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繁育技术 > 内容

立夏高温暴击!母猪产程延长40%、死胎率翻倍,产房保卫战刻不容缓

猪业畅谈 2025-05-06

阅读()

我们从产程过长与仔猪脐带断裂过早、呼吸障碍、代谢损伤和仔猪过大四个方面来深度剖析产程与死胎之间的关系。

我们从产程过长与仔猪脐带断裂过早、呼吸障碍、代谢损伤和仔猪过大四个方面来深度剖析产程与死胎之间的关系。

 

仔猪

 

1、产程长造成死胎的现状

 

母猪分娩过程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 1 产程从分娩启动至产出第 1 头仔猪;

 

第 2 产程涵盖第 1 头至最后 1 头仔猪的娩出;

 

第 3 产程则是最后 1 头仔猪产出到胎衣完全排出。

 

正常情况下,母猪第 2 产程持续 2 - 3 小时,仔猪产出间隔为 10 - 20 分钟,胎衣在仔猪全部产出后约半小时排出。然而,在实际养殖生产中,母猪产程普遍显著延长。据统计,我国超 80% 的母猪第 2 产程超过 4 小时,这直接导致仔猪死产比例大幅攀升。

 

Oliviero 等研究数据表明,第 2 产程超过 300 分钟的母猪,平均仔猪死产数达到(1.5±1.8)头;而产程短于 300 分钟的母猪,平均死产数仅为(0.4±0.8)头。现代基因改良后的母猪,虽然在产仔数、瘦肉率和生长速度等方面表现优异,但也面临着更大的营养和体力消耗压力。这使得它们对环境、营养及管理条件的耐受能力显著下降,体质逐渐变弱,最终导致分娩时间大幅延长。长白、大白、杜洛克、大约克夏等国外引进的瘦肉型品种母猪,以及国内新培育的品种,尤其容易出现滞产问题,其第 2 产程甚至长达 6 - 8 小时。当母猪产仔时间从 1 小时延长至 8 小时,仔猪死亡率会从 2.4% 骤增至 10.6%,且约 80% 的死亡发生在同一窝的后 1/3 仔猪。若产仔间隔超过 45 分钟,胎儿极易因缺氧窒息,出生后活力低下,甚至出现假死或死亡情况。因此,产程过长已成为仔猪在产道或子宫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仔猪窒息可分为轻度(青色窒息)和重度(白色窒息)两种类型。轻度窒息的仔猪表现为四肢无力、口鼻充满黏液、呼吸不规则、活力差、吮乳无力且生长迟缓;重度窒息的仔猪则呈现假死状态,呼吸停止、全身松软,仅脐带动脉微弱跳动,若不及时抢救,2 - 3 分钟内便会死亡。发生窒息的仔猪生存能力严重受损,肌肉松弛、站立不稳、缺乏吮乳反射,部分甚至陷入昏迷,若处理不当最终难逃死亡命运。研究显示,约 85% 以上的死胎在胎膜内或脐带断裂时仍存活,分娩窒息是导致仔猪分娩中和产后即刻死亡的关键因素,而且仔猪出生后 10 天内的低存活率和发育迟缓,也与分娩时的缺氧状况密切相关。由此可见,确保仔猪快速产出是避免窒息发生的关键。

 

2、产程过长与脐带过早断

 

母猪两侧子宫角内通常分布着 5 - 7 个胎儿(有时更多),妊娠母猪的子宫长度可超 150 厘米,子宫颈到阴门的距离约 50 厘米,脐带长度在 17 - 50 厘米之间,平均约 35 厘米,且脐带具有一定弹性,可拉伸约 38%,即平均最大长度约 48.3 厘米,但这仍远小于子宫远端胎儿到阴门的距离(约 200 厘米)。

 

分娩启动后,胎膜从子宫壁脱离,胎儿向体外排出过程中会拉伸脐带,导致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一旦脐带过度拉伸,血流可能完全停止,甚至引发血管破裂,造成胎儿供血中断。此时若胎儿不能及时产出,就会因缺氧导致体内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升高,最终窒息死亡。这也解释了为何大体型母猪所产仔猪,以及位于子宫角远端的仔猪死亡率更高。同时,许多仔猪出生时胎衣内出现胎粪,口鼻中充满黏液和胎粪的现象也能得到合理说明:胎儿在子宫内缺氧,促使体内二氧化碳和乳酸水平持续上升,血液 pH 值降低,进而诱发肠蠕动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导致胎粪排入羊水;与此同时,缺氧还会使仔猪提前出现呼吸动作,将羊水和胎粪吸入呼吸道,引发窒息。

 

3、产程过长与仔猪呼吸障碍

 

当前我国规模猪场普遍使用限位栏,这导致母猪严重缺乏运动。与分娩密切相关的腹肌、膈肌和后腿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使得母猪体力不足,产道肌肉和韧带弹性下降。而分娩过程对母猪的体力和耐力要求极高,实际养殖中,常能观察到母猪在产出 5 - 7 头仔猪后,因过度疲劳而停止用力和努责,从而造成产程延长,致使仔猪经历长时间的呼吸障碍。

