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禁止二次育肥的消息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以讹传讹。首先,肯定没有直接禁止,只是规范了二育户的检疫开票程序;第二,这只是今年全国规范检疫专项行动的一部分,而规范检疫也只是全国食品安全专项行动的一部分……
广东化州新规:二次育肥猪未申报将彻底失去流通资格,全国多地同步严打
最近,广东化州一则关于“二次育肥猪禁止开票”的消息在养猪圈炸开了锅!当地动检部门明确要求,所有养殖户必须提前申报二次育肥猪,否则一律不予受理开票。这意味着,未申报的二次育肥猪将彻底失去合法流通资格。
广东省作为全国生猪调运的“风向标”,此次政策收紧释放了强烈信号。根据《广东省动物防疫条例》,生猪运输必须“点对点”直达,中途不得转卖、调换。化州新规核心政策解读:
两次检疫,缺一不可:首次出栏需开具“饲养票”运往其他养殖场;二次出栏必须重新申报“屠宰票”,否则视为违规。
运输路线严控:生猪必须按检疫证明路线直达目的地,中途停车、转卖直接“红牌罚下”。
违规代价惨重:轻则罚款数万元、没收生猪,重则追究刑事责任!
全国多地早已对二次育肥“亮剑”
不仅广东,全国多地早已对二次育肥“亮剑”。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跨省调运生猪必须“点对点”备案,运输途中不得变更目的地。具体来看:
广西:外省调入种猪需隔离21天,屠宰猪每批次备案;
湖南、江西:运输路线固定,严禁中途倒卖;
河北、山西:疫情高发期直接暂停跨省调运!
政策溯源:防疫与粮食安全双驱动
广东省此次全面封杀二次育肥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多重政策目标叠加的结果。从《广东省动物防疫条例》的修订到化州等地"二次育肥猪禁止开票"的具体执行,核心逻辑包括:
疫病防控升级:二次育肥涉及生猪跨区域调运和多次中转,非洲猪瘟传播风险增加43%。通过"点对点"运输和严格检疫,可降低50%以上的疫病传播概率。
粮食安全战略:二次育肥料肉比高达3.5:1,较直育模式多耗粮25%,全国每年因此浪费饲料超1800万吨,相当于1.2亿人全年口粮。在饲料原料进口依存度达85%的背景下,政策旨在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秩序规范:二次育肥通过人为延长养殖周期制造供应短缺预期,导致猪价波动率从±25%扩大至±40%。政策直接切断"养牛猪"的投机链条,推动市场回归供需基本面。
截至5月中旬,二次育肥补栏进度已达65%,接近历史高位,但补栏均重从往年的 110-120 公斤降至120-125 公斤,育肥周期缩短至45-60天,意味着集中出栏时间可能从6月提前至5月下旬,叠加集团场5月出栏计划环比增加31%,市场短期供应压力显著放大。预计5月21日-31日,猪价可能因二次育肥集中出栏和集团场放量进入下跌通道,若二次育肥集中出栏与集团场放量叠加,供应压力激增,猪价可能下探至14 元/公斤,北方主产区或跌破7元/斤。
从养殖户角度:二次育肥本身不违法,但操作需合法合规,遵循两次检疫流程,运输路线全程 GPS 追踪。(综合自现代畜牧网、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