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技术 > 内容

猪咬尾巴是什么原因,怎么治疗?规模化养猪场这样做

中国猪业 2019-08-06

阅读()

猪只在各生长阶段都会经常发生咬尾巴的现象,造成仔猪咬尾的现象时什么原因呢,又该如何治疗和防控呢?值得猪友们深思,下面我们来看看规模化猪场是怎么做的。
  猪的咬耳、咬尾是猪的异常行为中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发生在猪群中以相互啃咬耳部或尾部为特征的一种恶癖。在规模化猪场中,高度集约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导致猪群长期处在应激状态下,许多使猪体不适的因素都能诱发本病。各阶段的生长猪都有可能出现咬耳、咬尾,断奶仔猪常表现为咬耳,而生长育肥猪则以咬尾居多,种猪群很少发生咬耳或咬尾,后备母猪偶尔也会发生咬尾现象。

猪咬尾巴
 
  1 发病原因
  
  猪咬耳、咬尾属于猪的一种异常行为,发病原因十分复杂,目前,其病因学仍不十分清楚。吸吮、啃咬等行为是猪的自然属性。在规模化猪场中,在高度集约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下,猪群长期处在应激状态,焦躁不安,猪只生长环境单调,其探究行为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没有可供其啃咬、咀嚼的物品,只能把啃咬、咀嚼的行为转向其他猪只。
  
  1.1 环境因素
  
  舍内温度过低、过高,日温差过大都会导致咬耳、咬尾的增加;当通风系统运行不良或者出现故障,风速过低,造成舍内NH3、CO2、H2S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可能会增加咬耳、咬尾的发病率;风速过高,尤其在夏季高温季节,以及贼风、进入舍内的空气过冷等因素都会导致猪只的不适,引起应激,最终可能诱发猪群咬耳、咬尾现象的发生。舍内环境差,湿度过大,光照过强导致猪群活跃、猪只活动量大,或者舍内外噪音太大,造成猪只不安,也易诱发本病。单调、拥挤的饲养环境无法满足猪的探究行为等自然属性,必然会造成其行为异常、攻击行为增加,从而引发本病。
  
  1.2 营养因素
  
  日粮中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缺乏,导致代谢机能紊乱,容易诱发咬耳、咬尾。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缺乏,如铁、铜、钙、磷、镁、锌、硫、钴、食盐等,特别是钙磷比例不平衡更容易发生本病。蛋白质和氨基酸缺乏,或蛋白质质量差,粗纤维含量不足,饲料适口性差,也极易诱发本病。
  
  1.3 管理因素
  
  栏舍面积小,饲养密度大,拥挤不堪,猪只相互接触频繁,攻击行为增加,诱发咬耳、咬尾。同一栏内料位过少,饮水器不够,或安装位置不合理,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足,导致猪只因抢夺料位、水位而发生打斗、啃咬,从而诱发本病。过多的转群并栏,以及同栏内猪只体重差异太大,都会导致猪只打斗频繁。据报道,在同一猪群中,往往个体较小的个别猪只喜欢啃咬同伴,或者由其首先发起攻击,进一步蔓延到猪群中其他猪只。这与笔者在生产现场观察到的情况相符。这可能是由于其在猪群中社会地位低下,不能充分享有空间、饲料及饮水而宣泄不良情绪的一种表现。
  
  1.4 疾病因素
  
  猪的嗅觉十分灵敏,对异味特别敏感。个别猪只可能患某种疾病或者消化不良、代谢功能紊乱,发出特殊的气味,而遭到攻击,进而导致打斗蔓延,发展成咬耳、咬尾症。体外寄生虫、皮炎、疥癣引起皮肤瘙痒,或者出现油性渗出物,甚至摩擦出血,吸引其他猪只啃咬,诱发咬耳、咬尾发生。还有某些疾病,如蛔虫等体内寄生虫病、猪耳猪尾等末端坏死症等等,都有可能诱发本病。猪嗜血,因物理损伤等原因导致的耳朵或尾部流血会诱发啃咬,进一步发展为本病。胡海燕在研究诱发猪咬尾现象时发现,当仔猪尾巴末端被剪破后,极其显著地增加了咬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2 防治措施
  
  2.1 提供舒适的饲养环境
  
  舒适的饲养环境对于减少本病的发生十分重要。目前,大部分规模化猪场都采用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环控系统,能把通风管理和温度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联动控制,基本上能很好满足饲养要求。但是遇到极端天气以及其他特殊情况时,也要对环控系统进行人为干预,调整运行参数,减少外界因素对猪群的影响。保持合理的通风速度,减少舍内的湿度和有害气体,保持干燥、卫生。要清楚各阶段猪只适宜的饲养温度,据此设定环控电脑运行的目标温度和通风参数,保持合理的圈舍温度,避免温差过大。圈舍门、窗、天花板等要做好密封,避免形成贼风,引起应激,诱发咬耳、咬尾。此外,也要避免强光照射,保持猪舍安静,降低猪群活跃度和运动量,有利于减少咬耳、咬尾的发生。
  
