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观点 > 内容

当前生物安全有哪些需要改进? 余旭平:生物安全是可以搞定非洲猪瘟的

新猪网 2024-05-06

阅读()

非瘟病毒发生重组,很多猪场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还是经常“破防”,造成身心俱乏,您对当前猪场生物安全有哪些建议?

嘉宾简介

 

余旭平

 

余旭平,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动物医学中心检疫检测与流行病学平台主任。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兽医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病理学系访问学者,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访问教授。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动物传染病学、分子病原细菌学。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和禽病学分会理事、动物传染病学分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担任浙江省政府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专家委员会、省农业厅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家委员会委员委员等职。

 

(1)生物安全依然是非洲猪瘟防控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并且就目前的技术看,一定程度上生物安全也是非洲猪瘟防控的唯一方法。

 

(2)总体上这种空气传播的概率不是很大。现在有很多人在特别强调“沙尘暴”传播,我认为有点夸大了,借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3)目前非洲猪瘟依然是防控的重心,是老大,老二是蓝耳病,小三是PED流行性腹泻。流行性腹泻(PED)的核心问题也是免疫抑制问题,是母猪的健康度问题,是疫苗免疫母猪后是否真正有效地起效的问题。

 

(4)蓝耳病造成的损失不亚于非洲猪瘟,最重要的危害不完全是呼吸道问题,也不是繁殖障碍,而是免疫抑制问题,是继发感染。

 

(5)现阶段蓝耳做单阴就行,不做双阴。灭活苗免疫后尽管没有测到抗体,但不排除依然有适当的免疫力。

 

(6)我一直认为蓝耳病活疫苗最重要的是安全性,经典毒株疫苗可能相对来说安全性要好一些。

 

(7)相对地,小猪场最缺技术。中等规模猪场面临如何聘用兽医、聘用职业经理人的问题。大型集团问题也不少,问题主要有:管理层级多,执行力不够;防控措施、免疫和用药等通常“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少部分职业经理人技术水平并不到位。

 

图片

 

记者:非瘟病毒发生重组,很多猪场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还是经常“破防”,造成身心俱乏,您对当前猪场生物安全有哪些建议?

 

余旭平:目前,防住非洲猪瘟对于绝大多数猪场来说仍然是关键。但,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重组,更由于现有的生物安全措施漏洞依然很大,在2023年,很多猪场防不住非洲猪瘟属于正常现象,即使有些所谓防住没有发生的牧场在很大程度也有“靠天吃饭”的成分。

 

生物安全是可以搞定非洲猪瘟的。

 

生物安全依然是非洲猪瘟防控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并且就目前的技术看,一定程度上生物安全也是非洲猪瘟防控的唯一方法。

 

生物安全包括:划好“红线”,把控好“关键控制点”。

 

生物安全是“让非洲猪瘟病毒遇不到猪”,是通过“红线”硬隔离让活病毒不能进场,而随物资随人要进场的,必须在关键控制点处理,清洗掉或者完全杀灭病毒。

 

生物安全不一定需要高大上,不一定得花很多钱,因地制宜达到上述效果就是最好的、最有效的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做过头了,甚至做成“变态”了 ,另一方面还是有漏洞,而且一些猪场的漏洞很大,甚至可以说“漏洞百出”。

 

因此,生物安全提升,生物安全审计非常重要。我们需要逐个逐个的关键控制点去抠,堵住任何可能的漏洞。

 

举例来说,人员进场洗澡这个关键控制点:咱们有不少牧场采取限制员工外出的措施,这就属于变态措施了。确实,限制员工外出是有益于防控非洲猪瘟的,而且肯定是时间越长越好,但是这种做法违反人性,这会让员工失去工作积极性,极端情况甚至可能造成养猪人员家庭不和、婚姻破裂。我们有一些猪场规定员工每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出去一趟,咱们的员工是不是有点类似海员了?海员挣多少钱,而咱们给员工发多少钱?

