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观点 > 内容

从“扩大豆”又回到了“稳大豆”,背后释放了哪些信号?

新农观 2024-02-08

阅读()

今年一号文件发布得要比往年早,往年一般都是在过完年后才公布,而今年却在年前就公布了。早公布也好,大家了解了,心里也就有数了。

今年一号文件发布得要比往年早,往年一般都是在过完年后才公布,而今年却在年前就公布了。

 

早公布也好,大家了解了,心里也就有数了。

 

在今年的文件中,玉米、小麦以及稻谷等变化不大,基本仍是延续了往年的节奏,但是变化比较大的是大豆。

 

所以今天要来说一说。

 

大豆主要有几个变化:

 

第一,方向变了。

 

大豆的发展几经变革,过去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政策倾向上主抓三大主粮,大豆让渡了位置,形成了主粮自给为主,大豆则依融进口的格局。

 

大豆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需求快速增长,大豆的需求也跟着快速飙升。

 

2019年的时候,我国曾提出了“大豆振兴计划”,可以看作是大豆产业振兴的一个开端。

 

后来到了2020年和2021年,国内市场出现了两个矛盾:

 

一是国内生猪产能受到重创后快速恢复与玉米去库存刚刚结束,导致国内对玉米需求激增,而供应下降;

 

二是全球疫情爆发,产业链中断,供需发生错配,国际粮价大涨。

 

在这两个矛盾下,玉米需求一下激增,于是这两年主要以“增玉米、稳大豆”为主。

 

但到了2022和2023年,政策发生了变化,从2021年的“两稳一增”(稳粮食、稳大豆、增玉米)转变为2022年的“两稳两扩”(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和2023年的“两稳两扩两提”(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

 

但到了2024年,也就是今年,再次转变为“三稳一扩一提”(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继续扩大油菜面积,大面积提高单产)。

 

也就是说,大豆经历了连续了两年的“扩种”以后,再次回到了“稳”的局面上。

 

大豆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改变是因为,经过了两年的大豆扩种以后,我国大豆产量已连续两年超过了2000万吨,但进口大豆数量依然十分庞大,并且形成了一个怪圈,那就是“进口大豆进市场,国产大豆进粮库”。

 

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低价进口豆的冲击,这算一个,但也并非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还出在供需上,主要还是供强需弱。

 

而这个“需弱”并不单单是市场消费能力弱,而主要整个产业链对于大豆的消化能力弱。大豆增产了,但是消化能力却仍然停留在之前的水平上,所以消化不动。

 

于是,国家只好通过收储来给大豆托价。

 

说实话,这个价托的很累,一方面提高大豆补贴来鼓励种植大豆,另一方面又要大开粮库去收豆,这么左手倒右手,显然是不能长久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去年国储的开价就比往年低了不少。

 

所以,大豆要想继续增下去,首先就要解决出路问题,于是就有了第二个变化:大豆的重点从生产端转向了深加工。

 

所以,在今年的政策中,提到了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

 

也就是说,要加强发展大豆加工产业,把加工能力提升上来,才能消化增产的大豆。

 

随着大豆政策再次发生变化,大家开始关心两件事:大豆行情怎么变?大豆补贴会怎么变?

 

行情方面,我们认为大豆的行情虽然和玉米、小麦一样都是供强需弱,但是大豆与小麦和玉米不太一样,大豆有政策支撑,预计大跌的几率不大。

 

虽然豆价一直在拾级而下,但预计年后依然会有相应政策出台托价,所以年后关注政策方面的指引,同时不要贪高,抓紧时间上车。

 

而补贴方面,预计新年度大豆补贴大概率会维持不变。

 

一方面是好不容易提上来的产量,要想巩固同样需要政策的支撑,另一方面种植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为了保障种豆积极性和种植者的收益,补贴下跌的几率也比较小。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