  增加饲养环境的丰富度,提供砖块、尼龙绳、铁链、胶条等玩具,让猪拱啃咬,尽情游戏,分散其注意力,满足探究行为。并且定期在玩具上喷洒糖水或其他无害有气味的液体,保持新鲜感和对猪的吸引力。研究表明,放置在地面上,适合啃咬、咀嚼、有气味的并且容易变形或能被破坏的物品,更容易满足仔猪的行为需要,最能引起猪的兴趣,这可能与仔猪的生活习性有关。
  
  2.2 满足营养需要
  
  根据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给猪只提供适口性好、新鲜未霉变的全价配合饲料。当日粮中缺乏镁、维生素B12时,容易导致猪只过敏、易怒。当猪群发生咬耳、咬尾时,日粮中可以适当增加矿物质和复合多维、复合氨基酸的添加量;可以适当提高氧化镁的添加量,每吨饲料添加1~2kg;也可以将食盐含量提高到0.75%,或者在一段时间(约5~10d)内提高到0.8%,期间提供充足的饮水,或者在饮水中添加人工盐,补充食盐的摄入。据资料显示,日粮中满足钴的需要量,可以降低猪咬耳、咬尾的发生,日粮干物质中钴的含量要达到0.1ppm。除此之外,日粮中钙磷比例要合理,富含粗纤维,饲料粉碎粒度要适中。
  
  2.3 科学饲养管理
  
  做好保育、育肥阶段的饲养管理对于减少本病发生十分重要。首先要减少各类应激,尤其是断奶应激。给断奶仔猪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断奶当天保育舍温度达到29℃,之后逐渐降到24℃,直至出栏;开口料可饲喂到断奶后1周,饲料过渡要科学合理,可采用5 d制或7 d制;注射疫苗、转群并栏前后几天,可根据疫苗应激程度等现场实际情况酌情在饮水中添加复合多维等,缓解应激。其次要保持合适的饲养密度,保育猪适宜密度为每头0.3~0.4 m2,育肥猪为每头0.8~1.2 m2。每5头猪至少1个采食料位,每10~15头猪至少1个饮水器,保持合适的水压,每分钟0.5~1.5 L,小猪小一些,大猪大一些。如果已经出现咬耳、咬尾现象,可以适当增加临时料位和水槽,减少因抢占料位和水位而引起的争斗。
  
  此外,要做好初生仔猪犬牙的钝化处理。常用剪牙钳或者磨牙器,但从现场效果来看,磨牙器更好,剪牙钳对操作者要求较高,使用不当容易造成犬牙断面凸凹不平,甚至会更锋利,可能导致在相同啃咬情况下更容易出血。因此,产房管理人员要对此项工作足够重视,做好监督和检查。仔猪还要断尾,在离尾根2 cm处用烙铁钳子切断,断面涂上碘酊,防止感染。断牙断尾均在仔猪吃完初乳后(出生24 h)再进行操作。
  
  2.4 科学合理组群
  
  组群的基本原则:把日龄、体重、性别相近的猪组群饲养。因此,要做到公母分栏饲养,同栏仔猪体重差异不能太大,保持均匀度和均衡性,每栏20~30头最好。做到全进全出,尽可能减少混群,尤其避免多次混群。混群时喷洒少量无毒有气味的液体,如酒精、来苏儿、花露水等,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因混群而引发的打斗。
  
  2.5 及时隔离
  
  饲养人员要经常细致观察,尤其是对刚刚混群还在打斗、尚未建立稳定“社会秩序”的猪群,及时发现个别喜咬好斗、有咬耳咬尾恶癖的猪,将其单栏隔离饲养,这会明显减缓本栏咬耳、咬尾的发展速度。已被咬出血的猪也尽可能隔离饲养,因猪嗜血,一旦尝到血的味道,会变本加厉,咬耳、咬尾的情况会迅速蔓延。
  
  2.6 疾病防治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保健及消毒程序,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搞好圈舍卫生,消灭蚊蝇,定期驱虫,防止猪因患体内外寄生虫或其他皮肤病而诱发咬耳、咬尾;已被咬伤的猪只伤口涂抹甲紫、碘酊等消毒药,防止感染;咬伤严重的要隔离治疗,实行抗生素干预。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