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下跌,可以说既在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
在预料之中是因为小麦自收获以来,一直也是涨跌不停,涨涨跌跌,跌跌涨涨,也是家常便饭。
如今玉米持续大跌,以小麦与玉米的关系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观,保不齐也得跟着跌上一跌。
但是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小麦跌得有点猛了。
之前小麦在跌到1.5元/斤的位置时跌势会明显变缓,在1.5元/斤的位置上有比较明显的支撑。
原因也很简单,今年小麦虽然开秤价格走低,但是当时市场乱哄哄的,大多也是观望,能及时出手的人只是少数,所以大部分贸易商的收粮成本并不低,这个咱们之前也粗略地算过,大体是接近1.5元/的。
所以当小麦价格向1.5元靠拢的时候,市场就表现出了明显的挺价情绪。
从小麦上市以来,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涨跌太频繁了,使市场也麻木了,麻木到忽视了小麦背后的现实。所以也更没有预料到,这次小麦会跌得超出预期,不仅很快全线跌破了1.5元,而且部分企业的报价已跌破了1.45元/斤,并且还有进一步下探的意思。
这就令市场有点慌了,但新农观认为,小麦这一猛跌,算是彻底的现了原形了。
那么,小麦的原形是啥呢?
第一,减产只是表象,小麦供应压力才是事实。
小麦和玉米不一样,玉米近几年确实是存在缺口的,但是小麦并没有。
别看前两年麦价大涨,但是并非是供应短缺,而且小麦作为重要的口粮,一直是我国重点保障的粮食作物。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夏粮小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今年受天气影响,小麦略有减产,但是我国小麦自给率极高,且上年小麦丰产,结转率高,所以小麦供应是十分充足的。
之前市场不断炒作小麦的减产,形成了小麦供应紧张的假象,但是很显然,这是撑不住的。
第二,质量分化只是表象,需求撑不住才是事实。
小麦看涨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小麦的质量分化。
2021年的时候,小麦在收获时湖北等地也遭遇了降雨,部分小麦也出现了质量分化,后续麦价出现了上涨。
而今年小麦受损更加严重,因此成为重点炒作因素。
虽然小麦质量分化是事实,但是支撑小麦价格的却并不是质量问题,而是需求问题。
小麦的需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食用,另一个是饲用。饲用包括小麦加工的副产品麸皮和当玉米价格过高时用作对玉米的替代。
但是今年的需求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玉米都跌得不成样了,小麦的饲用需求根本就启动不了。
而在整体消费孱弱的大背景下,面粉需求就更差了,所以虽然小麦出现了质量分化,但是需求太差,质量分化的作用一时半会儿发挥不出来。
第三,小麦确实有看涨的契机,但是上涨压力巨大也是事实。
质量分化这事,主要在两个阶段发挥作用:
一个是小麦刚收获时,起到对市场的情绪提振作用;另一个则是小麦流通得差不多时,优质小麦供应偏紧时发挥作用。
而现在距离麦收也有近半年的时间了,质量分化带来的情绪作用已在逐渐减弱,而新的作用影响又还没有承接,所以小麦虽然后续有上涨的契机,但是在供强需弱的现实背景下,上涨压力也确实很大。
现在市场很多预期都是拿前两年的情况在做对比,但是今年和前两年的情况已完全不同了。
比如,去年即便小麦没有流入饲用,但在疫情影响下,囤米囤面成为常态,拉动小麦需求。
但是今年明显肉蛋菜、米面油都销不动,面粉走不动,企业压力山大,只能不断压价,何来提振呢?
所以,这才是小麦真正的原形。
那些所谓的上涨契机是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触发的,至少年前小麦的压力着实不小,后续能够止跌回调就不错了,想要大涨基本很难。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