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点评 > 内容

国家的政策扶持,决定了本轮猪价的底部震荡周期将是漫长的

农产品阳澄论剑 2022-03-28

阅读()

近期,国内生猪市场的期现货走势呈现出明显的“近弱远强”的升水格局:一方面,现货持续低位震荡。

 

近期,国内生猪市场的期现货走势呈现出明显的“近弱远强”的升水格局:一方面,现货持续低位震荡。截至3月25日,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核心区域生猪均价约为12.3元/kg,从正月初十以后,已经在13元下方徘徊了1个半月。另一方面,生猪期货的远月价格表现为典型的contango结构,2205-2209-2301三个传统的活跃合约上周末收盘报价分别为12705元/吨、16880元/吨、18770元/吨。现货方面,受到近期全国大范围疫情特别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重点销区疫情的利空影响,叠加猪肉消费的季节性淡季影响,猪企出栏不畅、屠宰需求不旺,猪价走势很弱。特别是在疫情最严重的东北产区,生猪现货报价只有11元~12元/kg。而从远期猪价观察,市场表现出明显的乐观态度:无论是今年9月合约的报价,还是明年1月,均给出了较为理想的养殖利润报价。此外,从现货走势来看,猪价也的确表现出一定的抗跌性。有鉴于此,众多市场观察者,对于远期猪价表现出一致性的看好态度,多数企业和投资者认为猪价将在六七月份的某个时点出现反转,并期待在2023年年初再度进入牛市周期(将近19元/kg的价格,在历史上已经属于牛市价格范畴)。但我们认为:当前猪价的表现,无论是近月的抗跌、还是远月的升水,背后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综合基本面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一方面,生猪市场依然处于缓慢的市场出清阶段,总体是向好的,这一点无疑。但另一方面,多数人对于今年下半年的生猪市场预期过于乐观了,生猪市场的“新周期”或者说新一轮牛市,绝对没有那么容易、那么快就到来,远期市场价格依然是高估的。主要原因如下:

 

1、产能去化缓慢、消费不容乐观,

 

迈向供需平衡点的步伐缓慢

 

从最基本的供需框架来看,当前生猪供给市场无疑还处于由供给过剩转向供需平衡的阶段,整体上供给的减弱和需求恢复的速度,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供给方面,去产能进度的放缓,对于未来半年的猪价无疑是不利的。根据农业部的统计口径,2022年2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依然高达4268万头,环比下降0.5%(见图1)。尽管2月还是处在去产能状态,但这一去化速度,是从去年7月以来的最慢速度。与农业部确定的生猪产能合理范围[4000,4300]相比,明显这一水平贴近产能上限。

 

图:我国能繁母猪存栏变动情况(农业部口径)

 

图片

 

另外,当前母猪的效率,是要明显优于前几个年度的,整体母猪的PSY和MSY都有所提高,这意味着猪价供给至少在四季度之前,都不太可能出现紧缺状态。

 

另一方面,疫情对于猪肉消费的负面影响非常深远。从总体消费情况看,2月社会零售消费总额同比增速只有7%,考虑到疫情对于数据指标的扭曲,从2020至2022年的3年平均同比增速只有4%多一点,这是相当低的水平。今年前2个月的餐饮收入只有7717亿元,同比增速8.9%,恢复缓慢。而3月的情况是更加不乐观的,由于国内主要经济发达地区疫情导致经济减速甚至部分停摆,无论是商业餐饮还是大量的幼儿园、大中小学的食堂餐饮,对于猪肉的消费必然大幅减少。疫情对于餐饮行业的打击,是趋势性的。2021年,有超过100万家餐饮门店关闭,包括海底捞、呷浦呷浦、德克士、茶颜悦色等多家知名连锁品牌大规模关店。今年前3个月,北京、上海等最繁华的餐饮场所,生意也明显不如此前。从现在疫情扩散势头来看,短期还看不到疫情的终点,而这将深刻改变客户的消费习惯,并抑制猪肉等蛋白消费总量。

 

当然,上述两方面因素并非我们的讨论焦点,今天重点想要阐述的是,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于生猪养殖行业的扶持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拉长生猪行业的“挣扎周期”,即由于政策力量的导向和牵引,生猪市场的牛市,至少在2022年很难见到。

