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点评 > 内容

中美撕破脸后:中国狂扫240万吨巴西大豆,西班牙猪肉“屠榜”进口!养猪成本要变天?

猪业畅谈 2025-04-15

阅读()

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进口策略呈现双向调整:一方面加速关键品类的供应链多元化,另一方面通过协议创新强化非美供应渠道。这种结构性转变在近期大豆与猪肉贸易中尤为显著,折射出全球地缘政治波动下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路径。

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进口策略呈现双向调整:一方面加速关键品类的供应链多元化,另一方面通过协议创新强化非美供应渠道。这种结构性转变在近期大豆与猪肉贸易中尤为显著,折射出全球地缘政治波动下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路径。

 

猪肉

 

大豆采购:南美供应链重塑冲击豆粕市场

 

1、价格驱动下的南美转向

 

240万吨天量采购:本周中国压榨商突击采购40船巴西大豆(约240万吨),创同期历史新高,相当于月均进口量的1/3。5-7月装运量已锁定570万吨,远超往年同期。

 

价差倒逼转向:巴西大豆CNF价(510-520美元/吨)较含税美豆(>550美元/吨)每吨便宜30美元,价差优势加速商业采购南移。

 

美豆份额腰斩:美豆占比从2017年57%暴跌至2023年34%,仅靠战略储备采购维持市场存在。

 

2、压榨利润与市场博弈

 

二季度到港洪峰:预计5-6月到港量达2300万吨(5月1200万+6月1100万),豆粕供应量将激增20%。

 

压榨厂策略预判:当前压榨利润维持150-200元/吨高位,企业或在集中到港后降价清库存,但需警惕油厂挺价操作。

 

蛋白含量差异:巴西大豆蛋白较美豆低1-2个百分点,饲料配方需动态调整(建议增加0.5%-1%豆粕添加量)。

 

养殖户应对策略

 

① 5月下旬重点关注华东/华南油厂开机率,把握豆粕价格回调窗口分批备货

 

② 与饲料厂协商"基差点价"模式,锁定远期成本

 

③ 自配料场需提前检测巴西大豆蛋白指标,调整氨基酸配比

 

猪肉进口:欧洲破局重构成本防线

 

1、西班牙成最大赢家

 

准入名单暴增:新增14家西班牙注册厂(总数达89家),首开猪肚进口通道,直接冲击火锅食材市场。

 

量价双杀优势:2024年西班牙猪肉进口占比23.7%(54.1万吨),到岸价1.8-2.0美元/kg,较含税美肉低20%。

 

美肉份额崩塌:受10%惩罚性关税冲击,美国猪肉进口量同比暴跌40.3%,市场份额缩至17.9%。

 

2、巴西成隐形变量

 

成本碾压优势:巴西生猪养殖成本仅3.5雷亚尔/kg(约0.65美元),较中国低35%,2024年对华出口量激增58%。

 

养殖场生存法则

 

① 200头以下散户:转型"公司+农户"代养模式,规避市场波动

 

② 中型场:与屠宰企业签订"保底价+分成"协议,锁定部分利润

 

③ 集团化企业:加快种猪改良(将料肉比从2.8降至2.6,每头成本直降80元)

 

供应链重构下的攻防战

 

1、大豆端的"双轨制"布局

 

物流体系升级:4月新建200万吨沿江冷库,破解南美大豆集中到港仓储瓶颈。

 

采购节奏调控:5-8月采购量呈阶梯式下降(570万→180万→30万吨),避免过度囤积。

 

2、猪肉端的"技术壁垒"

 

区块链溯源:西班牙樱桃48小时极速通关模式或将复制至猪肉进口,冲击国产冻品周转效率。

 

价格发现机制:大连商品交易所拟推冷冻猪肉期货,进口肉定价权争夺战升级。

 

行业预警

 

豆粕价格或在6月下探3200元/吨关口(现价3500-3600元),但四季度南美供应青黄不接时可能报复性反弹至4000元+。建议养殖场把握6-8月成本窗口加速育肥,同步建立3个月安全库存。

 

结语:剩者为王的生存逻辑

 

当前农产品进口变局实质是"国家粮食安全"与"养殖产业利润"的再平衡。在这场中美博弈引发的成本风暴中,唯有将政策变量转化为管理红利——紧盯进口替代品价格波动周期,深挖料肉比、PSY等生产指标潜力——方能在行业洗牌中守住生存线。毕竟,穿越周期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熬得住。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