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既是猪场恢复生产的关键期,也是病毒性疾病传播的高危期。非洲猪瘟、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等病原体在10-25℃环境中活性增强,湿度超过70%时病毒存活时间延长3-5倍。
在养殖场的运营管理中,杀菌消毒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工作,它关乎着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养殖效益以及整个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地选择杀菌消毒时间,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菌滋生与传播的风险,为养殖动物营造安全、卫生的生存环境。
非洲猪瘟、新冠疫情等灾难性疾病的发生早已让大家真正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面对疫病的防控工作,始终要保持敬畏之心,拧紧生物安全之弦,一刻也不能不放松。
外购仔猪引入是规模化猪场实现快速扩繁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是疾病传播的高风险环节。数据显示,约65%的猪场疫情暴发与外购仔猪携带病原体有关。
部分养殖户认为提高消毒剂浓度能增强消毒效果,实则不然。每种消毒剂都有其合适的使用浓度,浓度过高不仅会造成浪费,增加成本,还可能对猪只的呼吸道、皮肤等造成刺激和损伤,引发猪只应激反应。
本文系统综述了2023-2025年间全球范围内关于消毒剂灭活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研究进展,涵盖三类主流消毒剂的实验室验证数据及2种国外新型消毒技术。
猪场物资消毒新策略解析!评估不同温度与消毒时间组合对物体表面PRRSV与PEDV的存活能力的灭活作用
非洲猪瘟之后,中国规模化猪场显著提升了生物安全的投入。对于主要生物安全风险,如:物资、车辆等主要以消毒剂浸泡、烘干(高温)+化学消毒(消毒剂)相结合的方式。
水质管理是猪场生物安全中一个关键但常被忽视的环节。尽管水处理和消毒在生物安全计划中通常未被优先考虑,但猪每天喝水的量几乎是吃饲料的两倍,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每天会摄入大量未经处理的水。
反常天气,冷暖应激容易造成畜禽的免疫能力和抗病力下降,所以春夏之交,动物容易发生疾病和死亡。这给猪病防控带来了不利影响。养殖户应做到以下几点:重视科学管理,平衡营养及优良环境,科学使用疫苗及药物。做到良好的消毒防治。
进入猪场的所有人员,包括饲养员、兽医、访客等,都必须严格遵守消毒和隔离制度。进入猪场前,要在专门的消毒通道进行全身消毒,更换工作服和鞋子,这些衣物和鞋子要定期清洗和消毒。猪场员工严禁从场外购买猪肉及其制品带入猪场,避免引入外来病菌。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生物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让每个人都清楚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操作流程。
热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