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知识与技术的输出端口,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养猪人。对于未来中国养猪业的发展趋势,本文将通过剖析当前中国养猪业的现状和隐忧,和大家分享我们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当前中国养猪业现状
1.非洲猪瘟加快了中国养猪规模化进程;
母猪市场的比重变化
2.头部养猪集团公司逐步占据养猪业垄断位置。牧原出栏目标为7200万头,未来将占据全国总出栏量10%以上。温氏产能快速恢复稳坐老二位置,全国前二十的养猪企业出栏量超过25%,整个规模化养猪企业出栏量达到70%以上,散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3.500-5000头规模的中型养猪企业为目前出栏主体,也是压力最大的群体,处在夹缝中生存,人才、资金、技术、成本控制都不如大型企业。一旦管理或者决策出现失误,就会面临生死存亡。在非瘟和行情的双重打击下,很多企业永远退出了这个行业;
4.猪粮安全下,猪价对CPI的波动有着重大影响,养猪业对民生有着重大影响,预计国资进入头部养猪企业是未来的大趋势,也是头部养猪企业行稳致远的契机;
5.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人工成本快速上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和设备的成熟,智能化养猪技术会进一步扩大,猪场的硬件升级进程加快。
中国养猪业发展的隐忧
1.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养猪大国,出栏量占全世界总量的51%,消费量占53%,但从来不是养猪强国;
2.中国主要蛋白饲料都来自于国外,大国竞争最终必然会影响到养猪业的生存,21年至今,饲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对养猪业的打击影响尤在,而未来受国际斗争影响,肯定会越来越大;
3.目前规模生产的种猪来源,主要是欧美国家。规模化养猪三十年来,中国的猪育种工作始终停滞不前,大多的种猪企业更多的是二道贩子,从来没有认真的做过育种工作。种猪源头被国外把控,必然会影响中国养猪业的未来;
4.地方品种资源遭到破坏,八十年代至今,已经有许多优良的地方品种彻底消失,而且这种消失过程至今仍然未得到遏制,中国地方猪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养猪业未来升级换代的优良遗传素材,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地方品种的种质资源,应该引起业界思考。
中国养猪业未来之路的探索与思考
1.非瘟对养猪业的深远影响
将导致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强者恒强,经营管理不善者被淘汰,不排除出现第二个雏鹰农牧类似的上市企业;
2.规模化养猪三十年来,国外养猪技术和种猪的引入,既促进了中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也极大的挤压了中国地方品种的生存空间。同时,几十年以来,中国猪的育种行业处于无序状态,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对猪的育种都没有足够的重视。玩虚的多,做实事的少。导致我国目前仍然是从国外引种为主,种质资源完全把控在外国企业手中。我认为,中国猪的育种思路应该借鉴中国黄羽肉鸡育种的思路,根据市场需要,整合国内、国外品种优良性状,培育出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产品(价格、肉质、增重成本 ),真正培育出适合中国人民自己的口味,中国自有的饲料原料,中国本土化的优良种猪。走专门化的品系育种,合适的配套杂交繁育体系,充分利用本土品种肉质好、繁殖性能优良、耐粗抗逆的优良特性,生产出更适合市民需求的猪肉;
3.建立以本土原料为主的中国猪的营养体系,面对大国竞争,本土原料和替代原料的使用,必须有更多的基础研究,结合猪的新品种选育,需要我们的猪营养专家、育种专家、企业真正的沉下心来做基础性研究工作;
4.处在夹缝中的中间型规模猪场生存之路
500-5000头种猪规模的中间型猪场,在未来养猪业整合期(10年左右)压力最大,在人才、资金上竞争不过大型企业,在管理和成本控制及灵活性上竞争不过家庭农场,面对非瘟和猪周期的影响,任何一个生产和经营环节的失误就会万劫不复,也是未来十年中消失最快的一个群体。
①量力而行,安全生产,适度规模,精细管理,以效率求效益;
②根据本场的地理条件、资金、人才的情况,转型做有特点的种猪场;
③区域内企业报团取暖,采购 、销售及技术共享,最好是互相参股,形成合力,一起面对竞争;
④以不同的形式同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借用优秀企业的人才、资金、采购、销售渠道,实现共同发展;
⑤根据本地市场需求,养适合本地市场需求的特色品种。
5.生物安全体系的升级
①以猪场为单位的重点疾病的净化将是未来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和健康管理的主要方向;
②合理,有效,能落地而且适合成本的生物安全体系的探讨,仍然是未来猪场努力的方向之一;
③禁抗后猪场健康管理问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