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隶属于湖北省襄阳市,地处鄂西北,阳光充足,水量充沛,农业基础较好,不仅是典型的鱼米之乡,还是全国畜牧生产大市。正是宜城丰富的农业资源,滋养了湖北襄大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襄大集团)的成长。
在襄阳,襄大集团可谓家喻户晓。这家企业从1991年养鸡起步,发展到目前拥有襄大农牧、新鄂西化工、襄大建筑、襄大物流等业务板块,2019年集团资产逾百亿元,员工近7000人,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襄大农牧由张德武在2001年创立,是一家集畜禽繁育、生态养殖、饲料生产加工、畜禽屠宰、冷鲜肉销售、肉制品加工、畜禽无害化环保处理、有机肥生产、生物发电、物流运输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作为一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农牧企业,襄大集团有着怎样的奋进史?创始人张德武的经历是怎样一部草根传奇?记者近日前往襄大集团进行采访,探询一个百亿农业巨头的前世今生。
湖北襄大实业集团厂区
白手起家
上世纪60年代初,张德武出生在宜城市腊树村一户贫苦人家,一家数口住在漏雨的房子里。父亲是盲人,母亲疾病缠身,为养活膝下五个儿女,父母时常要向邻居借钱度日。张德武小学毕业后,便开始放牛,十三四岁时到宜城陡山坡当炮工,挣工分养家。
农村包产到户后,张德武勤奋钻研的天性得到释放。在承包12亩土地的同时,他还学养鸡养猪技术、学木工瓦工手艺。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坚韧。由于善于学习,20岁的张德武就带工人承接建筑零活儿,成为别人眼里的小包工头。也因为做人厚道,别人相信他、认可他。认识他的人都说,张德武聪明能干,将来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苦心人天不负。尽管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张德武并不甘心。他曾说,自己20岁前,没有享受过生活带来的任何阳光,也没有梦想,认为活着就是最好的。随着年龄增长,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想法渐渐萌生出来,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1986年起,张德武开始跑运输,卖过蒜薹,卖过中草药,一干就是好几年。虽然很辛苦,但也挣下了一些钱。商品市场上的摸爬滚打,锻炼了张德武的眼光和预判能力,他认准了鸡苗市场的前景。
说干就干。张德武开始贩卖鸡苗,挨家挨户地去卖,有时骑摩托车跑上几百公里,到毗邻的河南、河北销售。当时卖一只鸡苗能赚一两毛钱,他初次尝到了甜头,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有了些许原始积累,他便开始琢磨养鸡。依照当时市场行情,他发现规模小的养鸡场搞不出来什么名堂。他边卖鸡苗边思考,如何才能孵化鸡苗和发展饲料产业,解决鸡、猪等饲料问题,做个产供销一条龙的企业。
掂量再三,张德武决定租房与朋友合伙孵化、售卖鸡苗。乘着国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东风,张德武的生意逐渐做大,注册成立了宜城养鸡场,即襄大农牧公司前身。也正是由于他的勤劳务实,后来成为了一家肉鸡苗公司的湖北代理商。自建鸡场自孵自卖,虽然没有先进孵化器,就用土炕烧火加温孵化。在饲料板块上,他用同样的方式先成为河南开封正大公司的代理商,后又创办了自己的饲料厂。从此,张德武的身份悄然发生着变化。
孵化车间
稳中求进
转机始于1991年,张德武当上了宜城养鸡场场长。一时间张德武成了当地名人,不仅摆脱了贫困面貌,而且还改变了社会身份,1993年他当选宜城市政协委员。
鲁文俊,现任襄大集团猪业线总经理。他于1999年入职,先在饲料厂上班,迄今已有22个年头了。他说,张德武为人随和、不怕苦、有眼光。当时开晨会就在小树林里,大家席地而坐随便聊。那时公司只有一个养鸡场和一个饲料厂。饲料厂一共有20多人,包括张德武在内几乎都是“新手”,但他有眼光、有想法。那时正值国企改革,公司借机引进了一批技术人才,这为公司稳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鲁文俊向记者介绍,当公司发展逐渐向好,张德武便开始布局更长远的目标市场,经常出钱免费让员工去正大集团学习。张德武的一句话至今让他记忆犹新:“你们一定要学习,学习东西是为自己而学,万一有一天你们不在这里干了,到哪个地方干也能生存。”
