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害
猪细小病毒(PPV)主要导致母猪繁殖障碍,临床表现包括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久配不孕等。感染阶段不同,危害特征各异:
1.妊娠0-35天:胚胎死亡并被母体吸收,可能导致假妊娠或返情;
2.妊娠35-70天:胎儿死亡后形成木乃伊胎,且胎体长度小于17cm;
3.妊娠70天后感染:胎儿可存活但长期带毒,成为潜在传染源。
此外,PPV还可引起母猪产仔数减少、发情周期紊乱及混合感染(如与PCV2协同致病),加重免疫抑制和疾病复杂化。
二、易感动物
所有年龄和性别的猪均易感,但后备母猪和初产母猪感染风险最高,公猪虽无明显症状,但其精液可传播病毒。野猪和家猪均为自然宿主,后备猪群因免疫空白期长,更易成为防控重点。
三、传播途径
1.垂直传播:感染母猪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
2.水平传播:包括接触污染环境、精液、唾液、饲料等;
3.机械传播:人员、车辆、鼠类等可间接传播病毒;
4.公猪传播:带毒公猪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感染母猪。
病毒在环境中稳定性强,有报道猪场空栏4.5个月后仍可能引发感染。
四、传染源
1.感染母猪:死胎、胎盘及排泄物含高浓度病毒;
2.带毒公猪:精液、生殖器官持续排毒;
3.污染环境:猪舍、工具等长期存留病毒;
4.阳性后备猪:最新资料显示,部分猪场后备猪180日龄、195日龄两次免疫后,在210日龄(约7月龄)采样PCR检测出阳性,表明其可能在免疫前已感染或疫苗保护不足。
五、临床鉴别诊断
关键鉴别点包括:
1.初产母猪配种后30天内返情率显著升高;
2.窝产仔数减少,木乃伊胎占比高且大小不均;
3.胎儿长度小于17cm;
4.血清学检测结合PCR可确诊。
六、细小病毒病免疫策略
疫苗免疫是防控PPV的核心措施,需根据感染压力调整程序:
1.公猪免疫:6-7月龄首免,间隔6个月加强,此后每年1次;
2.后备母猪免疫:
–常规程序:5月龄(150日龄)首免,6月龄(180日龄)二免,每次2mL;
–调整建议:若后备猪至210日龄PCR检测阳性,提示免疫滞后或野毒感染压力大,可将首免时间调整至4月龄(120日龄),并增加抗体监测;
3.经产母猪免疫:
–三胎内母猪:配种前2周免疫;
–高感染压力场:产后15天追加免疫,实施“跟胎免疫”;
4.综合管理:
–对210日龄阳性后备猪,建议隔离并检测病毒载量,若持续排毒则淘汰;
–加强生物安全,定期环境消毒,阻断机械传播途径;
–结合蓝耳、圆环等疫苗防控混合感染。
七、后备猪210日龄阳性分析与对策
后备猪在210日龄(约7月龄)采样检测阳性,可能原因包括:
1.免疫程序滞后:常规免疫(5-6月龄)无法覆盖野毒早期感染窗口;
2.疫苗保护效力不足:需选择高效灭活疫苗(如大华农CG-05株);
3.环境病毒载量过高:提示需强化消毒和种群净化。
应对措施:
•将首免时间提前至4-5月龄,缩短免疫空白期;
•免疫后21天检测抗体水平,评估免疫效果;
•对阳性后备猪暂缓配种,隔离观察至病毒转阴。
结语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需以疫苗免疫为核心,结合精准监测与生物安全管理。针对后备猪早期感染趋势,优化免疫程序(如提前首免、增加免疫次数)是降低感染压力的关键。同时,强化种猪群净化与环境控制,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保障猪群繁殖性能。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