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内容

山东生猪合作放养: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创新样本

知岩片语512 2025-05-06

阅读()

山东作为中国生猪养殖第一大省,拥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截至2023年,全省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4000万头以上,产值超2000亿元,形成了以潍坊、临沂、菏泽为核心的三大养殖集群。

山东作为中国生猪养殖第一大省,拥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截至2023年,全省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4000万头以上,产值超2000亿元,形成了以潍坊、临沂、菏泽为核心的三大养殖集群。

 

生猪

 

一、山东生猪合作放养模式的兴起的必然性

 

(一)山东养猪产业基础雄厚

 

山东是我国传统的养猪大省,养猪产业基础雄厚,具有以下特点:

 

1,养殖主体丰富:山东的养猪主体以中小猪场为主,散户占比为辅,大集团偏少。中小猪场和散户数量众多,从业人员丰富,养猪场的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

 

2,配套产业完善:山东的饲料企业众多,专门做猪料的以及各种畜禽饲料的公司遍布全省16地市。同时,屠宰企业也非常多,山东屠宰的猪肉销售范围广泛,覆盖江浙沪及周边省份。此外,动保等服务企业也很多,专门从事生猪服务的人员众多。

 

3,产业规模庞大:山东的生猪产业规模庞大,产值超过2000亿元。在非瘟发生之前,山东吸引了众多全国生猪龙头企业,如牧原、温氏、正邦、天邦、新希望六和、双胞胎、扬翔、傲农等,纷纷在山东开疆扩土,采用公司+农户或自建猪场的模式,推动了山东养猪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传统模式的困境与变革需求

 

1,传统“公司+农户”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在山东发展得并不顺利。这种模式下,公司多在体系内整合资源,投放猪苗给农户,与农户之间只是简单的“加法”关系,要素以公司单方面输入为主,缺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面对疫情和行情冲击,这种模式的风险点增加,导致许多养殖户和养殖场退出市场。

 

2,非洲猪瘟疫情的冲击

 

非洲猪瘟疫情对山东养猪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疫情导致大量养殖场户因亏损被迫退出,养殖场舍大量闲置,猪业服务企业服务对象快速消失,产业服务人员、经销商、熟练工人等纷纷离开行业。据统计,2015年山东地区尚有养猪场户103.54万个,到2023年仅为20.57万个,8年减少了80.13%。

 

3,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在环保、效率、效益的要求和行业政策指引下,山东养猪产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风口。传统的“自繁自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生猪产业的形势需要,产业急需一种新的模式来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合作放养模式的探索与兴起

 

1,闲置资产与人才资源的利用

 

面对产业困境,山东养猪人开始探索新的模式。大量的闲置资产,如空置的猪场,为合作放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原来在龙头企业负责的相关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成为合作放养的合伙人,为新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人才支持。

 

2,配套资源的优势

 

山东的饲料企业众多,这些企业成为了合作放养的主体平台。饲料公司利用自有饲料开展放养,将本应该从饲料上获得的利润转嫁到生猪上,大大降低了养殖的成本。此外,众多的屠宰企业为生猪的及时出栏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进一步完善了合作放养的产业链。

 

3,市场需求与养殖户的转型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促使养殖户进行转型。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增加,养殖户开始从传统的自繁自养模式转向专业育肥和二次育肥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和口感,还为养殖户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带动了饲料兽药服务企业、经销商的转型,配套的专业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二、山东生猪合作放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初步探索阶段(2019-2020年)

 

1,肥城何国庆的尝试

 

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肥城及周边县市中小养殖户因亏损被迫退出,大量育肥栏舍空置。肥城的何国庆尝试将少量多余仔猪放给养殖户,并提供技术、饲料、防疫、销售等支持,养殖户只负责日常管理。这种模式对养殖户没有任何风险,日常管理有公司技术人员指导,销售也不用操心,养殖户只管把猪养好,到时拿代养费。这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吸引了诸多养殖户加入。