 

研究表明,2 分钟以内的呼吸障碍通常不会对仔猪造成明显影响;但呼吸障碍若超过 5 分钟,仔猪就会出现重度窒息甚至死亡;处于 2 - 5 分钟之间的呼吸障碍,则会引发轻度窒息。经历呼吸障碍的仔猪出生后恢复时间长,生长发育速度严重受限,对低温环境极为敏感,容易出现腹泻症状,还极易被母猪压死。此外,这类仔猪自身抵抗力低下,是疫病感染的高危群体,多数会在出生后 1 天内死亡。

 

4、产程过长与仔猪代谢损失

 

长期缺乏运动不仅影响母猪的肌肉功能,还会导致其心脏和肺功能发育不良。呼吸功能不健全使得母猪气体交换能力下降、供血不足,同时肺活量不足也导致母猪屏气用力的时间显著缩短,进一步延长第 2 产程。

 

在分娩过程中,母猪会承受剧烈的疼痛应激,呼吸和心跳频率大幅增加。急促的呼吸会导致二氧化碳过度排出,血液中碱性物质积聚,引发呼吸性碱中毒;而气体交换能力的降低又会使二氧化碳无法及时排出,进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最终形成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的复合型酸碱内稳失常状态。呼吸功能下降还会减少 ATP 生成,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同时降低线粒体对钙离子的摄取能力,致使分娩相关肌肉疲劳加剧,产程进一步延长。这种情况在夏季热应激环境下尤为明显,也是夏季母猪产程普遍长于其他季节的主要原因。

 

此外,母猪会通过胎盘将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传输给胎儿。当母猪血氧含量低、二氧化碳含量高,与胎盘绒毛间隙进行气体交换时,会导致胎儿发生生理性酸中毒,严重时可直接造成胎儿死亡。由此可见,母猪心肺功能下降从两个层面提高了死产比例:一方面引发母猪体内酸碱失衡,导致分娩肌肉疲劳,延长产程,增加死胎风险;另一方面,母猪的血氧和酸碱失衡状况通过胎盘影响仔猪,造成仔猪代谢损伤,进一步提高死胎发生率。

 

母猪分娩时,子宫平滑肌等相关肌肉活动强度大幅增加,尤其是在第 2 产程,肌肉频繁舒缩,分解代谢加速。当肌糖原耗尽后,血糖分解加快,脂肪也开始参与供能,酮体生成量随之升高。而许多猪场在母猪产前 3 天进行限饲,使得母猪分娩时处于相对饥饿状态,这进一步降低了血糖水平,减少肌糖原储备,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这种代谢变化促使肌肉释放氨基酸速度加快,糖异生作用增强,脂肪分解和酮体生成进一步加剧,并产生大量乳酸和丙酮酸。其中,乳酸水平的升高会加剧代谢性酸中毒,同样增加了死胎发生的概率。

 

5、产程过长与仔猪过大

 

随着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母猪怀孕后期料和哺乳料中的能量与蛋白质水平显著提升。然而,许多猪场仍沿用传统养殖模式,在母猪怀孕 85 天后开始大量饲喂攻胎料(日添加量超过 3.5 千克),这导致母猪能量摄入过剩。一方面,过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在子宫周围、皮下和腹膜等部位大量沉积,使母猪体况过肥,分娩时更容易疲劳,从而延长产仔时间,增加死胎比例;另一方面,过量的能量供给会促使胎儿体型过大。研究表明,胎儿初生重超过 1.8 千克时,会显著增加母猪分娩时的产道阻力,引发产程过长。分娩过程中,过大的仔猪还极易造成产道损伤,导致产道水肿、出血,进而引发产后感染等问题。

 

母猪能量过剩导致的体况过肥和仔猪过大,都会直接造成产程延长,而产程延长又会进一步增加死胎数量。尤其是头胎母猪,由于产仔数相对较少,产道未经充分扩张,更容易因仔猪过大而出现产程过长、滞产、难产等问题,不仅死胎增多,产后感染也更为严重,最终往往只能被淘汰。这也很好地解释了部分猪场头胎猪淘汰率居高不下的现象。

 

总结:

 

我国母猪产程过长与产死胎比例过高的现状已不容忽视。通过从仔猪脐带断裂过早、呼吸障碍、代谢损伤和仔猪过大这四个维度深入剖析产程与死胎的关系,我们可以明确:产程过长是导致死胎比例增加的首要因素。调查发现,我国母猪死产比例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在于,猪场人员对产程过长问题重视不足。当母猪产仔间隔超过 30 分钟(甚至 45 分钟)时,仍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致使大量仔猪因此死亡。

 

本文旨在唤起养殖户对产程过长问题的高度重视,深入理解产程过长与死胎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养殖户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有效缩短产程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从而降低死胎率,提升养殖效益。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