 

据头豹研究院数据,国内种猪对进口依赖严重:2020年,国内的种猪进口数量约2万头——占市场份额约30%-40%。这其中,约有40%的种猪来自澳大利亚,30%来自美国,15%来自法国,10%来自丹麦。

 

之所以依赖进口,是因为进口种猪“性能”的优越性。比如生长周期是本土猪种的50%,“料肉比”是本土猪种的40%-53.6%(吃得更少长肉更快)。因此,国内的种猪产业基本被外资公司垄断。

 

突破”猪芯片“技术还需多久?

 

以Hypor、PIC、Genesus为代表的国际三巨头,已占据全球市场的48%(以营收计算);而在国内,以牧原、天兆猪业等为代表的领先企业只占据国内份额的5%。更关键的是,即便是这些企业,种猪依然依赖进口。

 

在种猪赛道,国内企业被“卡脖子”的程度丝毫不亚于“芯片”——这种紧迫性,吸引了各路新老玩家的进入——“中芯育种”只是其中之一。

 

“中芯种业”的背后是“温氏股份”(控股公司),是一家食品上市公司,属于典型的“下游走向上游”。

 

还有另一家上市公司——傲农生物,也在今年5月宣布:投资6亿元,进军生猪育种,也属于“下游走向上游”。

 

这一波生力军的涌入后,生猪产业需要多久才能解决“卡脖子”问题?至少10年,并且是10年一小步。

 

生猪

 

据头豹研究院数据,培育一个猪种首先要经历3步:祖代猪种、二元猪种、三元商品猪。从起码时间看,祖代猪种培育周期是14个月,二元猪种是14个月,三元商品猪种是12个月。

 

这意味着,一个新猪种的起码培育周期是3年,并且耗时3年培育的猪种仍有各类缺陷,还需7年左右时间培育优秀的身体机能。

 

由此可推出:培育一个优秀的三元商品猪种大约需要10年。

 

虽然“猪芯片”的技术难度或许低于“芯片”,但培育周期确实比“芯片”长太多了。

 

从过往30年的案例看,每代芯片的研发周期大约3-4年。比如1989年,华晶电子集团开始研发芯片。1993年,第一块256K DRAM在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试制成功。

 

相信未来,“猪芯片”的研发潮,也会带动各行各业的“芯片研发潮”。每个垂直行业都会存在“芯片”环节,只要具备被“卡脖子”特征,都将具备很大的资本化价值。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