 

大观山种猪场规定员工每两周休息一次,灯塔养殖总场林总说他们的核心技术员每天都可以进出场,有些员工就在场附近结婚安家。

 

其实只要认真洗澡即使每天进出场风险也不会非常大。我们浙大动物医学中心年前做了两次猪的试验,工作人员也是每天进出,而且养猪的工人还是进菜场买菜自己做饭的,因此只要认真洗澡,我认为是可以保证生物安全的。

 

我们思维上,要把人员进场洗澡这个关键控制点前移,设置在从场外进入生活区这个位置,这样生活区就是干净的,我们不要把生活区当做脏区或者缓冲区。

 

现在许多集团公司和大型猪场的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包括农业部要求中也是两者分开),强调每天从生活区进生产区的洗澡环节,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妥,这相当于把生活区当作脏区或者缓冲区来看待了。

 

这些猪场要求员工每次进出生产区都洗澡,每天有可能要洗4-6次,这会引起皮肤瘙痒、把皮肤洗成疙疙瘩瘩难受,这样的操作也属于违反人性的,因此,这种从生活区进生产区的洗澡操作通常不容易做到位,更有可能仅仅流于形式、做做样子而已。

 

既然洗澡至关重要,那么场里要创造足够良好的洗浴条件,让员工乐于洗澡并且主动地洗干净。洗澡间的设施条件要舍得投入,要让整个区域都暖和,不能只有热水,其余都是冷嗖嗖的,这样冬季光着膀子进去很不舒服,洗澡质量会打折扣。

 

我不断跟牧场强调:“可以通过硬件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采用管理,能通过管理搞定的事情,不要依赖员工自觉”。洗澡硬件设施不咋地,靠强行管理,我认为也是不完全可靠的。

 

另外一个问题:咱们如何看待缓冲区?

 

外面是脏区,黑的;里面是净区,白的;洗澡(或物资烘烤)的地方是缓冲区,应该是什么颜色?我怀疑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一些讲生物安全的专家,都认为是灰的。

 

我的观点是:当脏东西、脏的人进去的时候,是黑的,当我们从里面洗干净(或,物资烘烤灭菌后搬运)出来的时候,缓冲区就得是白的。你怎么可以从一个灰的区域踩到白的地方去?

 

非洲猪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活得比较久,“不褪色”,一点一点灰的不断带进去,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会变成黑的!所以我说原则上,现在的洗澡条件99%的牧场不达标,洗澡后地面也必须绝对洗干净,也就是说,人员进场洗澡不仅仅洗人。

 

生物安全措施是需要靠人来做的,如果做不好,特别是那些违反人性的,还不如不做。如果这件事情必须做,那就要想方设法地做好做到位。很多猪场防疫制度弄了一大堆,如果仅仅“制度上墙”(张贴在墙上),是没有意义的。

 

记者:从这几年情况来看,南方猪场在雨季时非瘟防控难度很大,您觉得这是为什么?

 

余旭平:南方还不完全是雨水问题,像浙江等地夏天还有台风的影响。

 

病毒属于微观世界,靠数量靠概率取胜,病毒的数量可能是10的8次方或者10的10次方。

 

很多人有可能会联想,把病毒比作面粉,想象这么多的病毒犹如一堆面粉,病毒在里面是一颗一颗地独立的,然而,病毒其实是一堆堆地粘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想象:当病毒攻击一个巨噬细胞,病毒在里面增殖,最后大量的病毒聚集在一个巨噬细胞里。接着细胞破裂,细胞中的病毒当然有零星地一粒一粒地掉出来的,但更多的病毒是一块一块地聚集在一起的。这有点类似于:面粉做成了馒头,然后馒头再掰碎成了不同大小的碎块。一粒一粒地散在的病毒容易死亡,而聚集成块的病毒被有机质包裹着,对外界环境有抵抗力。

 

病毒特别耐稀释。我们想象一下:将1毫升墨汁加入9毫升水中混匀,水的颜色应该依然比较黑, 如果1毫升墨汁加入99毫升水, 100倍稀释,则水的颜色就可能是浅灰色了,很淡了,如果将1毫升墨汁加入999毫升水中, 稀释1000倍,我怀疑如果不说明,咱们可能不知道那里面已加了墨汁了。也就是说墨汁的耐稀释的能力在100到几百倍,基本上到不了1000倍。

 

然而,病毒可以耐受1万到100万倍的稀释!也就是说,被雨水稀释了1万到100万倍的病毒“看”起来依然是灰的,甚至像墨汁一样黑。

 

雨水到底起了什么作用?雨水就在起稀释作用,而且雨水的稀释最后将病毒晕开成很大的一片区域。

 

