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点评 > 内容

王中┃养猪巨大的红利期过后,行业会是怎样的格局?

谋易智造 2020-12-08

阅读()

我们预判,在未来五年,如果生产资料企业不能迅速上规模,将会被竞争淘汰。而业务员和经销商群体中,将会出现超级业务员、超级经销商,同样,他们将会通过自己的规模优势终结掉一些同行的生计。

  一、天上掉下的“红利”

  

  很多人都说庚子年不好,乃至列举了很多历史上庚子年不好的大事件,尤其是以那个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庚子年为例。的确,在整个上半年,整个行业都笼罩在悲观的情绪当中,因为那个时候,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消费低迷、运输不畅、猪价下跌带动其它畜禽产品大跌。

  

  回顾起来,在上半年的时候,很多企业都做了最坏的打算,已经认命了,认了庚子年流年不利的命了。但下半年大家又兴奋了:猪价大涨、饲料销量大涨、上市公司市值大涨,当然,玉米和豆粕也大涨。现在看来,涨总是要好过跌,这个大涨,让行业大部分人都能够受益。如果从全年来看,这个庚子年其实并不差,甚至远远好过其它年景。为什么呢?是因为有了天上掉下来的“红利”—非瘟疫情。所以,我们在2020年赚钱其实赚在一个红利期。

 

  

  二、疫情为何能够发出“红利”?

  

  按理说疫情不是个好东西,晦气。但客观的说,疫情可以改变行业的格局。

  

  对于格局的改变,疫情有几大作用:

  

  1、去产能;

  

  2、能者上;

  

  3、有实力者剩。

  

  根据我的观察,在中国的畜禽产品大类中,除了牛羊肉的供应偏紧,其它品类都是长期过剩。在供应饱和的情况下,大家或者降低售价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胜出,很少是通过做做终端、做品牌实现溢价的。这决定了大家都在打消耗战,看谁能耗得过谁。这种战法,自然就会出现价格的周期性。周期性主要因素之一是看谁亏损到耗不下去退出而引发的供应偏紧导致的。疫情这东西,去产能是最快的,蓝耳病、禽流感、非瘟,越是烈性,越是大面积的污染,去产能越快。

  

  疫情也是一场考试,甚至是决定生死的大考。这种考试可能比高考更重要,因为高考考不好可以来年再考,而疫情则可能只给你一次机会,因为很多养殖场没有东山再起的资金(资本)。所以,是能者剩。这一点,从2020年谁复产、扩产更迅速就可以看出来。

  

  当然,也有的企业有资本东山再起,但这个资本不是无穷无尽的,只是多了三两次机会而已。即使是这样,有些养殖场还是考不及格,最后无力回天,所以,疫情让有实力者剩。这个实力,是个综合的东西。

 

  

  三、红利会消失

  

  疫情发放的红利是有窗口期、时间性的。对于这一点,明白人肯定心知肚明。所以,很多人(尤其是养猪人)都知道,这一波的红利不能全部装到口袋里,还要分出一部分留作过冬用。这是海狸鼠的思维。这一点,有些养猪人是做了准备的。

  

  今天想说的内容不是给养猪人的,而是给生产资料企业、业务员和经销商。对于养殖业来说,是有周期性的,有低谷就有高潮。而对于很多企业、业务员、经销商来说,不仅要面对周期,更重要的是要面对竞争。因为生产资料只会更加过剩,带来更大烈度的竞争。

  

  所有行业竞争的结果是什么?是集中度的提高。例如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例如手机。在手机行业,曾几何时仅仅深圳就有几百家,而现在呢,市面上能看到的品牌基本不超过10个。

  

  对于这次非洲猪瘟疫情来说,带来最大的变化有两个:

  

  1、对生物安全的空前重视;

  

  2、养猪结构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从2019年开始,大企业开始疯狂扩张,计划新增产能按照这些企业对外宣称的统计,号称有20亿头。当然,这只是宣传,永远不可能达到这个数量。但动不动就是几千亩拿地,几十亿元投资的项目比比皆是。加上地方政府的偏爱和扶持,规模化猪场将在在未来五年中占据绝大部分份额,这就是现实。

