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主要出口国)豆粕间的营养差异可能大于预期。
豆粕是全球单胃动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首要来源,故其质量和营养价值的一致性具有特殊意义。豆粕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可能因其加工(Grieshop等,2003)和储存条件,以及大豆来源的不同而不同(Ravindran等,2014; Rebollar 等人,2016)。因此,为了优化生产结果,需要考虑氨基酸的分布和消化率以及各种豆粕的能量含量的潜在差异性。由于豆粕在经济上的重要价值,必须了解影响正确评估豆粕质量的因素,以优化饲料配方。
图1:10个主要豆粕出口国的数据。资料来源:FAS-USDA*临时数据
豆粕的营养组成因大豆的品种以及豆油提取的裂化和脱壳过程的不同而不同(Karr-Lilienlahl等,2005)。脱壳过程可产生具有不同纤维含量的颗粒。此外,在加工开始时分离出来的部分外壳有时会重新混入到豆粕中,从而降低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的消化率。高蛋白豆粕的粗蛋白含量(CP)在46.7%和48.5%之间,标准豆粕的粗蛋白含量(CP)在43%和45%之间,而赖氨酸水平在2.7%和3.0%之间(FEDNA,2017)。然而,豆粕的化学成分也因种植区域的纬度,光照时间,天气和收获季节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Goldflus等,2016,Thakur和Hurburgh,2007)。因此,来自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全球主要出口国)的豆粕的营养差异可能高于预期(图1)。Ravindran等人,Lagos 和Stein(2017)发现,巴西豆粕比美国或阿根廷豆粕含有更高的粗蛋白。同样,应考虑不同豆粕蛋白质组分的差异。巴西豆粕的赖氨酸、硫氨基酸和苏氨酸含量通常比美国或阿根廷的少。此外,美国的豆粕通常含有比巴西豆粕更少的纤维和更多的蔗糖,阿根廷豆粕则处于中间值。根据豆粕的能量含量,应考虑糖含量或蛋白质消化率的潜在差异,以及是否存在抗营养因子(ANF)或美拉德反应。根据大豆的来源及其加工过程的不同,这些参数可能会有很大差异(García-Rebollar等,2016)。
图2.根据FEDNA(2017)的大豆化学成分
表1.豆粕蛋白质的化学成分,氨基酸谱和质量指标及其净能值(García-Rebollar等,2016)
1 .所有结果均基于干物质含量为88%
2 .中性洗涤剂纤维
3 . 脲酶活性
4 .蛋白质分散性指数
5 .白质在氢氧化钾中的溶解性
6 .胰蛋白酶抑制活性
7 .根据Noblet等人估计的净能量。(2003)
8 .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胰蛋白酶抑制剂是豆粕中存在的主要抗营养因子,其会影响氨基酸的消化率。此外,在评估其营养价值时,应考虑低聚糖(水苏糖和棉子糖)的存在。然而,正确的热处理可以减少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数量和活性,从而增加豆粕中氨基酸的营养价值和消化率。尽管如此,必须谨记,热处理不足不会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过热会产生美拉德反应,降低蛋白质组分的消化率(Fontaine等,2007;González-Vega等,2011)。确定豆粕蛋白质质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是脲酶试验,氢氧化钾溶解度和蛋白质分散指数)。总体而言,这些质量指标表明美国豆粕优于巴西或阿根廷的豆粕,可能是由于热处理方法不同或不同原产国大豆对热处理的反应不同。由于豆粕在经济上重要性,猪饲料生产中必须考虑市场上可获得的豆粕的营养差异。因此,必须考虑大豆的来源,其加工和储存的情况,以充分评估豆粕的营养状况。
美国大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