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日内瓦会谈达成关税调整共识:24%关税暂停,10%保留
2025年5月12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经贸会谈中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对彼此商品关税进行阶段性调整。根据协议:
美国方面:暂停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24%关税90天,保留10%的关税;同时取消4月新增的关税(第14259号、14266号行政令)。
中国方面:同步调整对美商品关税,暂停24%关税90天,保留10%,并取消4月新增的反制措施。
美国豆粕关税现状:
美国此前对中国进口豆粕加征的24%关税将暂停90天,但10%的关税仍保留。这意味着豆粕进口成本短期内将下降,但长期仍存在不确定性。
二、饲料养殖业:短期成本压力缓解,长期仍需警惕结构性风险
1. 短期利好:豆粕价格或回落,饲料成本下降
直接影响:美国豆粕关税暂停后,进口成本下降将推动国内豆粕价格下行。此前因高关税导致的豆粕价格飙升(如欧洲市场镝价涨2倍、铽价涨210%)或将缓解。
饲料成本改善:豆粕是猪饲料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占饲料成本约20%。若豆粕价格回落,生猪育肥成本或降低150-200元/头,家禽养殖成本下降7%-10%。
2. 中长期挑战:供需格局重塑与替代压力
进口多元化趋势:中国已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采购大豆(2025年巴西占中国大豆进口量的80%),美国大豆市场份额被挤压。即便关税调整,美国豆粕的竞争力仍难以恢复。
替代原料加速渗透:国内养殖企业正通过推广高粱、大麦、木薯等替代饲料,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头部企业通过供应链优化,已能灵活调整原料配比。
行业集中度提升:中小养殖户因成本高企加速退出,头部企业(CR10从48%增至55%)凭借规模优势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3. 养殖设备与技术的“隐性战场”
美国此前对中国出口的养殖设备加征关税,虽未直接针对豆粕,但钢铁等原材料成本上升已传导至设备制造端。关税调整可能间接降低设备采购成本,但美国在种猪改良、疫病防控技术领域的优势仍难替代。
三、行业破局之道:成本控制、技术升级与供应链韧性
1. 短期策略:锁定价格风险,优化采购渠道
企业可通过期货套保(如豆粕09合约3000-3170元/吨区间震荡)锁定成本,避免价格波动冲击。
与南美、俄罗斯等国家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分散供应风险。
2. 长期布局:智能化与国产替代
智能化养殖:引入智能投喂系统、环境监控设备,降低人工成本并提升效率。
种源自主:加大国产种猪研发力度,减少对美国杜洛克、长白猪的依赖。
3. 政策协同:推动产业升级与补贴落地
国内需加快高端农药、特种肥料的国产化进程,减少对进口农资的依赖。
政府可针对性补贴中小型养殖户,助其渡过转型期。
四、未来展望:90天窗口期,能否打开“双赢”局面?
此次关税调整为中美经贸关系提供了缓冲期,但双方分歧仍存。美国试图通过放松稀土管制换取中国降低关税,而中国要求美方取消不合理关税。短期内,饲料养殖业或迎来成本回落的“窗口期”,但长期需警惕美国政策反复及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冲击。
对于企业而言:
短期:抓住豆粕价格回落的契机,降低库存成本;
中期:加速供应链多元化,强化替代原料研发;
长期:以技术升级和规模效应应对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
结语
中美关税调整如同一场“及时雨”,为饲料养殖业带来喘息之机。然而,真正的考验在于企业能否在政策波动中构建起抵御风险的能力。90天的暂停,或许正是行业转型升级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