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内容

我国的猪都是进口的,地方猪都快灭绝了?下一步该怎么办?专家回答:完全不引也可以……

农业农村部网站 2021-04-29

阅读()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提出未来1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明确了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提出未来1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明确了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作为国家层面启动的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这是确保种源自主可控、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一个重要行动。

 

据介绍,此次启动的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范围包括生猪、奶牛、肉牛、羊、马、驴等家畜品种,蛋鸡、肉鸡、水禽等家禽品种,以及蜜蜂、蚕等。重点聚焦全面强化自主创新、全面强化育种基础、全面强化育种体系和全面强化企业主体等主要任务,力争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新闻发布会

 

从2008年开始,我国实施了第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经过12年的努力,畜禽生产性能明显提升,畜禽种业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明显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基本解决了我国畜禽良种“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种源支撑。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将用15年的时间,重点解决我国畜禽良种“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

 

4月28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有关情况。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有媒体报道,我国的猪都是进口的,地方猪都快灭绝了,请问情况如何?下一步该怎么办?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瑶生回答: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也是近期很多媒体询问我们的问题。其实“猪芯片”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大众熟悉的“芯片”是技术含量很高、不可替代的硬件,也是消耗品,生猪品种则是没有技术壁垒的、可持续不断繁衍的生物活体,应该说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种类比也反映了大众对我国生猪种源的高度关注。我国猪肉消费和全球消费演变趋势类似,也由短缺时期的脂肪型逐渐过渡到供需基本平衡时期的瘦肉型为主,发达国家这一转变远早于我国。当今世界瘦肉型品种有三个,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由于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成为全球生猪养殖的当家品种。从全球来看,根据本国市场需求对“杜长大”进行本土化选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杜长大”以来,和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类似,实施了本土化选育,特别是2009年启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进一步加快了系统选育,从而保障了我国接近90%的生猪市场的种源供给。关于种猪进口问题,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种猪供给立足国内是有保障的。近十年来,全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更新比例不足10%,少量进口主要用于补充资源、血统更新和改善种猪性能。事实上,发达国家间都在相互进行品种交流,这是国际惯常做法,我国也是一样。虽然我们进步很快,但规范的系统选育历史积淀不足,比国外晚了近50年,核心育种群的产仔数、饲料转化率等关键性状与发达国家还有10%-30%的差距。因此,适当引种有利于国内生猪种业加快追赶,完全不引也可以,但会影响发展效率,不利于加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关于地方猪的问题,我国现有地方猪种83个,品质好、风味佳,但由于吃得多、长得慢、瘦肉率低,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瘦肉消费需求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导致养殖规模不断萎缩,资源群体缩减。这些年来,我国建设了62个国家级地方猪保种场和保护区,开展了猪遗传材料采集保存,应该说实现了应保则保。同时,以用促保,利用地方猪种培育了30个新品种和配套系,一批黑猪品牌加快进入市场,逐步满足了人们对优质特色猪肉的需求。下一步,在全国实施新一轮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中,一是实施大规模的主导品种联合育种,尽快实现生产性能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优质种源供给。二是加强地方品种保护,今年已启动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摸清家底以后,将进一步完善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三是大力推进地方品种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其优质特性,培育以风味独特、肉质鲜美为主兼顾生长速度的特色猪种,更好地满足多元化的市场消费需求。谢谢。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