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品牌 > 内容

王小兵主任 :数字技术驱动 引领乡村振兴

农信互联 2022-06-01

阅读()

下面,小编将带大家重温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王小兵主任的主题报告《数字技术驱动引领乡村振兴》,看看王主任分享了哪些精彩的观点。

2022年5月24日,在2022年农信518猪友节,北京农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化技术研究中心就推进生猪产业数智化、加强产学研合作达成协议。据悉,此次签约仪式原本定于线下举行,因受疫情影响,转为线上。

 

签约仪式由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及研究院院长于莹主持,董事长薛素文致欢迎辞,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分别就签约仪式发表讲话。同时,两位专家围绕乡村振兴、生猪产业数智化进行了专题报告。

 

本文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报告内容整理、撰写成文。

 

下面,小编将带大家重温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王小兵主任的主题报告《数字技术驱动引领乡村振兴》,看看王主任分享了哪些精彩的观点。

 

图片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专题报告分享

 

01 发展数字乡村的背景和意义

 

(1)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从全球角度看,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世界各大国均把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世界权力图谱因信息化而被重新绘制。数字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成为创新最活跃的两大领域,给传统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力量。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数字经济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前沿技术准备度指数(2021)显示:美国位居榜首,中国位居第25位,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电子计算机、晶体管、集成电路、万维网等数字技术几乎都诞生于美国。从数字经济规模看,中国GDP已超过美国的70%,但数字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7.8%,远低于美国的40%。同时,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47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32.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比重为43.7%。根据IDC的预测,到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产值将达到全球经济的62%。

 

2020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占全球数字经济规模比例

2020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占全球数字经济规模比例

(数据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信息化为我国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从我国角度看,当前正值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前三次工业革命均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我国在技术、市场应用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把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把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增列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进一步提出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数字化发展。这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2021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专篇对“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出部署,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智慧农业、发展数字乡村;2021年12月底,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确定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为10项优先行动之一。

 

202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2月底,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对农业农村信息化、数字化作出全面部署。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信息化工作,推动数字经济带动乡村振兴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下各产业变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由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由 1978年的3645亿元(折合约1495.1亿美元,约占美国GDP总量的6.3%)上升到2021年GDP总量的4.25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总量的71.1%),近40余年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达9%以上,堪称世界经济的奇迹。我国常住居民人口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26.4%增长到2020年的63.9%,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三产结构占比持续优化提升,由1990年的26.6:41.0:32.4变为2020年的7.7:37.8:54.5。

 

但受限于资本、人才、科技要素投入不足等影响,农业现代化一直是“四化同步”(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于产业集中度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而数字化是助推要素投入、连接各方资源、促进行业降本增效、缩小城乡发展鸿沟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

 

同时,近年来,受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叠加城镇化进程减慢、人口老龄化加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外贸受阻、投资放缓,内需成为当前及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数字化来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可有效带动投资、促进消费,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农业产业数字化及信息化进程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球主要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率(数据来自张平)

全球主要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率

 

我国城镇化率及产业结构变化

我国城镇化率及产业结构变化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02 对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认识

 

(1)数据成为最新的生产要素

 

数据如同过去农业时代的土地、工业时代的石油,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核心战略资源。正因如此,数据被列为与土地、资本、技术、知识、管理等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作为最新的生产要素,正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对数据的掌控能力,决定国家战略竞争制高点和未来发展新空间。

 

(2)数据具有非竞争性、非稀缺性、非排他性、非耗竭性等特点

 

数据要素具有获得的非竞争性(开发成本高、在动态使用中发挥价值,边际成本递减)、源头的非稀缺性(万物数据化,快速海量积累,总量趋近无限,具有自我繁衍性)、使用的非排他性(可复制、可共享、可多方同时使用,共享增值)、资源的非耗竭性(可重复使用、可组合、可再生,在合理运维情况下可永远使用)、价值的非衡价性(数据价值随应用场景变化而变化,不同应用场景,数据价值不同)、对象的社会多元性(数据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万事万物及其行为轨迹都可数字化)等特点。

 

