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RV的被动免疫
与口蹄疫类似(见图15),伪狂犬的母源抗体持续期很长,一般能持续 6~12 周(指中和抗体滴度,其他抗体如gE可能会持续至15~18周),在新生仔猪还未建立起对伪狂犬的主动免疫前,被动免疫对断奶仔猪发挥主要作用,可减轻断奶猪只感染发病时的临床症状,但母源抗体对病毒入侵神经组织保护力有限。
需根据抗体普检情况确定母源抗体持续期, 进而确定伪狂犬疫苗的首免日龄,过早(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和过晚(出现免疫空窗期)免疫均会导致断奶仔猪转阳压力增大。
经测定母源抗体的半衰期是18天,即中和抗体滴度由1:32降低至1:16需要18天的时间。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母源抗体滴度推测首免的日龄。
母源抗体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母源抗体的保护有一定局限性,母抗再高,都有可能被野毒隐性感染,在阳性散毒场,除了让猪群分点饲养,单向流动之外,在感染发生之前,有效进行肌肉注射免疫也是非常关键的,而实现这种目的的前提是让活疫苗突破母源抗体的干扰。
但是在种猪伪狂犬gE抗体阳性场,母源抗体给监测和免疫程序制定带来了困扰。其一表现在伪狂犬的母源抗体维持期比较长,gE抗体最长可维持至四月龄,这容易干扰对血清学检测的分析,特别是对于幼龄猪,很难通过gE抗体阴阳性来判断是否被野毒感染。经验表明母源抗体中的gE抗体90日龄-120日龄是母源抗体检测终点,因此临床上往往在这个阶段采集样本,检测gE抗体的阳性率,从而判断仔猪是否在此前被伪狂犬感染,如此阶段阳性率超过15%,经验上可判断猪场中伪狂犬仍然处于活跃状态,需要及早免疫。
但是在阳性场需要尽早对仔猪进行肌肉注射免疫产生保护,但由于母源抗体在血液中循环,过高的母源抗体会中和活疫苗的免疫,从而造成免疫失败。有一些猪场会在产前1个月给母猪加强免疫活疫苗或灭活疫苗,这种免疫程序有利于降低产房母猪的排毒或感染的风险,但却显著地延长了母源抗体持续期。
如果猪场为伪狂犬阴性场,结合母源抗体规律,推迟首免日龄,从而减少免疫频次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果为伪狂犬阳性场,则有可能会造成存在主动免疫的空窗期,即使提前肌肉注射免疫,也可能会因为母源抗体过高,造成免疫失败,适得其反。
图15不同疫苗的母源抗体持续期
2.PRV的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是降低母猪垂直传播病毒给仔猪的关键机制,伪狂犬病毒的免疫原性很好,能激活较强的体液免疫,并且由于现有的试剂盒非常敏感,野毒株在感染5天后即可检出抗体,一般在7~10天全部阳转。
伪狂犬的抗体的持续期也比较长,母猪免疫一次抗体可维持4个月以上。需要指出的是活疫苗株也能诱导高水平的体液免疫,活疫苗株首次免疫后9-14天后抗体出现阳转,加强免疫时阳转所需时间更短,抗体滴度更高,其中和抗体滴度往往可以达到1:100倍以上,其体液免疫后的抗体滴度效果好坏与 PRV疫苗毒株、抗原含量、佐剂等有直接关系,采用佐剂持续刺激机体其中和抗体滴度可达上千倍。
仔猪经过两次疫苗免疫维持期一般在3个月,大多数育肥期的仔猪接近于抗体持续期终点,因此也极易被感染。伪狂犬的野毒感染种猪后,其诱导的体液免疫往往很高,其gE抗体的维持时间往往可超过半年,因此对野毒阳性的母猪注射免疫时需要更高的疫苗效价,评价免疫程序时间时需结合gB抗体的滴度进行分析。
3.PRV的细胞免疫
在发病场紧急免疫伪狂犬疫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猪伪狂犬病毒诱导的细胞免疫效果极佳,疫苗接种后可以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干扰素。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一方面可直接激活免疫细胞,另一方面可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对混合感染的病毒性疾病也有一定的干扰效果。