假定牧场内从外界飘入了一小点含病毒灰尘粒,它可能会落到树丛边或墙角落的一个很小的点上,人员活动并不容易够着,也就是说我们的脚一般踩不着它。但如果雨水一泡,这一小堆病毒就化开来了,污染很大一片区域,而如果我们正好一脚踩上,就有可能将病毒带进猪舍,最后带进猪嘴巴,导致感染和暴发。

 

当然,雨水不仅仅起副作用,也有可能会起“正”作用。平地上的病毒会被雨水泡开来而扩散,但是山坡上的病毒会被冲到山沟、山脚下。因此,对于山区的猪场,雨水有可能是好事,这可能也是丘陵山区为什么容易防住非洲猪瘟的原因之一。

 

台风也加剧了病毒的移动。南方的台风与北方的“沙尘暴”有相似点,附着有病猪的粘液、血液、猪粪等干了之后成了尘埃,这些带毒尘埃会随着空气吹进猪场,引起传播。

 

但总体上,这种空气传播的概率不是很大。现在有很多人在特别强调“沙尘暴”传播,我认为有点夸大了。

 

我经常说,如果一个猪场人没管住、物资没管住,或者卖猪环节没管住、甚至连死猪也没管住,在这些重要环节还存在漏洞的情况下,你说苍蝇、蚊子、老鼠传播,或者“沙尘暴”空气传播,我认为借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过分强调“沙尘暴”的作用是不利于健康“防非”的。

 

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两方面的副作用:一方面,这有助职业经理人找到借口,使他们失去进一步努力改进提升生物安全防控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说法进一步引申则会过分强调空气过滤的必要性,与楼房养猪一样,强调生物安全需要高大上,会进一步推高养殖业的硬件成本,排挤中小养殖户。

 

实际上,“沙尘暴”与雨水的作用相似,都是一个稀释和扩散过程,而病毒耐稀释由于大型猪场养殖量大,猪的数量多,并采取主动通风,病毒一旦被风吹进猪舍,“砸”到猪的概率就会高,所以集团公司大型猪场强调空气过滤是对的。

 

但是北方地区的一些100-300头母猪中小猪场,冬天是开着窗户养猪的?我坚信他们这些牧场连保温都来不及,恨不得把窗户拿纸贴牢或者用塑料薄膜钉住,沙尘怎么可能吹到猪舍里面去?

 

我估计,最大的可能是沙尘带着病毒吹到了猪舍门口,而病毒进一步进到猪舍内,然后进一步移动,最后到猪嘴巴里还是通过人。

 

由此,按照拔牙级别的生物安全来做,让“病毒挪不动”,可能会有助于这些中小牧场渡过冬天“沙尘暴”带来的病毒传播问题。

 

记者:根据您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目前国内猪病的流行情况大致是什么样?

 

余旭平:自从2023年8月非洲猪瘟暴发以来,非洲猪瘟依然是防控的重心,是老大,老二是蓝耳病,小三是PED流行性腹泻。与腹泻相关联的病原还有轮状病毒、丁型冠状病毒等,还有一些细菌性病原如大肠杆菌、回肠炎、梭菌等,呼吸道或全身感染的细菌也不少,包括链球菌、副猪格拉瑟氏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还有2种不同感染和表现类型的支原体,等。

 

我认为,大多数的细菌感染,像上面提到的链球菌、副猪、胸膜肺炎、回肠炎等都属于继发感染,与病毒相比较,它们的致病作用相对次要一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起于病毒,死于细菌”或者说“病毒开道,细菌帮忙”,我认为如果把蓝耳病搞定了,并且把圆环也稳定住,免疫抑制性病原不是问题了,很多细菌病就会自然地轻了或者没了。

 

而且我认为,流行性腹泻(PED)这个“小三”的核心问题也是免疫抑制问题,是母猪的健康度问题,是疫苗免疫母猪后是否真正有效地起效的问题。

 

根据我们中心的检测以及我本人的临床观察,我认为蓝耳病造成的损失不亚于非洲猪瘟,最重要的危害不完全是呼吸道问题,也不是繁殖障碍,而是免疫抑制问题,是继发感染。

 

根据我的防控方案和临床实践,我认为非洲猪瘟还是容易防住的,只要提高生物安全的意识和认知,关注细节,一步一个脚印地堵漏洞提升,是完全能够挡住它干掉它的,那些我曾经帮忙指导过(我之前参与指挥“拔过牙”过)的牧场2023年这一波疫情都防住了。

 

相对地,蓝耳病“不按常理出牌”,说不定它就从哪里钻进来了,我们在蓝耳的生物安全防控方面,就得关注空气和苍蝇这几条传播途径。

 

记者:蓝耳病“双阴”到底有多大意义?您怎么看待猪场蓝耳病“双阴”和“单阴”?