(3)数据化是一种技术趋势

 

数据化是一种技术趋势,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转换成数据,之后又将其转化成以新的价值形式实现的信息,就是将物理对象、过程、环境进行数字化,并将数字空间的数据按照物理空间进行组织,也就是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映射。正因如此,数字挛生、元宇宙正在成为世界大型科技公司纷纷进军的战略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4)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潜力最为巨大

 

智慧农业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智能决策系统为支撑,具有预测预警和优化配置资源两大核心功能的高级农业产业形态。数字农业强调的是数字化,智慧农业强调的是数据化;数字农业是智慧农业的基础,智慧农业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农业数据资源最为丰富,农民对数字技术的需求最为迫切,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潜力最为巨大。要实施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关键是要打牢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基本功。

 

03 数字乡村取得的阶段性发展成果

 

(1)农产品电商高速发展

 

近年来,得益于视频直播、网络电商等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电商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020年,我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7520.5亿元,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13.8%。电商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成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突破口。根据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及阿里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数商兴农”:从阿里平台看农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显示,2021 年我国农村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84 亿,农村网商、网店有 1632.5 万家,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 2.05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1.3%,占全国网上零售额的 15.6%。2021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 4221 亿元,同比增长 2.8%。以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林牧渔增加值计算,农产品电商已经占到 5%左右。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这是顺应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变的重要选择,也是推进数字经济在农业农村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及其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

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及其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

(图片来自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及阿里研究院)

 

(2)信息服务加快普及

 

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宽带的比例已经超过99%,乡村宽带建设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目标。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监测,2020年全国县域互联网普及率为70.3%(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与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已经缩小到8个百分点。2020年电商服务站行政村覆盖率为78.9%,比2018年提升了14.9个百分点。益农信社已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民足不出村办事正在成为现实。当前,手机正在成为“新农具”,数据正在成为“新农资”,直播正在成为“新农活”,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当前农村创业创新项目中,有55%运用“互联网+”等新模式。

 

此外,信息化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数字治理、科技创新等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04 扎实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和数字乡村发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推动《“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规划》的部署安排,党中央提出建设100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认定200个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推出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建设和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建成58个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分中心。大规模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支持把直播间作为农村新基础设施纳入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将益农信息社打造成数字乡村的“样板间”。

 

(2)建立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标准体系

 

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采集体系,在创新完善传统监测统计制度的同时,大力拓展物联网、互联网等在线数据采集渠道,探索把益农信息社建成采集农情、社情的“传感器”。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推动形成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汇聚、共享、利用的机制,统筹建设“三农”专题数据库和农业农村大数据决策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数据获取、分析、应用、安全能力建设,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3)深抓应用场景建设

 

针对农业农村的问题和痛点,充分发挥大数据预测预警和优化投入要素结构两大核心功能,确保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疫病防控、精准作业、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综合执法等方面见到实效。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联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已经启动实施“区块链+蔬菜”试点。

 

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鼓励支持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全国性数字乡村产业联盟,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新集成、转化推广。选树一批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示范典型。持续开展智慧农业建设经验交流,发布推介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

 

(4)抓智能设备建设

 

加强农机装备智能制造、农业物联网、传感器、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切实解决“卡脖子”问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购置补贴、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现有项目资金渠道中,加大对智能装备购置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投入力度,以此带动国产化,促进量产,降低使用成本。

 

(5)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创新的本质是科技,关键在人才,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要靠专业化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农业农村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加快职能转变,防止简单归并。开设相关课程,推动教育部门在相关大学、职业院校创新设置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专业及课程。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的农业数字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技术应用技能。

 

结语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纷纷实践,加快落实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数字化在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大幕已经拉开,依托数字化技术,积极推进生产、经营、流通、供销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创新,对于加快乡村振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引用王小兵主任在签约仪式上的讲话来结束今天的文章。“我认为,当今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内涵和本质很大程度体现在数字科技的竞争和斗争。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等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谆谆告诫,加强政产学研的合作,靠自身力量实现包括生猪产业在内的农业数字科技自立自强。”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