1995年前后,当地有不少集体企业因经营不善而濒临倒闭,张德武为了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帮助那些企业渡过难关。他时常告诫自己的员工:“企业发展得好,是党的政策好,赶上了好时代;如果没有百姓买我的鸡苗、猪苗、饲料,企业怎能发展得好。”这是襄大集团为什么叫“百年襄大、百姓襄大”的真正原因。
1995年,襄大集团收购了只有四级建筑资质的朱市建筑公司,后来将其发展为拥有二级建筑资质的襄大建筑公司;1997年和1998年,分别收购了雷河装卸公司、朱市火车站装卸运输公司,后来发展成了襄大物流公司;还有湖北金桥特种水泥有限公司等。如今的襄大集团承担着更多社会责任以及建设家园的义务。
令人自豪的是,襄大集团自接手这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后,妙手回春,日后每个公司在襄大手里都起死回生,并且发展得很好,解决了成千上万人的就业问题。2001年2月,张德武注册成立了湖北襄大农牧有限公司,当时只有一家养鸡场和一家饲料厂,主营家禽饲养与饲料生产销售等业务。加上之前收购的那些企业,襄大集团初步构建了多元化产业格局。
2004年以前,襄大农牧年产饲料达4万吨,产品供不应求,后来又建了第二个饲料厂。2006年襄大农牧饲料总产能达到了30万吨,年产鸡苗1000余万只,不仅是湖北省最大的良种鸡、科技预混料生产基地和鄂西北地区最大的民营农牧企业,还获评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6年10月25日,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赴襄大农牧考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同年,国家财政投资了襄大农牧1000万元,湖北省财政配套投入了500万元,支持企业向更大规模发展。
张德武并非一个耽于现状的人。相反,对公司如何做大做强,他显露出长远的眼光。
2009年,襄大集团建成2000头种猪场,2013年左右因板桥种猪场投产增至1.2万头。此时,襄大集团做得风生水起,张德武又开始布局下一个5年发展规划,决定向外扩张。
2015年后,襄大农牧一年增加一个种猪场。张德武的女儿张建航介绍,2018年全盛时期,襄大农牧共拥有种猪11万头左右。按1头母猪一年可产仔20头推算,那时襄大生猪养殖量高可达220万头。伴随着公司的高速成长,与襄大农牧合作的7500多农户,多数已经脱贫致富。
鲁文俊笑着说,现在在襄大集团上班的,好多是一家两口在这里工作,月收入近万元,在一个小县城里,这是一个相当诱人的薪资水平,大家都愿意来。可以说襄大集团是宜城最好的企业、最牛的企业、工资最高的企业。
守正创新
养鸡场一角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如果固步自封,必将会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淘汰。真正的强者敢于挑战自我,敢于突破原有的格局去开创新的天地。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只有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远。襄大集团也不例外。
襄大集团生猪放养部经理商华凯说,张德武是一个爱创新、有眼光的人。在襄大集团成立之初,集团只是一个小型饲料加工厂,主要从事生猪、家禽饲料加工销售。但由于当时市场准入门槛低,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加入到了饲料生产这一行业,导致饲料利润率降至10%以下,这种市场行情持续了两年。张德武认为,要想提高利润率,唯一的途径就是延伸产业链。
怎么延伸?2003年,襄大集团开始进入利润较高的畜禽养殖业,此后六年间,先后涉足种鸡、商品鸡、种猪、商品猪的培育养殖。2009年襄大集团开始发力畜禽终端产品加工项目,提出了力争三年内屠宰150万头生猪,家禽达到5000万只产能,省外扩建1000个襄大禽产品直销网点,力争把襄大冷鲜肉食品做成全国同类企业前五强。
生猪屠宰车间
谋定而后动。在发展过程中,襄大集团不断拓展经营项目,由传统的饲料、种苗、加工、储藏技术培育发展到现在的现代化工厂;从经营结构上,由过去的单一养殖发展到生态农业开发,建立了60多家相关联企业组合而成的支柱产业群,立足宜城扩展到外省市工业园区进行深加工。同时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改变家族式的经营模式,大胆引进起用优秀管理人才,建立党组织,聘任总监、总经理、工会主席、财务主管等职务,引进聘用数十人进入公司决策层。这些举措,真正促进了集团的大跨越、大发展。