 

2,第一家放养平台企业的成立

 

何国庆成立了山东嘉润牧业有限公司等三家生猪放养平台企业,并在肥城安家庄镇和桃源镇建起仔猪繁育基地。这些企业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实现了公司与养殖户的互利共赢,大量闲置资源因此被盘活,退出的专业养殖户不仅重新“上岗”,而且还有了稳定的高收益。

 

(二)快速发展阶段(2021-2023年)

 

1,放养模式的推广与优化

 

在初步探索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合作放养模式在山东迅速推广。放养公司(平台)面向全行业整合优势资源,养殖户只负责养殖场地提供和日常管理。所有生产要素以“结果”为导向融入合作生产,实现了“深度捆绑”,创新激活和筛选出了行业积淀的优质要素资源,构建起了全新的生猪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

 

2,精细化分工与专业化发展

 

这一阶段,合作放养模式不断优化,出现了多种精细化分工和专业化发展模式。例如,二次育肥模式根据屠宰企业需求,养殖户批量购入正常出栏的肥猪,再集中进行一次育肥,以获得额外增重收益和差价收益。此外,“喜母优培”和“孕母快繁”模式也开始出现,部分育肥场户转型专门培育怀孕母猪,另一些场户则选择批次购进怀孕母猪,专业繁殖、培育猪苗,断奶后将母猪、仔猪全部转售出场,满足放养市场需求。

 

3,放养团队与平台企业的涌现

 

随着合作放养模式的推广,山东涌现出了大量的放养团队和平台企业。这些团队和企业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实现了生猪养殖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例如,临沂的赵西友通过放养模式,将仔猪成活率提高到97%以上,料肉比降低到2.5-2.6:1,疫病防控费用降低到不足30元/头,综合效益显著。他的生猪放养业务已遍布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并注册成立了8家平台公司。

 

4,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

 

在合作放养模式的推动下,山东猪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升级。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从饲料生产、仔猪繁育、生猪养殖到屠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同时,新型链主型放养企业或平台的不断涌现,强化了联农带农机制,体现了猪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的作用,为山东农民增收、猪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三)成熟与拓展阶段(2024年至今)

 

1,模式的成熟与完善

 

经过几年的发展,山东生猪合作放养模式逐渐成熟和完善。放养公司(平台)在资源整合、技术支持、市场拓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运营模式。同时,养殖户对合作放养模式的认识和接受度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2,跨区域合作与拓展

 

山东的生猪合作放养模式不仅在省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开始向其他省份拓展。例如,山东的一些放养团队和平台企业与黑龙江、河北、河南、吉林等养猪大省的养殖户和企业开展合作,将山东的先进模式和技术推广到全国。这种跨区域合作不仅促进了当地生猪产业的发展,也为山东的放养企业拓展了市场空间,实现了互利共赢。

 

3,行业影响力的提升

 

山东生猪合作放养模式的成功实践,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其精细化分工、融合化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为全国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许多养殖户和企业纷纷到山东来“取经”,学习合作放养模式的经验和技术,推动了全国生猪产业的发展。

 

三、山东生猪合作放养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一)精细化分工与专业化协作

 

1,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

 

合作放养模式将生猪养殖产业链分解为多个专业化的环节,如仔猪繁育、饲料供应、技术服务、生猪养殖、疫病防控、屠宰加工等。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团队或企业负责,实现了专业化协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养殖户的专注与效率提升

 

养殖户在合作放养模式下,只需专注于日常管理和养殖环节,其他环节由放养公司(平台)提供支持和服务。这种分工方式使养殖户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

 

(二)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1,全行业资源整合

 

放养公司(平台)面向全行业整合优势资源,包括仔猪、饲料、兽药、技术、人才等。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具体表现如下:

 

(1)仔猪资源

 

