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速产能扩充的同时,养猪企业也在主动换群、淘汰种猪。
尤其是母猪淘汰方面力度不小,此前新希望表示,公司每月会淘汰多次配种不成功、窝均断奶低于5头等的母猪,并对于外购且折旧不满2年的能繁母猪淘汰。随着公司出栏量逐月增大,且外购的高成本种猪达到峰值后持续被自供种猪所代替,种猪淘汰损失分摊成本影响将会逐渐降低。
正邦科技则预计今年上半年淘汰40万头能繁母猪,具体每个月淘汰数量会根据市场的情况调整。截至目前,正邦科技能繁母猪约123万头,后备母猪约81万头,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后备母猪没有三元猪,经产母猪的三元占比也比较少。
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主动淘汰相对较差种猪,替换更新性能较优的种猪,有利于公司成本的快速下降,最大化实现资源利用率。一方面自产后备二元种猪上量,能保证后续生产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外购种猪性能相对较差,而优势种猪数量正在快速增加。
优化种猪体系,是正邦科技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2019年四季度,正邦科技开启万头国外种猪引种计划,这是全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引种工程,目前引种量已达6720头,预计今年上半年还将继续引种4000头。
今年上半年引种结束后,正邦科技基本不需要再向国外引种,能满足公司远期350万头种猪的更新需求。2020年3月第一批引种的种猪已开始产仔,平均产仔数16头,最高可达18-19头。
“所谓的母猪淘汰,不是总量上的淘汰,而是结构性的调整,繁殖能力差的母猪会淘汰,而性能优良的母猪会增加。”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养猪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加大,头部企业都在不同程度地扩张。“很多人担心各大企业扩产后会导致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不用担心的。因为生猪产能的分布非常分散,前十大猪企的市场份额并不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