 

2、国家的政策扶持,决定了

 

本轮猪价的底部震荡周期将是漫长的

 

近期,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受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养殖场户很有可能会加速淘汰能繁母猪,为此,将采取强化预警、稳定政策、稳定产能、防好疫病等四项政策,稳定生猪生产。这几条看似平淡无奇的政策,却基本宣布:猪价的周期反转,没那么容易到来。

 

第一条,农业部要求持续跟踪监测生猪和能繁母猪月度存栏信息,加强信息发布,引导养殖场户在3、4月份市场供应宽松时期顺势出栏肥猪、不压栏。实际上,本身现在市场上肥猪就不多。散户来说,从春节过后,由于猪价不景气,很多猪贩子和屠宰场在收购生猪的时候,更偏好肥猪,北方多数地区300斤以上的肥猪价格比标猪要贵2毛~5毛不等,部分地区甚至在3月出现过不收260斤以下标猪的现象。而集团场来说,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刻意减轻出栏体重了:牧原股份从去年8月开始出栏均重就已经降至110~120kg,温氏股份、新希望等企业也是大同小异。而从屠宰数据来看,以河南、四川、湖南、山东、广东、河北等14个生猪主产区的数据为代表,从1月初开始,宰后均重就从12月的91kg快速跌至90kg附近,到了3月初已经跌至88kg附近,截至3月18日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平均的宰后均重再创新低,跌至87.9kg,回到了2019年9月猪价大幅上涨时的水平。如果按照白条70%的屠宰率倒推,则出栏均重从去年5-6月份的136.6kg跌至最新约126.3kg,跌幅7.5%,比去年的均值133kg减少5%。考虑到北方地区近期肥猪多出栏的情况,可以认为:目前整个生猪养殖市场确实进入了“轻量化”的趋势。但是与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我国爆发之前的数据(当年1-7月份数据的均值)相比,目前的单猪出肉量仍然高出了5%。也就是说,如果要恢复到非洲猪瘟之前的供给水平,即年出栏量6.9亿头的话,猪肉供给仍然是过剩的,按照95%比例折算,2022年出栏量应该比2021年减少1500万头左右,才能回到猪瘟前的水平,否则猪肉供给还是过剩的。

 

第二条,督促地方保持用地、金融、环保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杜绝在政策上出现反复,稳定行业预期,坚定行业信心。这一条从行业政策方面,拉长了猪周期,将使得生猪价格在亏损线附近长期震荡。当前的政策并非一句空话,实际上从2021年6月和9月份猪价两次暴跌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均已出台了各类对养殖场户的补贴政策。地方政策基本上是跟随国家政策的思路,以稳定母猪产能为长期目标,以稳定猪肉产量为短期目标。例如河南省,在去年10月份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万头;当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3个月以上时,各地可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对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同时要求稳定规模猪场存量。对于生猪养殖企业而言,最大的风险,其实是在于政策性风险。因为政策性风险的出现,往往是不以企业的主观意愿甚至是地方政府的意愿而改变的。就比如2015年-2017年的环保拆迁,导致损失了大量的生猪产能。所以,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出台政策,从“用地、环保”方面支持生猪行业,实际上已经排除了未来几年内生猪产能突然削减的一个最大的雷区。其次,对于养殖企业而言,最大的经营风险来自于现金流断裂的财务风险。一头猪,从出生到变成125kg的标猪,基本上消耗约300~350kg饲料,即便取中间值325kg,假设180天出栏,则平均每日吃掉饲料1.8kg(3.6斤),当前配方全价饲料价格约1.8元/斤,则1万头猪每天饲料钱就要消耗掉6.48万元,像牧原当前生猪存栏量2000万头的话,每天仅饲料就要花掉近1.3亿元。但目前对于头部猪企而言,还是可以渡过难关的。除了他们自身利用前两年牛市的利润、通过股票质押、发债等方式融资之外,最传统的银行贷款也是最重要的支撑因素之一。只要地方政府在金融上有所倾斜,养殖企业加快周转,其实即便是猪价持续亏损、低于成本线,只要能覆盖得了固定资产投资以外的运营成本,银行不抽贷,即便一两年亏损,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当然对于散户而言,在当前如此昂贵的豆粕和玉米价格面前,即便是利用预混料自制饲料,也依然面临亏损局面,后期散户预计还是会有相当一部分退出养殖市场;但在集团场养殖规模稳定的前提下,散户的退出不会快速削减生猪产能。