襄大集团最受人们称道的是,“公司+农户”的商业化养殖模式,即公司与农户采取合作的方式饲养肉鸡或生猪。
襄大集团毛鸡销售部经理赵阳说,这一养殖方式分工明确、操作简便。集团以“五统一”方式实现规范化养殖,即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修建鸡场或猪场并负责饲养。
襄大集团采购部总监谌悦说,这种养殖模式的优点,对企业而言,比较容易扩张;对农户而言,可以分散风险。张德武深知农业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支持。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在经营过程中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得到实惠,带领他们发家致富,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愿意和公司合作。
郑集镇长湖村二组村民万正友是受益者之一。由于妻儿都有残疾,自家一直吃低保,是精准扶贫户。他和襄大集团合作养猪有五六年了,代养生猪600多头。万正友高兴地说:“种苗、饲料、疫苗、技术、回收都是襄大负责,疫情时襄大还有四五万元的水、电、供暖的基本费用补贴,建猪舍时襄大还支付给我五万元,只要我能干动,会一直和襄大合作养猪。”2018年他们一家住进了两层半的新房。
郑集镇金浦二组村民邱雪龙也是与襄大集团合作的老客户,他说:“2015年和襄大合作代养 600 多头生猪,这样不用担风险,一年赚十几万元,在家什么都不耽误干,挺好!就拿非洲猪瘟来说,要是自己养猪,多少年赚的钱都会赔进去。”眼瞅着近几年的养殖业的风云变幻,他更乐意和襄大继续合作,既省事又省心,他只负责养就好了,一切听公司指导,该打疫苗,有技术人员来指导,饲料没了,打个电话公司就会送来,需要卖了他们来收购,什么都不用愁。
万正友、邱雪龙还有郭海村的王雄等都是襄大集团“公司+农户”养鸡养猪模式的受益者。据襄大集团统计,这一养殖模式实施15年以来,与其合作的肉鸡、生猪放养农户已有一万多家。从一开始的不敢合作,到后来主动投资改造或扩建猪场、鸡场,很多农户最终成为襄大的铁杆拥趸。
猪场一角
谌悦说,这一模式的更大意义在于它天然担负着扶持周边百姓的社会责任。若以每户2人从事肉鸡或生猪饲养计算,襄大与上万户农户合作意味着直接带动了至少2万人就业增收。
由此,襄大集团的名字开始响彻荆楚大地。
谌悦说,襄大集团创新营销模式,由公司营销人员直接与客户和农户联系,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营销渠道,也减少其中不必要的费用,使客户能够以市场最低的价格买到最优良的产品。为强化与农民的利益链接机制,集团采用订单收购方式与农户进行互惠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最终实现农企双赢。同时,襄大集团为了节省用地资源,又创新了高楼养猪模式,两栋15层高的楼房养猪早已开始实施,这在国内也是先行先试。
襄大集团的宏愿是把企业做大做强。在生猪事业上,襄大集团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快速扩充生猪养殖产能,形成规模优势。2011年,襄大集团已经开始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全面布局。张德武曾说,农业产业链可以抵御市场风险波动,但行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全产业链可以形成互补。
鲁文俊回忆,襄大集团业务最繁忙的时候,运送原料与饲料的车辆都排到了集团总部外面的楚都大道上。在养猪上发力后,襄大农牧仅用了10年,便成为生猪调出大省湖北省的养猪大王。2018年,襄大生猪养殖量稳居湖北省第一、全国第八。
情系三农
襄大研发室的工作人员
如今,襄大集团已经走过30个春秋。襄大的员工、与襄大集团合作的养殖户,见证了集团发展的坚实步履,用实力书写了襄大集团的发展史。一路走来,襄大集团获得了上百项荣誉。
