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观点 > 内容

年前粮食市场已渐近尾声,2023年,大豆、玉米或迎来“一提一稳”!

新农观 2023-01-18

阅读()

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前粮食市场已渐近尾声,无论是玉米、小麦还是大豆等,纷纷落下帷幕,重心也都移向年后。年后来看,各谷物走势有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我们重点要说一说玉米和大豆,因为这两者在2022年就相爱相杀,而到了2023年,又会走出什么样的趋势来呢?

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前粮食市场已渐近尾声,无论是玉米、小麦还是大豆等,纷纷落下帷幕,重心也都移向年后。

 

年后来看,各谷物走势有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我们重点要说一说玉米和大豆,因为这两者在2022年就相爱相杀,而到了2023年,又会走出什么样的趋势来呢?

 

先上结论,新农观认为,2023年政策端对于大豆的关键词是“提振”。

 

回顾2022年,在“扩大豆”的政策主导下,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达到了10243千公顷,比上年度增加了1843千公顷,增长率为21.7%;大豆总产量达到2029万吨,比上年度增加了389万吨,增幅为23.7%。大豆扩种成效超出预期,自给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

 

而在新一年度,也就是2023年,我国粮食主管部门再次提出新目标,即2023年再扩种大豆1000万亩以上,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力争再扩大。

 

大豆

 

但从去年以来大豆的走势来看,有些不尽如人意,于是农民种植意愿成为重点,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

 

一是豆价及收益。

 

大豆虽然也是饲料用粮,但一直以来国内产量不高,因此对外依赖度较高,80%以上的大豆均依赖于进口。

 

而产量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耕地有限,前期力保三大主粮的产量,所以大豆就主要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则是大豆产量不及玉米,综合收益也低于玉米。尤其在去年扩种以后,国内大豆产量增加,但是去年消费整体低迷,需求疲软,虽然大豆在收获时走出了“高开”的局面,但后续因消费无力支撑,最终价格下跌。

 

豆价下跌,是影响农户种植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二是天气因素。

 

除了价格外,还有天气的影响。尤其近两年极端天气频发,比如去年南旱北涝,先是湖北新豆受干旱影响量、质双减,后来东北地区因洪涝积温偏低,导致大豆个头小,蛋白含量下降,这也成为后期大豆销售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此,对于今年继续扩种大豆的目标就显得有些严峻,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依靠政策端的发力了。

 

大豆和玉米种植区域重合度较高,因此玉米的主产区——东北地区也是大豆的重要主产区,因此主产区仍然肩负着较大的重任。

 

去年为提高大豆种植,在大豆补贴方面有明显提升,而今年豆价走低,要保障主产区种植面积,政策端必然要充分考虑种粮人收益,同时要继续完善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因此,预计今年的大豆补贴只增不减。

 

同时,进口大豆对国内冲击也较大,2022年大豆进口数量为9108万吨,较去年下降5.6%,大豆进口连续第二年下降。预计2023年进口大豆将继续缩量,有望实现三连降。

 

玉米

 

再来看玉米的情况。

 

虽然玉米和大豆在收获时双双“高开”,但后来大豆价格回落,但玉米却依然坚挺,其主要原因仍然是玉米的供需缺口。

 

受小麦价格高企以及进口成本走高的影响,玉米替代物减少,使得国内玉米需求回归,成为支撑玉米价格的重要力量。

 

玉米自收获以来,农户惜售情绪一直较高,使得年前玉米购销进度偏慢,且价格也一直在高位徘徊。考虑到今年大豆继续扩种增产,而玉米又不可减少,因此预计今年政策端对于玉米的关键词则是“稳定”。

 

一方面是供给的稳定。

 

这里既包括国内产量,也包括进口数量及替代。而国内产量方面,预计玉米补贴仍然会与去年持平,而进口方面大概率依然会是一个超配额的数量。

 

另一方面,是价格的稳定。

 

这也是我们判断年后玉米很难出现大跌的一个基础,玉米、大豆本来种植面积高度重合,相互较量吃紧,在这么个节骨眼,粮价很难会出现大跌,即便年后有卖压,也会及时出手调控稳价。

 

因此,年后大豆与玉米的这“一提一稳”基本是贯穿整个2023年,同时在2023年的一号文件中也会有相应的提及。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