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行业风起云涌,各大猪企伺机而动,纷纷开始了自家的“大动作”,他们是如何在大浪淘沙中稳住脚跟,还能够带来重重惊喜呢?跟随小编一起进入以下的「猪企巨头风云录」~
大北农发大招:目标年出栏2亿头猪
大北农集团董事局主席邵根伙在内部会议上做了养猪产业的宏观规划,希望用十年打造5万个农场主,实现年出栏2亿头商品猪。要知道2亿头相当于全国出栏生猪总量的三分之一。
众人纷纷持疑,真实情况是大北农目标是影响2亿头猪!一部分自有养猪业务,另一份是通过饲料、种猪、动保、农业物联网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影响。
大北农力推产业联合体+家庭农场项目,过去5年大北农集团在养猪方面沉淀了很多优势。一是大北农在全国建立了近100家规模猪场和多家核心育种场。二是在人才培养、饲料营养、种猪体系、疫苗动保、管理模式、工程建设等方面,大北农打下了良好的产业拓展基础。三是大北农探索出了有效的机制,例如多平台员工持股创业。四是大北农已经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创业骨干和团队。五是大北农快速收购了融合行业的优质资产。六是大北农还大胆探索员工、农场主、合作方、社会出资者的联合创业模式。
另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大北农集团正式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大北农集团未来十年将开展“龙江十年千亿投资计划”,具体落地项目包括“二中心、一园区、一集群、一基金”,即生物工程育种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农科院——大北农(黑河)国际大豆研究中心、黑龙江现代农业食品产业园、大北农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集群、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助推黑龙江打造生物硅谷。
牧原狠抓创新,助力行业向新发展
秦英林在深湾会上分享了题为《创新在传统产业中的狂奔》的报告。他认为养猪业有五大特点:一是投资大、周期长;二是传统,即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成绩差;三是环境差;四是艰难,技术难度大,对个人的技能依赖性强;五是疫病多、风险大。面对这些挑战和困难,牧原进行了三大方面的创新,即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技术和管理创新助力做好集团管控,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从管猪、管物、管人三个维度进行集团管控,实现生产数字化、管控精细化、业务信息化、运营财务化的智能化管理效果。还介绍了牧原首创的无供热猪舍,无针注射,深度展现了技术赋能猪场的创新型成果。在产品创新方面,创新二元轮交育种,培育出超级种猪。用肉猪成本生产种猪,达2000万头以上,解决中国种猪卡脖子因素。用肉猪价向全国供种,服务于全国。饲料创新方面,低蛋白日粮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报告最后指出,创新,创下一个新的风口。创新是一匹骏马,也是一匹烈马,靠近它有风险;驾驭他,须有胆有识,过人技能,百折不挠,死磕到底。事实证明,牧原一直在乘创新之马在产业中狂奔。
新希望六和“节粮专项行动”,5年可节约150万吨粮食
近期,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举办2021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围绕仓储、运输、配方、加工、养殖五个环节介绍了新希望六和的“每年节粮1%的专项行动”。将节粮目标定为:每年节约1%的粮食,连续坚持5年,就能累计节约粮食150万吨,对应节约耕地超300万亩。
2021年新希望的饲料销量为2824万吨。如果把这些饲料使用的原料换算成火车皮,大约需要47万车,如果排成一排,总长接近6000公里,可以跨越整个中国。
这些原料当中,谷物、豆粕的产出,需要9000万亩耕地,约占我国耕地面积的5%。其中,运输由散粮发运改为集装箱发运,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由0.1%-0.2%降低到接近0;加工环节粮食损耗也很大,约5%左右,新希望通过粉碎机升级改造可以降低粮食损耗0.7-1.1%;此外,新希望在配方采用低蛋白日粮,2021全年降低豆粕使用量3%,节约12万吨豆粕;最后养殖方面采用优化育种和精准饲喂节粮,2021年新希望出栏998万头生猪,节约20万吨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