 

余旭平:随着非洲猪瘟进入国内而带来的生物安全防控意识和认知的提高,是时候推广蓝耳病(还可以包括猪流行性腹泻、气喘病等多种传染病)的净化工作了。

 

国内已有不少企业已经实现蓝耳双阴,特别是福建的许多猪场,我还了解到陕西有一个猪场已维持双阴时间长达10年了。我估计浙江省双阴猪场不多,可能有几个单阴。

 

我观察了一个场,尽管是单阴,但生产性能已有显著改善。有人说,蓝耳双阴猪饲料转化效率可以降0.3左右,药费也可以降很多,生产成本每公斤至少可降低1元,甚至能降2元,收益巨大。

 

现在看总体上蓝耳净化不难,难在长期维持,据说做过蓝耳阴性的场平均可维持阴性的时间约两年多一点。

 

很多人担心净化不久就传入转阳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我请教了闫之春老师,他告诉我:他们进行了上千遍的模拟演算,加入了40多个相关参数(相当于进行了上百万次模拟计算),发现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猪价,其次包括产活仔数、生产性能,还有后备母猪价格等。只要猪价合适,可能投入蓝耳净化的成本半年就可以挣回来。

 

现在猪场处于生死存亡时刻,猪价与成本在临界线上下,钝刀子割肉,蓝耳阴性可以明显降低成本。如果不做,可能慢慢地会被淘汰,如果做了,可以从内卷中活下来。大家看这有吸引力不?做蓝耳阴性场、养蓝耳阴性猪,这可能不是简单的回本问题了,而是存亡的转机!

 

我估计咱们国内现有大多数猪场连单阴都不容易搞定,对于这些猪场,实际上我认为做美国标准的阳性稳定就行。对应美国兽医协会(AASV)公布的蓝耳病分类标准,就是Ⅱ和Ⅱ-VX。Ⅱ相当于是母猪单阴,产房仔猪没有垂直传播,并且始终维持阴性,Ⅱ-VX即用弱毒苗免疫的阳性稳定,我认为很多猪场大概维持在Ⅱ和Ⅱ-VX之间波动就行,就可以产生竞争优势。

 

国内现在很多所谓的蓝耳稳定猪场,其实只对应于美国AASV标准的I-B,属于低流行率的不稳定场,我戏称为“基本稳定”/“基本不稳定”猪场。

 

美国标准的Ⅲ差不多是我们说的单阴、Ⅳ是双阴,他们好像要经过1年时间反复检测与审核,发给证书,也就是说单阴双阴是要有检测数据支撑的,任何缺乏维持分类检测证据的猪群都会被默认为阳性不稳定(Ⅰ-A)。

 

如何看待蓝耳病“双阴”和“单阴”?

 

我的观点是:现阶段蓝耳做单阴就行,不做双阴。双阴意味着连基本抗体也没有,而我认为留点抗体,生产性能方面应该基本一样,但安全性可能会更好一点,当然也有可能单阴场最后还是会慢慢变成双阴场,我们正在试灭活苗免疫维持单阴的效果。

 

我参考了一篇西班牙的论文,试验应用灭活苗免疫蓝耳双阴猪,与不免猪作对照,结果测抗体没有任何区别(基本上不产生抗体),但是攻毒之后再测抗体有区别,免疫过的抗体产生速度大约要快1周。

 

我认为这就是疫苗的免疫效果,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免疫力,这就有可能在发生感染时减少损失。

 

印象中我看到过一篇文献(可能是Science上的文章),病原感染动物最后是否建立起感染、甚至最后导致动物发病死亡,就是病原在组织中增殖扩散快还是免疫反应快的比赛过程。

 

灭活苗免疫后尽管没有测到抗体,但不排除依然有适当的免疫力。这样场里万一出现波动,有可能不至损失太大。

 

上面的内容是我的理论推测,对不对?看最后实验结果,我们正在进行中。

 

所以现阶段,我不希望猪场蓝耳变成双阴,哪怕最后没有办法,确实也变成双阴了,但依然接种灭活苗。希望能够哪怕早一周产生免疫应答,使得病毒攻进来刚开始增殖时的病毒增殖量会降低,使病毒扩散速度也减慢,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还有时间来应付。

 

图片

与余教授合影

 

记者:国内蓝耳病疫苗的种类非常多,争议不断,造成很多猪场选择时无所适从,您如何看待蓝耳病疫苗接种的问题?