放养公司从全国范围内寻找质量最好的仔猪,或根据养殖户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仔猪品种。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仔猪的品质,还通过规模化采购获得了显著的价格优势。例如,赵西友所在的放养公司通过与大型畜牧企业签订锁价合同,以375元/头的价格采购了80万头仔猪,相比市场价格,不仅保证了供应的稳定性,还降低了采购成本。

 

(2)饲料资源

 

放养公司利用自身规模优势,与饲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饲料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同时,通过精准饲料管理,优化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例如,新希望六和通过科学的饲料配方和精准喂养指导,将料肉比控制在2.5-2.6:1,显著降低了养殖成本。

 

(3)技术与人才资源

 

放养公司整合行业内的技术资源,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兽医团队,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人员不仅提供日常的技术指导,还帮助养殖户优化养殖管理流程,提高养殖效率。例如,何国庆的山东嘉润牧业有限公司配备了专业的技术团队,为养殖户提供从仔猪入场到出栏的全程技术指导。

 

2,产业链融合发展

 

合作放养模式促进了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更加紧密,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具体表现如下:

 

(1)上游资源整合

 

放养公司与饲料企业、兽药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生产要素的稳定供应。例如,山东的饲料企业通过参与合作放养模式,将饲料销售与生猪养殖紧密结合,实现了从饲料生产到生猪出栏的全程服务。

 

(2)中游养殖优化

 

养殖户在放养公司的支持下,专注于日常管理和养殖环节,提高了养殖效率和质量。同时,放养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养殖流程,降低养殖成本。例如,赵西友的放养模式下,仔猪成活率提高到97%以上,料肉比降低到2.5-2.6:1,疫病防控费用降低到不足30元/头。

 

(3)下游市场拓展

 

放养公司与屠宰企业、肉类加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生猪的稳定销售。通过规模化出栏,放养公司能够与下游企业进行价格谈判,获得更有利的销售价格。例如,赵西友的公司已与国内几家肉类加工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实现了天天有生猪出栏,避免了价格的大起大落。

 

(三)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

 

1,风险共担

 

合作放养模式通过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降低了养殖户的经营风险。具体表现如下:

 

(1)市场风险

 

放养公司通过与下游企业签订长期合同,锁定生猪销售价格,降低了市场波动对养殖户的影响。例如,赵西友的公司通过与肉类加工企业签订锁价合同,确保了生猪的稳定销售。

 

(2)疫病风险

 

放养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疫病防控技术支持,帮助养殖户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同时,通过保险机制,进一步降低了养殖户的疫病损失。

 

(3)成本风险

 

放养公司通过规模化采购和精细化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养殖户的收益。例如,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和精准喂养,养殖户的饲料成本显著降低。

 

2,利益共享

 

合作放养模式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提高了养殖户的收益。具体表现如下:

 

(1)代养费收入

 

养殖户通过提供养殖场地和日常管理,获得稳定的代养费收入。例如,乔海涛的养殖场通过与放养公司合作,每头猪可获得200多元的代养费,扣除水电人工等成本后,净利润在50万元左右。

 

(2)额外收益

 

通过二次育肥等模式,养殖户可以获得额外的增重收益和差价收益。例如,部分养殖户通过二次育肥,每头猪可获得额外的100元左右的收益。

 

(3)长期合作收益

 

放养公司通过与养殖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互利共赢。养殖户在稳定收益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猪

 

四、山东生猪合作放养模式的行业影响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精细化分工与专业化发展

 

合作放养模式通过精细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推动了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养殖户从传统的自繁自养模式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日常管理和养殖环节,提高了养殖效率和质量。同时,放养公司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发展。

 

2,产业链融合与协同发展

 

合作放养模式促进了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更加紧密,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例如,山东的饲料企业通过参与合作放养模式,将饲料销售与生猪养殖紧密结合,实现了从饲料生产到生猪出栏的全程服务。

 

(二)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

 

1,风险共担机制

 