机体在早期的病毒感染期间,干扰素即可控制病毒的增殖。干扰素还可以活化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并且也会在机体内显示出有效的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佐剂的作用。在发病时,紧急接种伪狂犬活疫苗可产生大量干扰素,不只有利于感染动物提升机体抵抗力,也有利于抑制野毒,这就是猪群暴发伪狂犬病毒感染时,通过紧急接种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原因。
由于伪狂犬病毒首次感染时主要通过神经节传播,而经血液传播是其次要的传播途径,因此在针对伪狂犬的防控中,细胞免疫在阻止病毒定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要激活细胞免疫往往需要针对神经细胞具有繁殖能力的活疫苗才能达成效果。
4.PRV的黏膜免疫
猪伪狂犬病主要通过空气和鼻腔接触传播,鼻腔接种是防控猪伪狂犬病的最佳免疫途径,鼻内接种的优点表现为病毒在局部复制,并建立黏膜免疫。在急性感染期鼻内接种对比注射免疫的优势在于,鼻内接种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可有效抑制病毒的繁殖和排毒。通过活疫苗鼻腔接种,不仅可以提升黏膜免疫,还可以促使疫苗毒株,进入脑神经细胞提前“占位效应”,抵抗野毒感染,为猪伪狂犬病净化打下坚实基础。滴鼻免疫工作量大,影响了该技术的普及程度,对于伪狂犬阴性场,往往不需要做滴鼻免疫。在伪狂犬野毒抗体阳性场,如仔猪15周龄的gE抗体为阳性,则需要在仔猪出生后1-3天进行滴鼻免疫。但黏膜免疫是局部的,不能代替肌肉注射免疫,因此在伪狂犬高风险区,尽早地对仔猪进行肌肉注射免疫才能降低伪狂犬感染的风险。
5.PRV的病原诊断
病毒分离是诊断PRV的可靠方法。病料可选用病猪脑、肝、脾、肺、呼吸道粘膜和扁桃体。但从检测敏感性和病原纯净性角度,以脑组织和扁桃体为样本最为理想。病毒分离鉴定是病原体外诊断的金标准。伪狂犬的病毒分离以患病动物的病料组织以扁桃体和脑组织最为理想,但其他病料组织如心、肾肺、肝、脾等均可用于病毒的分离。处理后的病料可直接接种仓鼠肾传代细胞(BHK-21)、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或猪肾传代细胞(PK-15和IBRS-2)等敏感细胞,典型的细胞病变在接种后24~72h即可出现。再用标准阳性血清和分离到的病毒中和试验确诊,但该方法仅适用于实验室。
组织切片荧光检测是用免疫荧光抗体来检测制成冰冻切片或压片的病料,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该方法对于新生的发病仔猪,其敏感性与病毒分离鉴定差异很小,对于症状不明显的育肥猪和成年猪,该方法不如病毒分离敏感。
针对 PRV 基因(例如gE、gC、gD、gB和gG)特定序列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实时荧光PCR、纳米PCR、环介导等温扩增 (LAMP),有效地提高了PRV 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PCR和实时荧光PCR是国内快速检测PRV存在或区分PRV野生型和gE基因缺失株的最广泛的方法。PCR检测技术与病毒分离鉴定相比,能同时检测大批量的样品,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快速等优点,并且能进行活体检测,非常适合于临床诊断。
测序是对毒株进行进一步分析的方法,gE、gC、gD基因是常用于进行病毒分析的基因。
表10 不同组织病料的检出效率与持续期
6.PRV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血清中和试验(SNT)和直接免疫荧光法(DFM)。
乳胶凝集试验是利用胶乳颗粒具有吸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特性来包被抗原,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PRV抗体的试验方法。通过待检血清中抗体和抗原结合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PRV。操作比较简便,用时很短,适应于疫病检测或流行病学调查及种猪群检疫净化初筛。但该方法在ELISA普遍使用后,近年来较少被使用。
