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立代表:加大预制菜食品安全保障
“近年来,我国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但由于产品标准不完善、市场监管薄弱等原因,导致屡次爆出食品安全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万立特别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强消费者权益保障、促进预制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
万立经过调研发现,预制菜产业存在现有生产标准有局限、法律规范滞后和产业监督实效不高等问题。
“设立预制菜行业市场准入门槛,健全产业标准体系,从源头化解预制菜食品安全隐患。”万立建议。
围绕完善法律规范,健全制度保障,为消费者筑牢预制菜领域的权益保护防线,万立建议建立预制菜产业信息公开制度,构建以消费者知情权为核心的法律保障体系。针对预制菜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法律明确预制菜生产者、经营者生产销售流程记录义务及预制食品信息管理、公开义务,切实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维护消费者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万立举例说,商家应通过菜单、公示栏等明显方式提供预制菜品的相关信息或根据预制菜和现做菜的成本差异实行区别定价等。
此外,万立建议,加大监管力度,提升监管质效,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齐秀敏代表:加强预制菜产业规范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来,我国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但由于产品标准不完善、市场监管薄弱等原因,导致屡次爆出食品安全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万立特别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强消费者权益保障、促进预制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
万立经过调研发现,预制菜产业存在现有生产标准有局限、法律规范滞后和产业监督实效不高等问题。
“设立预制菜行业市场准入门槛,健全产业标准体系,从源头化解预制菜食品安全隐患。”万立建议。
围绕完善法律规范,健全制度保障,为消费者筑牢预制菜领域的权益保护防线,万立建议建立预制菜产业信息公开制度,构建以消费者知情权为核心的法律保障体系。针对预制菜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法律明确预制菜生产者、经营者生产销售流程记录义务及预制食品信息管理、公开义务,切实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维护消费者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万立举例说,商家应通过菜单、公示栏等明显方式提供预制菜品的相关信息或根据预制菜和现做菜的成本差异实行区别定价等。
此外,万立建议,加大监管力度,提升监管质效,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郑思敏代表:引导预制菜产业规范化发展
2023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迅速,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是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系居民饮食健康的重要产业。”全国人大代表,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思敏认为,预制菜产业链涉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市场消费等多个环节,其出现契合了市场对效率与品质的需求。
郑思敏代表告诉记者,她关注到,我国多个地区明确将发展预制菜相关产业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并出台专项支持文件。“预制菜火了,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及监管等问题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话题之一。”
四、郁瑞芬委员:为预制菜入校加把“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消费方式的转变,预制菜产品大规模涌入市场,甚至进入学校。这是拥有“零食女王”之称的全国政协委员、来伊份总裁郁瑞芬今年格外关注的话题。
郁瑞芬说,此前,上海市政协开展了相关调研活动。委员们认为,预制菜市场在高增长的同时,行业标准并不完善,整体上还不够成熟。大趋势发展的情况下,建议预制菜产品只可以进入消费者有主动选择权的商品市场,而不得进入让消费者被动选择的市场,如学校食堂、职工食堂、养老院等。
“是堵还是疏,可能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内,跟踪调研。但是,‘食’是民生大事,嘴巴是等不得的。”为此,郁瑞芬提出,为预制菜进入校园加把“锁”——推动幼儿园、小学建立系统的食育课程体系。
吃,谁不会?但吃什么、怎么吃,这里面的学问可真不少。
“这门学问要从娃娃抓起。”郁瑞芬说,“提高幼儿园、小学阶段食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遵守相关标准要求和教学实践要求,建立起系统的食育课程体系。”
郁瑞芬认为,要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个层面,加强对儿童、青少年食育措施的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落实食育的各项工作要求,逐步实现食育与饮食实践的融合。“我想,食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儿童、青少年学会辨识食物的安全性、来源、营养价值,懂得简单的餐桌礼仪,了解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郁瑞芬如是说。
营养不营养,健康不健康,孩子们自己也应该有知情权。
郁瑞芬认为,培养儿童、青少年对于食物的正确认识以及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系统的食育课程体系,包括食育知识、食育艺术、食育行为、食育利益、食育情感等多方面内容的教育要求,通过食品健康教育课程、短片、教学实验、科普读物、食育游戏等多种方式,以主人翁视角向儿童、青少年普及丰富的食物营养价值方面的知识,并同时组织进行系列食物辨别和生长过程观察的实践活动,通过具象、感性的知识讲解途径,可让儿童、青少年直观地掌握了食物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营养均衡的重要性,逐步实现食育与饮食实践的融合。
她说:“食育课程将有效指导儿童、青少年学会辨识食物的安全性、来源、营养价值,了解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当然,食育课程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庭也是“第二战场”。