 

余旭平:我一直认为蓝耳病活疫苗最重要的是安全性,经典毒株疫苗可能相对来说安全性要好一些。

 

我知道蓝耳病弱毒苗会干扰猪瘟疫苗(牧场测定到的猪瘟抗体经常参差不齐),一些疫苗免疫后还可能诱发副猪或胸膜肺炎。我最初以为蓝耳弱毒疫苗免疫不会干扰伪狂犬的免疫效果(因为伪狂犬gB抗体没有出现可见的差异),但多年前我帮助杭州一个种猪场进行伪狂犬净化工作,经gE抗体追踪检测,结果发现一个非常安全的蓝耳病弱毒苗,对伪狂犬疫苗免疫效果也产生了严重影响。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想通过测序去找一个序列相近的疫苗,我认为是不对的。请想一想,如果测出来是NAD30样的毒株,你选择哪一种毒株的疫苗?我们不能把一个理论值当做疫苗评价标准。

 

假设有两个疫苗,一个经典毒株,一个是高蓝毒株,假设这两个毒株安全性一模一样,增殖特性一模一样,制备疫苗培养出来的病毒效价也一样,佐剂也一样,所有的都一样。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场里流行的毒株是高蓝,肯定选高蓝弱毒疫苗;如果是经典,则选择经典,即序列相近的优选。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两个疫苗本身就不一样,无法评价,所以我建议首选安全性。

 

很多人都在强调蓝耳病毒株的变异,那么什么叫做“变异”呢?我研究生是学核酸生化的,15,000个碱基变1个,从核酸生化的角度看,这就是变异。可是一个碱基变化有没有意义?可能就是一个无意突变或静默突变,一点意义也没有。如果按这个作为定义,任何一个纯化的病毒给猪打下去,第二或第三天马上把它分离回收回来,就发现已经发生变异了,何况RNA病毒变异很快。

 

对于传染病防控,病毒变异的真正含义是血清型变异,如果没有达到血清型层面,那至少也得达到血清亚型、抗原漂移层面。从核酸层面的变异到抗原再到血清型,相差了很多个层级,甚至有可能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关系。

 

现在面上流行的有关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伪狂犬病毒变异的说法也有类似的问题。

 

蓝耳病疫苗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完全免疫,而另一方面蓝耳病又有完全免疫并且可以自愈的现象,表现在养猪生产上有时候会出现逻辑不自洽。卖疫苗的人说,我的疫苗用下去以后猪就好了,不用它就出问题。确实多数时候是这样,对的。但有时也有反例。也有猪场从头到尾都没有使用疫苗,一阵子蓝耳波动,但过了一阵子也好了,因此到底是疫苗起作用好了,还是不用疫苗也慢慢变好不好说。这就是有少量猪场从头到尾都不用蓝耳疫苗的原因。

 

确实,我们开展试验时,局部看逻辑可能可以自洽,但是把整个养猪系统全部包进来时,逻辑就有可能不自洽。

 

在我所指导的猪场里,我不太喜欢大刀阔斧地干涉和调整疫苗免疫,特别是蓝耳病疫苗免疫。通常猪场免疫什么蓝耳病疫苗、怎么免疫,我基本上不干涉。其它疫苗也类似,除非我发现现有免疫方案明显有问题,并且还涉及到了当前猪场出现的问题,我才帮助微调免疫程序。很多猪场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实际可能还不错,然而一旦猪场生产出现波动,找不出原因或没有及时控制搞定,于是老板一拍桌子就把他开掉了。后面又重新聘请一位,通常后面这位职业经理人会说前面的这位有问题,还把前面这一位制定的所有免疫程序都推倒重来,以体现他水平更高。我认为这样反而不好。

 