ELISA的特点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同时进行大批量样品的检测,并在3~4h内可得出试验结果,OIE将其作为诊断猪PRV的首选血清学方法,广泛应用于PRV的临床诊断中。在猪伪狂犬病诊断中,鉴别诊断ELISA是一种新型诊断方法,原理是通过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动物不能产生针对缺失蛋白抗体的特点,将自然感染野毒与注射疫苗产生的血清学PRV阳性猪进行区分。目前基因缺失、疫苗缺失的非必需基因主要是gC、gE和gG。因gC基因缺失疫苗的免疫效果差,及gG-ELISA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低较少应用,目前世界范围内所有PRV疫苗均缺失gE基因能够通过gE- ELISA方法实现鉴别诊断。
ELISA还存在间接法、竞争法、双抗夹心法等区分。gB基因的抗体检测方法用于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和欧洲等地区普遍采用的抗体检测试剂盒是为了净化目的而设计,因此采用竞争法的gB抗体检测试剂盒对免疫后的抗体水平的评估缺少区分度(见表11)。
而采用间接法的gB抗体检测试剂盒对于评估猪场的免疫效果可能更为适合。临床上往往重视gE抗体的检测,却忽视gB抗体的检测,但既使是在gE抗体阳性场也可以通过采样和对抗体滴度的分析判定疫苗的免疫水平。
表11 竞争法与间接法的评价标准与适用范围
PRV血清中和试验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法定诊断方法,其特异性、敏感性较好。其原理是PRV与特定的免疫血清进行中和,通过感染毒力的强弱来判断免疫血清中和病毒的能力。
因为中和抗体水平能够直接体现猪只对伪狂犬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虽然目前有一些报道表明不同的伪狂犬分离株耐受中和抗体的能力有所不同,即有些毒株需要更高的中和抗体水平方可奏效,但对一个毒株而言,中和抗体水平与猪只的抵抗力是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
但由于中和试验技术条件要求较高、时间较长,故而主要用于实验室评价。gB抗体滴度与中和抗体有一定平行关系,临床检测中常通过检测gB抗体推测中和抗体滴度。
7.实验室评估方法
为把关猪场疫苗质量、了解猪场的免疫状态、感染状态和感染时间等目的,结合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和采样方案,常采用以下方案对猪场进行评估。
(1)活疫苗质量评价:用于把关疫苗的纯净性和效期内的可靠性,对比不同厂家的疫苗毒株和有效抗原含量的高低等,常检测疫苗纯净性,毒株和效价等指标,检测方法见表12 ,灭活疫苗较难评价效价等指标,但可对其他指标进行评测,毒株经过灭活后理论上也可通过PCR等方法扩增到,因此也可进行测序分析。
表12 评价伪狂犬活疫苗的常用方法
(2)伪狂犬野毒阳性猪场活跃度和感染阶段评测
伪狂犬病毒一旦感染终生带毒,由于伪狂犬的gE蛋白免疫原性好,在伪狂犬野毒阳性猪场判断猪场的活跃状态和感染阶段需要结合着采样方案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可对猪场的免疫频次和剂量,仔猪的免疫阶段进行调整。常用以下几种评估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见表13):
表13 伪狂犬gE抗体阳性场活跃度分析和感染阶段评价
(3)伪狂犬野毒阴性场免疫程序的评估
针对阴性场的免疫程序评估,常见首免日龄的评估,采集4周和6周仔猪血清,计算的首免日龄为中和抗体为4倍。如28日龄采血,如测定 28日龄的中和抗体值为16倍,根据伪狂犬抗体半衰期为14天的规律,则血清抗体降低至4倍时,其日龄=28+(Log216-Log24)×14=28+(4-2) ×14天=56日龄;
在实验室中进行中和抗体检测较难实现,临床中常用间接ELISA来判定,百测的ELISA检测试剂其平行关系为:
免疫程序的调整还需要根据猪的免疫持续期进行调整,仔猪常按60、90、120、150日龄分阶段采样,母猪按照妊娠阶段进行采样分析。在引种时或周边高风险时,建议参照以下的指标进行免疫。
需特别注意的是,针对伪狂犬gE抗体阳性场,如通过之前的判断猪场为不活跃的,则可按照阴性场的首免日龄和免疫程序评价方法进行调整,但如果猪场处于活跃期,需对仔猪及早喷鼻和肌肉注射免疫活疫苗,并找到传染源和途径,及时整改。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