  

  这个现实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多达7000多家的饲料企业,近2000家的GMP动保工厂,成百上千万的业务员和经销商能有机会把产品卖给这些规模企业吗?超大型养殖企业开始做产业链,自产自用,即使是非集团性规模养殖企业也开始采取招标和代工的方式合作。

  

  几年前,东方希望董事长刘永行先生预测中国的饲料企业将减少到3000家。而近期,海大集团常务副总裁程琦先生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饲料企业将迅速减少到1000家左右。我认为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是完全可能的。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也给出了历史答案。

  

  2022年,如果不出现意外,养猪业将进入亏损期。养猪业的暴利会让猪场更加关注生物安全而非饲料价格。事实上,在这两年的高价期里,猪场更愿意用更好的饲料,更好的兽药。而到了亏损期,大家则会更加精打细算,那个时候,价格战将是难免的。价格战下,利润更薄、环节更少、营销成本要更低。所以,我们的判断是在2022年之后,大量的企业将会关闭,大量的业务员将会失业,而大量的经销商将会更加难过。

 

  

  四、最后的扩张机会

  

  有人一定会说,如果以后饲料厂会减少到1000家,为何海大这样的企业还去拼命的扩张、建厂?2018年,海大董事长薛华对外宣布,要在2022年实现产销量2000万吨。

  

  海大还不能算是个养殖企业,养殖板块只占营收中很少的一部分。水产养殖才刚刚尝试,养猪也是近两年才开始的。一个不以养殖为主的企业不断地扩张将来卖给谁?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2019年中国的饲料产量是约2.29亿吨,同比下降了3.7%。应该说,中国饲料行业已经摸到了天花板,很难有大的增长,甚至可能会继续下降。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最近几年大企业的增长则很快。目前产销超1000万吨的企业就有新希望六和、双胞胎和海大三家,尚且不包括自产自用的牧原和温氏。也就是说,仅仅这五家目前的实际产量已经超过6000万吨,约占市场总容量的26%,这就是集中度迅速提高的例证。

  

  很显然,海大的目的就是通过迅速地扩张占据市场份额。未来,在经过N次血拼后,市场份额将形成相对的稳定。那个时候,利润率也会相对的稳定。想迅速扩张就不太可能了。中国养殖生产资料市场红利期将彻底消失。

  

  五、将会出现的格局

  

  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大企业的迅速增量,意味着更多小企业的销量被抢走。现在,肉鸡料高度集中,蛋鸡料迅速集中。随着养猪规模化的迅速扩张,猪料的集中度也会迅速提升。尤其是养猪业,产能真正的爆发应该是在2021-2020年之间,而这些产能绝大部分都来自大企业。

  

  未来,主要生产资料(饲料、动保)的去向主要有三类:

  

  1、大型产业链企业自产自用;

  

  2、招标和代工(意味着微利);

  

  3、中小规模养殖场的市场化采购。

  

  预计将会出现4:3:3结构

  

  1、40%是企业自产自用;

  

  2、30%的企业通过代工和招标采购;

  

  3、30%的产品通过市场销往中小养殖场。

  

  也就是说,过去大量以散养户为主的企业、业务员和经销商的市场空间将被大大压缩,只能在约30%的份额中拼杀,所以,将异常残酷。这是市场规律,优剩劣汰、弱肉强势的丛林法则。

  

  当然,并不意味着小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未来小企业生存的理由应当是特色、研发、专业和小众领域。

  

  未来五年,对于上游生产资料企业、业务员、经销商来说,规模将是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前提。大部分的资源和市场红利将向规模化倾斜。我们预判,在未来五年,如果生产资料企业不能迅速上规模,将会被竞争淘汰。而业务员和经销商群体中,将会出现超级业务员、超级经销商,同样,他们将会通过自己的规模优势终结掉一些同行的生计。

  

  未来,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的革命,是诞生超级业务员、超级经销商的土壤。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