30年来,襄大集团始终秉承“与民同富、与家同兴、与国同强”的价值观,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为决胜脱贫攻坚树立了产业扶贫标杆,有效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襄大集团取得丰硕成果后,并未忘记回报社会,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反哺社会,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活动,加大捐资捐物、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投入力度,用最大努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自己的贡献。
襄大集团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10%,用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设立独具襄大特色的慈善冠名基金。在襄大农牧刚诞生不久,张德武就带头并动员相关企业联合在宜城一中承办首届慈善阳光班,资助75名特困特优学生。2005年以后,襄大集团坚持不断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同时集团还专门成立了扶贫济困工作部,确定每年递增捐赠目标计划。2014年10月17日是国家首个扶贫日,襄大集团积极响应统战部、工商联倡导的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扶贫日活动,集团一次捐了50万元,资助198名贫困生。这些年,襄大集团累计帮助了1056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其中有2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受过襄大资助的学生金爱蓉说,襄大集团是个名副其实的爱心企业,他们资助一个贫困大学生,就拯救了一个家庭。
为了推进产业扶贫,襄大集团在宜城市刘侯镇前程村和板桥店镇东湾村建立了养猪场,解决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东湾村贫困户朱善虎,因家庭贫困,孩子面临辍学。后来,朱善虎求职到东湾养殖场当饲养员,当年收入两万余元。次年,朱善虎将承包地流转给别人经营,夫妻二人同时进养殖场打工,不仅解决了三个孩子的上学难,还实现了脱贫奔小康。
襄大集团设有“尽孝金”。针对集团里长期不能陪伴父母的员工,累计发放津贴100万元;对贫困、孤寡、伤残、大病患者等弱势群体资助救治医疗费80万元;针对家乡60岁以上的老人,累计资助12万元生活必需品。
当国家遇到了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也少不了襄大集团的身影。比如汶川地震、湖北省南漳洪涝,分别捐了10万元。2015年8月25日,对于南漳县曾家坪村村民夏辉国来说,是个好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一家免费搬进了96平方米的新房子。都说天上掉馅饼是痴人说梦话,但这件好事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夏辉国身上。这一切与襄大集团的帮扶密不可分。曾家坪村收入低、危房多,经过扶贫工作队多次实地走访,村里确定20家特困危房户,襄大集团通过光彩事业促进会渠道,在2015年投入140万元资金帮助贫困户实施危房改建。按照每户7万元的标准,新建20套房屋无偿给20户特困危房户居住。
襄大集团饲料生产部总经理李健军说:“我在集团工作已经11年了。记得2017年禽流感时,襄大一只鸡亏损10多块钱,但还是确保养殖户一只鸡赚三元。当时集团好多人劝张德武缩减养殖量,但老板却说‘农户出了十多万元建鸡棚和我们合作养鸡,我们如果突然把养殖量收缩了,那么他们干什么,他们就没饭吃了,做企业的不能那么干,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为自己盘算,要坚持下去渡过难关,才能更好地发展。’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特别感动。”
李健军告诉记者:“随便在宜城问一个人,襄大集团口碑都很不错,工作稳定,待遇福利好,关键是老板好,他一向是对事不对人,不管你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只要干得好,都可以提拔重用,因此很多人都乐意来襄大上班,把襄大当做自己的家。”
多年来,襄大集团始终以农为本,致富不忘家国,为家乡修路、支持灾后重建、发展教育事业等,树立了农业龙头企业尽责担当新标尺。与家与民与国而言,襄大集团用真诚与执著奏响了一首不忘初心的澎湃乐章。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