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河南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的研究显示,非洲猪瘟发生后,中部地区几个省份猪群的弓形虫血清阳性率显著降低(2015-2017年为9.94%,2019-2020年为1.42% )。研究者分析认为,可能是非瘟后广泛采取的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切断了弓形虫的传播途径。
弓形虫是一种广泛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生动物,几乎感染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和猪。全世界约有 18 亿人慢性感染弓形虫。弓形虫感染在健康人群中通常无症状,但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可能会很严重。
猪对弓形虫易感,世界不同地区的血清阳性率从 0% 到 96.6% 不等。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2000-2017年我国弓形虫血清阳性率为32.9%,表明弓形虫感染在猪场普遍存在,对养殖户的收入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本研究调查了中国猪场猪弓形虫感染的血清阳性率,并比较了 ASF 爆发前后的血清阳性率。本研究于2019-2020年从河南(n=5)、陕西(n=9)、安徽(n= 1)和山西(n=1)的16个农场采集了2683份猪血清样本。
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血清整体(2019-2020)阳性率为1.42% (38/2683) ,其中2019年样本阳性率为2.64%,2020 年为1.28%。对比之前的调查数据,2015-2017年为9.94%(278/2798),显著下降。
研究者认为,这种差异可能与中国爆发非洲猪瘟有关。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之后,中国所有养猪场都采取了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来控制这种疾病。这些针对 ASF 的生物安全措施也切断了弓形虫的传播途径猪的传播。但是也需要指出,尽管存在这些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这些病原仍然还存在于猪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