“从儿童、青少年食育的角度,家庭食育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影响、决定了孩子成长中的饮食偏好和饮食习惯。”在郁瑞芬看来,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积极沟通和交流,建立幼儿园、小学与孩子家庭的良好教育联系,提高孩子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对食育的重视,协调双方共同的食育目标,从而给予孩子全方位的食育和良好的家庭饮食环境,强化对孩子的饮食文化教育。
郁瑞芬说,相信食育课程将教会孩子们哪怕是面对预制菜也能主动选择,从而让校园午餐更营养更健康。
五、张建明委员:加强预制菜规范化管理 保障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预制菜作为一种新兴食品,如何合法合规生产经营,以保障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明宇集团董事长张建明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预制菜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年轻人,且有大举进入校园之势,事关学生和年轻一代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成长。
中国连锁餐饮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5400 亿元,2026年或将破万亿元,年复合增长 20%以上,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基于此,张建明建议从国家层面,针对新食品、新产业,及时实施全面规范化的管理,为民众健康和新兴产业的高质量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高速发展背后“缺乏保障”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5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运行及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并有望在2026年升至万亿元。
天眼查数据研究院提供给本报记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现存预制菜的相关企业6.4万余家;其中,2023年1—12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5000余家,同比增长152.9%;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以8200余家位列区域首位;河南、江苏分别拥有5900余家以及5200余家,位居二、三位。
在预制菜高速发展的同时,张建明认为目前行业存在两个“缺乏保障”:即全国性的规范、标准缺失,产品质量缺乏保障;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缺乏保障。
在张建明看来,全国性的规范、标准缺失已经成为产品质量缺乏保障的关键。首先是缺乏对预制菜生产主体从业资格的基本规范要求, 进入门槛极低,从业者鱼龙混杂,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假冒仿制、以次充好、没有标识信息(或者不全)、原材料无法溯源等问题,“舌尖上的安全”难以保障。其次是缺乏对预制菜的分类规范及对应的生产标准,一方面导致消费者难以区分识别预制菜层次(从方面食品到美食产品,层次较多),另一方面导致“无标”可循,生产、监督环节都难以把好质量关。再次是缺乏预制菜链路标准,预制菜是全链路产业,目前冷链仓储等关联产业仍然没有针对预制菜的专项标准,预制菜食品安全难以闭环。
此外,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缺乏保障。在张建明看来,首先,目前无论是外卖商家或者堂食餐厅,普遍均不告知消费者使用的是预制菜还是新鲜现做食品,而一般消费者又无从识别,知情权未得以保障;其次,选择权无保障:受到消费观念的影响, 目前还有较多消费者难以接受在餐厅堂食时使用预制菜,尤其对商家将预制菜与新鲜现做食品同等定价更难接受,但是外卖商家和餐厅又不提供预制菜和现做食品的消费选项。
“正是由于上述两项权益无法保障,也导致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排斥情绪强烈。”张建明举例说,某知名酒店以高昂价格承办婚宴,因大量使用预制菜,被客人发现后引发严重不满,造成“不买账”的纠纷。
就此,中国食品行业研究员朱丹蓬认为:“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各地政府纷纷大力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主要强调的是产业发展与科研结合,但在国家标准方面还存在不足,产业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程度也有待提升。”朱丹蓬认为,2024年,预制菜行业应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改进:一是行业亟待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规范;二是要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推动预制菜进入规范化轨道
基于目前预制菜存在的“缺乏保障”问题,张建明建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尽快出台全国性的预制菜行业规范和标准,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餐饮服务等重要环节,将生产经营活动纳入规范化轨道,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比如在生产加工环节,首先应该界定“入门”条件:明确规定预制菜生产加工主体,须满足相应食品类生产加工的必要条件:如生产场地、设施设备、从业人员、相关证照等。其次明确生产要求:如须严格按照食品执行标准进行生产;须采购新鲜符合食品安全的食品原料进行加工, 禁止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食品添加剂根据食品类别按照法律规定范围剂量使用;采用符合保存要求的食品包装材料密封等。再次明确信息标注:须标明“预制菜”及对应信息 (如食品品类、执行标准、食用方法、储存条件、保质期等)。
在运输和销售环节,要求预制菜须按食品要求进行全程冷链运输、冷藏冷冻保存。在销售卖场,建立预制菜食品销售专区,制作相关标识以区别其他食品销售。尤其加强对直播带货销售预制菜的监管,避免虚假宣传、刷单炒信及其他问题。
在餐饮服务环节,应明确规范餐饮服务提供者,若是采用预制菜作为原料进行烹饪的,除按标准采购和使用合格的预制菜外,还须在餐饮服务场所或外卖平台网店上,将使用预制菜的信息对消费者进行明示告知提醒(如在酒店菜单或外卖网店菜单上对食品原料进行特别标注),并在价格上与新鲜现做的食品有所区分,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
“预制菜产业的兴起,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安全与健康问题,规范化才是产业高质量长远发展之道。”张建明强调。(综合人民法院报、央广网、人民政协报等)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