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以来猪病毒性腹泻给我国生猪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秋冬交际病毒性腹泻进入了高发季节,对病毒性腹泻的预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什么是猪病毒性腹泻?广义上是指由病毒引起的猪只临床上出现腹泻的一类病毒性传染病(如: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等);狭义上指引起消化道感染,导致猪只出现呕吐 、腹泻、脱水等的冠状病毒(PEDV、TGEV、PDCoV)和轮状病毒(RV)等。
猪轮状病毒(RV):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无囊膜,分为7个独立血清群,在猪上主要流行A、C群。主要感染5周龄内仔猪,通过猪只口腔或鼻腔感染后,导致小肠绒毛受到破坏,导致消化吸收机能丧失。表现呕吐、腹泻,消瘦、死亡,本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对一周龄内的新生仔猪造成死亡率高等特点。
一、本病流行态势
1)轮状病毒病毒普遍存在;
2)很多猪场均发生过猪轮状病毒性腹泻(阳性场比例高);
3)多病原混合感染很普遍(PEDV、TGEV、PDCoV、PRV、CSFV、PRRSV等)。
数据一:
该项目表明:猪轮状病毒、猪圆环病毒3型、猪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检出率相对较高;而猪瘟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猪德尔塔冠状病毒检出率相对较低。
数据二:
黑龙江某猪场(500头基础母猪)于2021年2月下旬出现3-5日龄新生仔猪大面积腹泻问题,由于该场未做腹泻疫苗免疫,一开始怀疑得了流行性腹泻,按此进行控制,紧急接种了PEDV-TGEV腹泻二联疫苗,未见好转;送实验室检测结果:既不是PEDV,也不是TGEV,而只是单一的轮状病毒(RV)感染(检测结果见下图)。
此案例也同样告诉我们:轮状病毒同样能导致新生仔猪出现病毒性腹泻,导致仔猪大量死亡。
二、出现轮状病毒引起病毒性腹泻多发原因分析
1)生物安全出现漏洞:对生物安全重视程度不够,防控意识不到位,防控理念出现偏差。
2)轮状腹泻病毒从来没离开猪群:阳性带毒、排毒,猪群腹泻频发,有的猪场采取自家苗、多次返饲等手段。
3)对猪轮状病毒(RV)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基础免疫不全面及判断错误:只关注PEDV忽视其它病原免疫(如RV);在临床上只凭自我感觉(只知道PEDV),不做实验室诊断导致误诊、漏诊等。
4)后备母猪更新比例增大:大量的后备母猪补栏,加之基础免疫的缺失,导致猪场易感猪群增多,病毒性腹泻防控压力增大,难度加大。
5)环境因素:有的猪场由于扩张过快,准备不足,导致硬件保障没有跟上,无法保障产房的温度、湿度等要素。
6)猪群健康度不佳:猪场存在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病感染压力大,导致猪群免疫力低下,健康度下降,免疫效果不佳。
7)防控理念出现偏差:只做季节性免疫忽视跟胎免疫、只做局部免疫不做全体免疫(只给经产母猪免疫其它猪群不做免疫等)。
8)不能够做到科学免疫:规模场未做免疫时间评估及免疫效果不做评定等。
三、针对轮状病毒在猪群当中的感染态势,要求我们要做好全面防控
1)要系统化、全面无死角,高筑生物安全篱笆,防止病毒传入,不能流于形式。科学规范消毒,消灭环境中的腹泻病毒,防止病毒传入、在场内的存在和循环。
2)硬件保障,尤其是产房温度、湿度、空气等控制保障是关键。
3)由于带毒猪的存在,要求提高母猪自身健康水平及保证充足营养,尤其控制以蓝耳病、圆环病毒等为代表的的免疫抑制病。
4)由于后备母猪更新率的提高,要求做好后备猪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在配种前最少免疫两次含有轮状病毒(RV)抗原的腹泻疫苗。
5)科学免疫:由于病原的复杂性及近年来轮状病毒感染率的上升,要求我们在对猪群基础免疫时不但要关注流行性腹泻病毒免疫,也要关注轮状病毒的基础免疫。
6)制定合理免疫程序,让母猪能产生更高的“魔力乳”保护仔猪远离腹泻,后备猪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是基础,肉猪群的全群免疫不留短板。
7)准确判明原因,抓住主要矛盾,快速、有效解决。
8)紧急免疫亡羊补牢,避免更大损失。
在当前猪周期行情不高、降本增效的形势下,加强腹泻基础免疫,警惕由于猪轮状病毒高发,所导致仔猪病毒性腹泻带来的经济损失。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