合作放养模式通过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降低了养殖户的经营风险。放养公司通过与下游企业签订长期合同,锁定生猪销售价格,降低了市场波动对养殖户的影响。同时,通过提供全方位的疫病防控技术支持,帮助养殖户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2,成本控制与效益提升

 

放养公司通过规模化采购和精细化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养殖户的收益。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和精准喂养,养殖户的饲料成本显著降低,仔猪成活率和料肉比显著提高,疫病防控费用显著降低。

 

(三)促进养殖户增收与产业发展

 

1,稳定收益与额外收益

 

合作放养模式为养殖户提供了稳定的代养费收入,同时通过二次育肥等模式,养殖户可以获得额外的增重收益和差价收益。例如,乔海涛的养殖场通过与放养公司合作,每头猪可获得200多元的代养费,扣除水电人工等成本后,净利润在50万元左右。

 

2,产业可持续发展

 

合作放养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模式不仅为养殖户带来了稳定的收益,也为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引领行业变革与创新

 

1,模式创新与推广

 

山东的生猪合作放养模式为全国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许多养殖户和企业纷纷到山东来“取经”,学习合作放养模式的经验和技术,推动了全国生猪产业的发展。例如,黑龙江、河北、河南、吉林等养猪大省纷纷复制“山东模式”,推动了当地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

 

2,行业标准与规范

 

随着合作放养模式的广泛应用,行业急需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包括养殖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利益分配规范等。这将有助于引导企业和养殖户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五、行业影响的多维透视

 

(一)对养殖主体的重塑

 

1,农户转型路径

 

(1)山东嘉祥县养殖户王建国案例:转型放养后年收入从8万元增至35万元

 

(2)新型职业农民崛起:全省培育专业育肥户超10万户,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15%。

 

2,企业竞争格局

 

(1)传统养殖企业市占率下降12%,而服务型企业(如山东蓝思)估值增长300%

 

(2)出现“平台型巨头”:临沂久惠农牧估值突破5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生猪放养平台。

 

(二)对消费市场的传导

 

1,品质升级效应

 

(1)山东放养猪胴体瘦肉率提升至63%,肌内脂肪含量达3.2%,高于国标15%;

 

(2)定制化产品涌现:京东生鲜“鲁南黑猪”、盒马“泰山跑山猪”等高端品牌市占率提升。

 

2,价格稳定机制

 

(1)通过期货+保险组合工具,山东生猪价格波动幅度收窄40%;

 

(2)中央储备冻肉轮换效率提高,应急保供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

 

(三)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1,就业拉动效应

 

(1)直接创造岗位28万个,间接带动饲料、物流等行业就业超百万;

 

(2)山东曹县“归雁工程”吸引8000余名大学生返乡从事生猪产业。

 

2,县域经济激活

 

(1)单县依托放养产业打造“中国生猪之都”,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2)莒南县发展“生猪贷”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23亿元,不良率低于1%。

 

六、未来展望

 

(一)持续优化与创新

 

1,技术升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合作放养模式将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智能化养殖设备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养殖和疾病预警。

 

2,模式创新

 

未来,合作放养模式将继续探索新的合作形式和业务模式,如生态养殖、循环农业等,推动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跨区域合作与拓展

 

1,全国布局

 

山东的生猪合作放养模式将继续向全国其他省份拓展,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山东的放养团队和平台企业与黑龙江、河北、河南、吉林等养猪大省的养殖户和企业开展合作,推动当地生猪产业的发展。

 

2,国际市场拓展

 

随着国内生猪产业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将合作放养模式推广到国际市场,提升中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政策支持与行业规范

 

1,政策支持

 

政府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和养殖户采用合作放养模式。

 

2,行业规范

 

随着合作放养模式的广泛应用,行业急需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包括养殖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利益分配规范等。这将有助于引导企业和养殖户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山东生猪合作放养模式通过要素重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成功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世纪难题,为中国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范本。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生产效率的跨越式提升,更重构了产业链价值分配体系,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随着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山东模式有望在全球生猪产业变革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