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又被称为格拉泽氏病和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该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高死亡率传染病,多发于青年猪和断奶前后的仔猪,且危害程度较大,这种疾病在养殖场传播流行,会严重影响猪群身体抵抗能力,造成免疫抑制,给多种疫苗免疫接种带来影响,造成免疫失败,同时还很容易加重多种传染性疾病传播流行,常表现为继发感染、混合感染。猪丹毒病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属于国家二类传染性疾病,由于病猪的皮肤表面会产生红色的出血斑块,因此该种疾病也被称为“打火印”。
临床症状:
近年养殖密度不断扩大,大多数猪呈现亚健康状态,使疾病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混合感染主要以年龄较小的仔猪发病为主,仔猪在患病后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情发展程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神经抽搐情况,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死亡,同时患病仔猪在死亡过程中四肢进行滑动状态;发病初期,患猪体表有红色斑块,指压褪色,有的身体不同部位出现疹块,疹块突出皮肤,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病猪呼吸困难,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水肿,行走缓慢、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划水样动作。病程较长的随着病情发发展,皮肤坏死的区域会进一步扩大。通常经过2~3月发病过程坏死,皮肤逐渐脱落,会形成一片没有猪毛、颜色较淡的疤痕。
病理变化:
解剖后,可以发现各种脏器器官和黏膜组织广泛出血充血,其中肾脏充血、出血、淤血、肿大,外观呈现暗红色。脾脏颜色呈现深红色或鲜红色,充血肿大明显。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肺脏充血、水肿;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有出血性炎症。在病死猪的心内膜还能看到溃疡性或疣状赘生物,部分病死猪解剖还可以发现关节腔内蓄积大量的浆液性纤维素蛋白渗出物。患猪有心包炎,心肌表面形成绒毛,心包与心肌间有淡黄色渗出液。病猪腹腔有明显的纤维素性渗出,常见腹腔脏器与腹膜粘连。
防治策略:
做好猪场日常消毒,改善饲养管理条件,猪舍保持温度、湿度适宜及通风良好。合理调配日粮,饲养密度合理,避免拥挤。加强疫苗接种工作,选择使用猪丹毒疫苗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进行针对性的疫苗免疫接种。
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混合感染治疗方案:
方案1、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单位肌肉注射,2次/日。丁胺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10mg肌肉注射,2次/日。10%磷酸替米考星溶液,200 mL/200 L饮水,加500g葡萄糖,白天饮用。
方案2、卡那霉素和头孢塞夫钠注射液进行联合治疗,使用量为0.1 mL/kg体重、0.05 g/kg体重,持续使用3 d是1个疗程,1次/d。猪群拌料每吨饲料加70%的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剂300g、30%黄芪多糖可溶性粉剂400g。
最新发布