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企业 > 内容

从濒临倒闭到全球最大猪肉食品企业,双汇是否被市场低估?

财讯杂谈 2022-04-07

阅读()

1984年,双汇的前身--漯河肉联厂,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型屠宰厂。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品单一、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濒临倒闭。

37年的时间,双汇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个河南小城到布局全球,由一个濒临倒闭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2021年,由81岁的万隆先生执掌的双汇发展经历了股价腰斩和父子内斗,猪肉食品行业龙头股的双汇是否被市场低估?原有的护城河是否还能在将来助其稳住龙头地位?

 

双汇发展

 

改革求生存,创新谋发展

 

1984年,双汇的前身--漯河肉联厂,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型屠宰厂。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品单一、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濒临倒闭。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肉联厂被率先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企业,漯河肉联厂由河南省下放到漯河市。双汇开启改革元年,冲破原有体制束缚市场化运营、扩大经营范围,步入了艰难曲折的求生之路。

 

企业刚下放时,生猪价格还没有放开,工厂按国家计划价格收不到生猪,工厂停工待料,企业没有活路,员工工资没有着落。作为全省第一批改革试点企业,冲破不合理的生猪购销体制,议价收购生猪,上浮2分钱,解决了工厂长期无米下锅的难题,企业焕发了生机。后来,漯河肉联厂成为全省同行业敢于打破常规,锐意改革的样板。有了一定积累后,肉联厂扩大经营范围:国外市场搞外贸出口,国内市场搞多种经营,杀猪、宰牛、宰兔、宰鸡、宰乳猪。1986年改造出口分割肉车间,1989年新建牛肉出口生产分厂,产品远销前苏联、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实现内外贸一起上,不到5年的时间,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

 

1984--1990年,企业年销售收入从1000万元发展到1个多亿,从亏损到年创利润500多万元,从市政府的包袱企业变成利税大户,成为全省、全国肉类行业改革的典型。

 

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双汇的外贸业务受阻,对于刚刚突破困境的双汇,又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是坚持创新谋发展,还是墨守成规走老路?双汇的选择是大胆调结构,进入新领域,实现由生变熟的深加工,不小打小闹,不走老路,不墨守成规,汇集世界新工艺、汇集世界高科技、汇集海外产业资本,引进日本、欧洲、美国先进的火腿肠生产线,做出中国一流的肉类产品,实现双汇肉类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升级。

 

1992年,双汇火腿肠问世,同年,双汇产销量进入全国前三强。1995年,“双汇王中王”火腿肠全面推向市场,通过中温杀菌保留猪肉本身的香味,公司还请葛优、冯巩做代言,在后发的情况下,迅速打败竞争对手,成为行业老大。

 

从1991到2000年,双汇肉制品年产量从不到1万吨发展到30多万吨,生猪年屠宰从20多万头发展到200多万头,年销售收入从不到2亿元发展到60多亿元,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1997年,双汇在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位居第1位。

 

抓住机遇,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加快发展,借外力扩大规模,使双汇肉制品产销量迅速发展壮大。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企业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历史机遇。双汇作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冷鲜肉变革,发挥肉类联合加工的优势,在竞争中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双汇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2000年引进第一条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屠宰冷分割生产线,率先把“冷链生产、冷链销售、冷链配送、连锁经营”的冷鲜肉模式引入国内。双汇冷鲜肉的引进,为屠宰业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确保食品安全,找到了一个途径,闯出了一条路子。与此同时,实施品牌化经营,改变中国几千年卖肉没有品牌的历史双汇开创了中国肉类品牌。为深度开发全国市场,推广双汇的品牌,把双汇冷鲜肉和肉制品迅速推向全国,制定了“六大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北京开发京津唐,围绕上海开发长江三角洲,围绕广东开发珠江三角洲,围绕沈阳开发东北,围绕成都开发西南,围绕河南开发中部地区。这一时期,在全国投资兴建工厂及一系列配套的包装制业、物流、商业等,形成了全国近百家公司。双汇由河南布局全国,实现了“建立一个工厂,开发一片市场,带动一方经济,惠及一方百姓”。双汇的产业化成龙配套,双汇的产业集群效益大幅提高。

 

2000至2010年,双汇肉类年产销量从50万吨发展到300多万吨,年销售收入从60亿元发展到5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在全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企业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将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于是我们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制定了销售超千亿的计划和百厂超百亿的“双百”目标,提出了企业由速度效益型向安全规模型转变,产品由高中低档全覆盖向中高档转变,由国内企业向国际化转变,实现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的发展。

 

猪肉在全球拥有最大的肉类消费市场,年产销量超过1亿吨。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家,年消耗量5500万吨。美国是猪肉生产的大国,有充足的资源,中美两个国家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各有优势,有很强的互补性,中美两个大国猪肉加工企业的合作,对世界肉类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史密斯菲尔德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具有完善的、垂直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在规模、技术、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双汇经过30年的发展,具备了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团队优势和管理优势。2013年9月,双汇以71亿美元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双汇与史密斯菲尔德的强强联合,不仅有利于两国农业,也有利于两国企业和肉类工业的发展壮大。为了使合并后的公司更好的协同发展,实现全球性的扩张,由双汇国际更名的万洲国际,整合中国、美国、欧洲的业务,在香港实施IPO,于2014年8月5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全球关注的公众公司。

 

战略转型遇停滞,内部革新促转型

 

2014年,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消费疲软、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及推广进度滞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年产销量与年初披露的年度经营计划相比存在一定的缺口,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放缓。并于2014年报中提出了“调结构、扩网络、促转型、上规模”的新发展战略。

 

调整产业结构:围绕肉类加工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屠宰和肉制品两大主业,大力发展饲料业和养殖业,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扩大全国布局:在国内重点围绕公司六大区域发展战略,完成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基地的全国产业布局,实现养殖和屠宰的就地养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及全国大流通销售的产业格局。产品转型:实现屠宰业向鲜销转、向食材转、向调理转、向预制化、定制化转;肉制品业向低温转、向西式转、向中高档转、向食材转、向餐桌转变。上规模: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坚持流程创新、提高效率,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形成以肉类加工为主的优势产业集群,带动农业产业化 。

 

但转型的前几年似乎不太成功。2015年营收首次出现下降,15-17年净利润几乎没有增长。17年-18年,管理层出现密集调整:3位副总裁辞职,万隆的两个儿子进入核心高管层,任用马相杰作为总裁以及其他一系列的人事调整,总体趋势是打造一支年轻化的高管团队,其聘用多为双汇发展培养的70后管理人员,具有多年基层和中层管理经验。19、20年年报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其股价于2020年8月达到2010年之后的最高点。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