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鲁迅的儿时,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是冬日里捕鸟的趣味,更是溜到三味书屋后园的嬉耍,在先生课上读书入神时的乘机偷乐。
而播二代陈雅鑫的儿时却有些特别——姨夫家的猪场承包了他的童年,三两玩伴,追逐玩闹于宽阔的猪场外围,偶尔有几个胆子大的会悄悄溜进猪场里,和自己等高的母猪大眼瞪小眼……
如今已经在大学就读的他,从在猪场玩耍的稚子成长为一名畜牧兽医专业的学子。幼年时规模庞大的猪场在他心中播下的种子,如今已经生根发芽,加上父亲在农牧行业数年闯荡的日濡目染,这些都化为他想要成为一名畜牧兽医的动力。
坐谈“授渔”,造势与用势
在谈到与父亲的相处时,陈雅鑫难免有几分惆怅,“相处不算是很多,因为父亲白天一般都在外面跑业务、谈客户,经常早出晚归的”。
父子俩虽相处不多,但只要得空坐下来,该聊的依旧丝毫没落下。他记得比较清楚的是父亲语重心长地和他聊“如何交流”、“成功谈好一个客户需要做什么”等话题。每每聊起这些话题,平日里较为活泼的陈雅鑫也变得严肃起来了。
父亲陈洪华与儿子陈雅鑫的合影
谈及此处,笔者不免心中疑惑,为何要与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谈论职场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而后恍然大悟:陈雅鑫父亲将积攒多年的经验与方法慢慢教给孩子,是“授之以渔”般的未雨绸缪,能让陈雅鑫在接触社会的关键时刻,解“一时之饥”,乃至“长久之饥”。
在父子俩的日常相处里,陈雅鑫逐渐从父亲那里习得“渔之道”——“谈客户时,话要讲得开,开始的时候不要单刀直入直接谈合作上的事,可以先聊聊别的,在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后面聊开了,就会更好谈。”陈雅鑫父亲的这番话在《孙子兵法》当中也有迹可循。孙子是非常讲究造势与用势的,《孙子兵法》中“势篇”写道,“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这是关于“用势”的论述。而“虚实篇”还写道,“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这是关于“造势”的论述。简而言之就是,有势就用,无势就造;这与陈雅鑫父子俩谈话中蕴含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厢和陈雅鑫谈完“渔之道”,陈雅鑫父亲那头就和妻子商量起了工作上的“捕鱼”难题。厨房是陈雅鑫爸妈聊工作的主要“会场”之一,有时候俩人因为聊得太入迷,当天饭菜多加盐、忘放盐,也成了常有的事。
实践“渔之道”,深耕与厚积
儿时的猪场不仅仅是他的童年乐园,也是他对畜牧业产生兴趣的根源,而成长路上父亲的言传身教,让陈雅鑫下定决心要学习畜牧兽医专业。在谈及选择这一专业的原因时,陈雅鑫说道,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确实对养猪很感兴趣,另一方面则是父亲的缘故,因为他父亲是饲料科普员,这也为他以后深耕于猪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如今已经开启“渔之道”实践的陈雅鑫,动物解剖学、家禽学、养猪养牛学等课程不在话下,课堂里靠前的座位上常有他的身影,书桌上铺着厚重的书本,书上记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对于目前的课程,他一开始并不是很适应,相较于高中,如今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更多了,所以即使在课后,他也时常会翻书温习,为“厚积薄发”做积累。
虽已步入大学,陈雅鑫父母亲对于他的学习依旧管得挺严的,几乎每次视频聊天都会询问他的学习情况。之前年纪尚小的他还不太接受,不过逐渐长大的陈雅鑫开始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了父母的苦心,看着父亲年纪越来越大,一天到晚奔波劳累,心中也期盼能够早日学成,减轻父亲的负担,替父亲分担一些家庭压力。
陈雅鑫父子之间的接力,不仅是血液里的亲情传递,更是对于畜牧业的情愫接力。这“授渔”式的传承,是父亲对于孩子的殷切希望,是陈雅鑫如今脚下的基石,更呼唤着未来新一代农牧人的成长。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