我们的疫苗、免疫程序、免疫注射操作等都是宏观的,然而我们对付的是微观世界,微观世界中的微生物是相互制约的,它们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我们的理论知识基本上是宏观观察的结果,你怎么知道它一定就是你们牧场的千真万确的法宝?我不太喜欢干涉和调整牧场的免疫程序,就是因为这个想法,也是想稳定的部分先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想要维持蓝耳病阴性,肯定不能有活病毒,弱毒苗用上,那就是双阳。如果想维持双阴,一般什么蓝耳病疫苗都不接种。如果想维持单阴,只能免疫蓝耳病灭活苗,尽管灭活苗的免疫效力可能不如弱毒苗。

 

我观察到,很多时候市场上蓝耳病弱毒苗和灭活苗的销售,经常出现“针尖对麦芒”的直接“交火”竞争,其实没有必要,因为这两种疫苗是分在两个不同的应用场景的。

 

记者:集团猪企、500头母猪以上中等规模场和30/50头母猪散户、家庭农场在疾病复杂程度上差异大,您觉得这三种类型的猪场在疾病防控上各自存在哪些问题?

 

余旭平:非洲猪瘟来了以后,我总体感觉到老百姓所说的散户肯定搞不定,因为我是“生物安全一根筋”派,他们很多生物安全措施做不了,至少做不到位。

 

当然,散户也不会一下子都没有了,因为传染病的发生是一个概率问题,总有一定比例的散户没有被非瘟病毒砸中,特别是猪养得稀疏一点的区域,周边环境相对好一点的,也做了一点生物安全措施的牧场。

 

我指导过一个23头母猪的小家庭农场(其实一直在指导,他最多时估计可以养40多头母猪,因为行情不好,现在少养了些),两口子都是下岗工人,后来我们成为了哥们,我对他说别喊我“老师”,否则就有隔阂了,所以他后来叫我“大哥”。

 

之前,杀猪师傅直接进他场里挑猪,我说这样肯定不行,所以帮他规划提升了整个生物安全。因为考虑到成本,出猪台没有敲掉重建,仅仅是一段一段地截断把水引往外流。同时,还在外墙上挖洞装上玻璃窗,当地小刀手挑猪时在玻璃外看,我让他用淘宝上买来的颜料在猪背上喷上数字作标记,便于几个小刀手们组合采购。另外,我还直接在地面上画上图纸,让他搭了个洗澡的地方,要求他们尽量少出场,出场后从外面回牧场必须认真洗澡。

 

他两口子有一个儿子,我想一家三口要养活自己大约得养三四十头母猪的规模。我认为,只有把养猪当作主业的家庭农场(或散户),才能做好生物安全。那些在外面一边打工一边回家顺带养点猪的人,肯定做不到位,相当于只能靠天吃饭,是防不住非洲猪瘟的。

 

相对地,这些小猪场最缺技术,很多技术都是上游企业教的,这里面难免有一些商业行为。有良心的技术人员可能讲真话,有一些人商业目的太强或者自身水平差一点,容易把他们带进沟里。

 

中等规模猪场也面临如何聘用兽医、聘用职业经理人的问题。我发现目前的兽医角色定位不清晰。有专家在强调,临床兽医是低端的,现在牧场需要预防型兽医、管理型兽医人才。其实,我们中等规模猪场最缺的是螺丝钉式的认认真真干好活的临床兽医。该打疫苗就打疫苗,该临床处理就处理,牧场需要脚踏实地把事情认真干好,牧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小聪明”,而需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

 

当然同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兽医则更好,可以成为咱们牧场的主管兽医或场长,而且有管理能力的兽医或场长一个猪场里不用多,通常只需要1-2个就行。

 

所谓的预防型兽医其实绝大多数不易到位,非洲猪瘟才来了5年多一点,我养了30年猪、看了20年猪病的老经验不一定管用,兽医临床新病、新状况、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我认为需要聘请专家。请问目前有几个预防型兽医可以抵得过专家?牧场的疫情分析、临床初诊、采样送检和最后确诊,以及后续控制方案制定、免疫程序调整等,如果有一位或几位专家帮助把关,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亡羊补牢,如果专家更早介入则更有可能将疫情控制在萌芽阶段,减少损失。

 

在牧场层面,从能力角度来看,主管兽医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我接受猪场当顾问前,一定会去评估主管兽医或场长。我会与他一起到现场,让他带我去看猪场的整体情况,看哪里有问题。

 

