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观点 > 内容

猪肉涨价风起,猪肉市场的春天或许已经露出了曙光?

农典云 2024-05-11

阅读()

长期以来,猪肉价格的起起伏伏,不仅牵动着千家万户的餐桌成本,也让资本市场上的猪肉股和相关基金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风向标”。最近几个月,生猪价格的一路回暖,似乎在预示着猪周期的新拐点,但市场对此的反应却是喜忧参半,既有着期待的火花,也不乏谨慎的冷水。

长期以来,猪肉价格的起起伏伏,不仅牵动着千家万户的餐桌成本,也让资本市场上的猪肉股和相关基金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风向标”。最近几个月,生猪价格的一路回暖,似乎在预示着猪周期的新拐点,但市场对此的反应却是喜忧参半,既有着期待的火花,也不乏谨慎的冷水。

 

生猪

 

自去年12月以来,生猪价格已连续四个月上扬,多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趋势。比如温氏股份,其毛猪价格从2023年12月的13.7元/公斤爬升至今年4月的15.18元/公斤,其他生猪企业也基本一致。

 

就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三家最新销售数据显示:4月份期间,牧原股份出售的商品猪单价为14.8元每公斤,相较于3月份价格,增长了3.93%;温氏股份毛猪售价则为15.18元每公斤,较3月价格提升了3.05%;而新希望在4月份的商品猪售价达到15.13元每公斤,与3月相比,涨幅达到了5.51%。

 

猪肉股的市场表现亦十分亮眼。5月8日,猪产业相关个股逆势上扬,概念指数攀升了1.74%。其中,华统股份股票涨停,巨星农牧、新五丰、*ST傲农以及温氏股份等个股的涨幅均超过了4%。随着猪肉股股价的普遍上涨,也推动了畜牧养殖ETF连续七日的增长,尤其是国泰中证畜牧养殖ETF的卓越表现,进一步彰显了市场对猪肉行业即将到来的复苏抱有坚定信心。  

 

国泰基金研究人员提醒,虽然当前生猪价格显示出一定的淡季韧性,但产能去化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养殖户的资金压力、养殖成本高于行业平均线的现状,以及天气因素、非洲猪瘟等可能带来的养殖难度增加,都是悬在行业头顶的不确定因素。换句话说,猪价的持续反弹并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市场各方的博弈依旧激烈。

 

根据当前的生猪出栏数量和存栏量观察,去产能工作尚未达到预期目标。举例来说,今年第一季度,17家上市的养猪企业共计出栏3686万头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目前,生猪养殖业正处于一个显著的竞争阶段,领先的养殖企业维持着一定的产能规模,寄望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优化资产负债率来扩大市场份额。

 

有行业内部人士指出,这一现象暗示着短期内生猪供应端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度的减产。然而,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同时下游需求疲软,这两个因素共同限制了猪肉价格的进一步回升。特别是在上半年的市场淡季,猪肉价格的反弹力度和持续性都显得相对较弱。

 

尽管如此,从历史估值的角度看,猪肉板块似乎已经处在了“地板价”区域。国泰基金研究员指出,中证畜牧指数的市净率(PB)仅为2.75倍,位于历史低位,这意味着即便猪肉价格的未来走势存在分歧,基于估值修复的逻辑,板块内的一些优质企业或已具备投资吸引力。

 

基金经理以及分析师们的态度各不相同,但普遍认同的是,行业整合和规模化趋势将是推动未来猪肉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低成本、高效率的养殖模式将更受市场青睐,头部企业有望在周期波动中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正如嘉实基金分析师吴越、朱子君所言,低成本、高增长的生猪养殖企业,在周期反转确定性高的背景下,其“周期成长双重属性”使得其投资价值凸显。

 

猪肉市场的春天或许已经露出了曙光,但这场春寒料峭中,既有暖阳也有冷风。投资者在期待行业回暖的同时,也应理性审视行业内部的复杂动态,把握好周期性与结构性机遇,才能在这场猪肉市场的博弈中赢得先机。毕竟,无论是餐桌上的猪肉,还是股市里的猪肉股,背后都是对行业趋势深刻理解的较量。

 

对于投资者以及养殖户而言,重要的是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中找到自己的节奏,理性看待周期的起伏,或许才能在这场猪周期的“赌局”中笑到最后。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