 

第三条,及时出台有针对性保护基础产能的措施,防范过度淘汰能繁母猪的风险。要求地方政府“严格落实省负总责要求,根据需要适时研究出台地方临时补贴救助措施,加强与冻猪肉储备调节政策协同,形成调控合力”。这一条就是更加直接地指出,如果行业发生严重亏损,政府一定不会坐视不理,任由母猪产量过度削减,“有形之手”一定会出手,减缓生猪市场出清的节奏,也就必然会拉长猪周期。事实上,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母猪产能确实不必过度担忧。除了政府在紧盯着母猪产能之外,实际上多数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都在打“熬死对手等春天”的小算盘。从目前相关机构调研的情况看,多数养殖主体都在采用“卖掉大猪、留小猪”的策略。而且很多机构都还在考虑,一旦等市场回暖、猪价走强,再度复制此前生猪牛市时“肥转母”的经营策略,来“加杠杆”。而且经过过去大半年淘汰低效母猪的行动之后,当前生猪市场上的母猪多数都为生产效率较高的母猪。此外,种猪市场也是如此,经过前两年的精心引种、育种,目前龙头企业的繁育能力也大大提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生猪的牛市真的不是轻易会到来的,因为太多的养殖机构都“留着后手”,保持着快速增加生猪存栏量的各种潜能。

 

第四条,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加强检疫、调运、屠宰等环节监管,扎实推进分区防控,统筹推进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防止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逆转生猪稳产保供形势。这一条,则基本消除了再度暴发大范围疫情带来生猪牛市的可能。目前整个养殖业的疫病防疫能力相比之前大大增强,而且从后备母猪和仔猪环节,就已经为提高抗病能力做了大量的文章。

 

此外,河南省的文件还提出:扩大生猪生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预警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引导生猪产业链市场主体合理调节产能,节本增效,更好适应市场形势变化。这句话就更明显了,意思是:生猪市场可能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但是政府会帮着企业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从而保持企业的生存和运行。这一点确实效果是明显的。以牧原股份为例,通过推广低蛋白日粮配方技术,据称其豆粕用量占比由常规的17%下调至9.8%;同时,建设的新型猪舍可降低1/3电力消耗量、1/2碳排放量,且母猪的PSY达到28头。在这样的趋势下,牧原兑现其2022年“13元/kg的完全成本”这一目标,是很有可能实现的。所以,这也给了我们提醒:要实现养猪业的扭亏为盈,不一定是全行业的扭亏为盈,更不一定必须通过销售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可能是通过成本的下降来实现!

 

3、总结与展望

 

当前行情已基本验证了笔者去年10月“猪下跌周期每次不会只有1个底部”(详见本网https://zixun.16988.com/news/getDetail?id=598891&own=true)的观点,而且在同一篇文章中我们也指出,从历史经验看,只有当第二个底部(或第三个底部)的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比第一个底部再度出现明显的降幅之后,猪价才可能真正见底。而从目前看,存栏量同比数据还在正值区间,反转之日还很遥远。

 

此外,针对市场关注的猪周期问题,笔者想要表达2个观点:第一,周期,只有在大多数人都忘记了时候,它才会再度到来。现在距离上一轮猪价的高点(2021年初)仅仅才过去了1年,所有人都还在怀念着2019-2020年金猪招财赚得盆满钵满的那种感觉,也都焦急地期盼着生猪价格底部尽快到来,再来一波大牛市。这种市场情绪之下,新周期是不可能到来的。第二,历史会重演,但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历史的重演,就是周期的再现;但是,每一次周期的出现,其原因都不会是上次周期驱动力的简单翻版。在我们尚未看到新的生猪市场驱动因素之前,生猪市场价格可能会在底部低位震荡相当长的时间。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