我会关注他看问题的角度和敏锐度,每个人看问题有差异,我会评估我们的观察角度是否接近。当我认为能够合拍时,我才接这个顾问工作,否则我不能接。你想想,他告诉我的其实不是我想要知道的或者说是次要的,而我想要知道的他没有观察到,是不是相当于他在胡说八道,在这种情况下我还在那里分析和指导,是不是相当于我被带进沟里了,那么我给的方案也一定是带进沟里的方案,最后这个猪场肯定会乱套。余老师出手了,还依然乱套,这会坏了余老师的名声,因此一定不能接这个顾问。

 

我们评价的好兽医其实可以划分两类,一类是销售型兽医,兽医的基本知识掌握得也不错,但更主要的是人的亲和力很好,与老板聊得上话,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类好兽医是猪场内踏踏实实干活的一线临床兽医,如果有管理能力则更佳,他们可能不太善言,但一定把事情做好,他们是好的“螺丝钉”。咱们猪场需要聘请的兽医应该是后者。

 

我每次出诊通常需要花大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进行语言交流,了解猪场的发病情况,特别是想了解猪场这次疫情的流行病学状况和规律。

 

我当初准备开发一个远程流行病学监测诊断系统,这个系统就可以替代语言交流并随时了解猪场的流行病学状况,我可以每天上午第一时间看一看系统采集的牧场这些与流行病学相关的生产数据,如果数据有些许波动,我可能会比老板和主管兽医更敏感,更早地发现疫病风险和苗头,再结合我们牧场定期做的检测及特定需要时的再抽样检测结果,我就可以及时知道牧场的大概情况和风险,及早发现问题并予处置。

 

大型集团问题也不少,问题之一是执行力不够。因为管理层级多,当某一层级管理者能力不够时,很多方案难以落到实处。一个大集团按照管理层级分解到下面单个场,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个中等规模猪场,还是归场长管,他们的个人能力影响着整体水平,他们间的能力差异也是造成同一个集团内不同场成绩存在比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集团猪企问题之二是防控措施通常“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主要原因是顶层不拍板,下面场长不敢承担责任。这不仅表现在非瘟生物安全方面,在免疫和用药等其它方面也有类似现象,所以成本就有可能比较高。

 

集团猪企问题之三是少部分职业经理人技术水平并不到位。我接触到一个集团公司,因为扩张太快,招的个别主管兽医技术水平并不到位,基本属于外面搞销售的那些“人才”,说起来滔滔不绝,但很多理念和技术不到位或已落后,还自我感觉良好。

 

现在行业里,假专家不少,真专家、假专家不易辨认。有一些牧场主或老板因为上过太多不良商家带来的“专家”的当,对真专家也已经不信任了,行业里最后不管真专家、假专家全部戏称为“砖家”。

 

有些人认为自己养了几十年猪,也已经是顶级专家了。譬如,猪场老板养猪养着养着把自己当作主管兽医、技术总监了,或者集团或猪场老板聘任的职业经理人把自己当顶级专家了,我行我素,听不进真专家的真诚建议。我认为,这是需要谨慎、警惕的现象。

 

如果听不进专家的意见,就有可能会踩更多的坑,猪养不好,成本就高。当初养猪行业竞争不激烈,咱们场怎么养、成绩是好是差都基本挣到钱了,然而现在行业内卷得厉害,猪价持续磨底,就不一样了。

 

养猪行业依然是朝阳产业,依然是有前途的,但是从业者如果跟不上变化就有可能会被淘汰。如果咱们场还继续“老经验”养猪,我认为一定会慢慢被淘汰的。我甚至担心将会有近一半的从业者可能要被淘汰,不仅包括老板,也包括目前一些猪场的主管兽医和职业经理人。

 

我曾经开玩笑地说,什么叫专家?专家就是那些把人家牧场掉进沟的经验,通过自己储备的知识和理解,整理出来告诉你,让你不要再踩这个坑的那个人。

 

兽医也好,人医也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学科,我们专家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但是我们专家这个群体学习的能力可能比大多数人要强,获得资料资讯的途径也会更多一些,因此我认为尽管专家也分三六九等,也有些养猪学、饲料营养学方向的专家也当作传染病学专家教你如何防病,甚至有“专家”可能受不良商家诱导并拿他不擅长的专业方向忽悠你,但总体上我们还是需要尊重专家(努力去找到真专家),重点是尊重科学,多听取专家的意见,与真正的专家交朋友。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